“借”猪习俗与大板瑶人社会生活中的礼物互惠浅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19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 论

交换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其主要功能是为满足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上的基本需求。而交换的方式从最初的以物易物、贸易往来、到现今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交换,方式的演变与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同时又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礼物与商品都可用以交换,无论选择哪一种交换方式,都是为满足其需求而进行的交换。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中的礼物经济,一直是我比较感兴趣的学术话题。2010年 7 月,笔者随同导师前往广西边境地区进行田野考察。在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细坑村,笔者在对当时的村民委员会文书邓有佃先生进行访谈时,了解到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其中最令我感到好奇的是当地大板瑶人婚礼中的一种馈赠习俗——“借”猪。大板瑶人在婚礼筹办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借”猪这种互惠行为与我之前所关注的有关礼物经济问题的一些思考不谋而合。
婚姻被视为“终身大事”,是一种社会行为,其关系的确定必然会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被人们所认可的仪式。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风俗和习惯,且能比较鲜明的体现在婚礼的仪式和过程中。而这些仪式和过程不仅伴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但唯一不变的是本民族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的那份坚持。大板瑶人对婚礼仪式的坚持,也使得他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份甜蜜的负担——婚礼仪式的消费支出。面对这种“负担”,大板瑶人根据他们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并通过他们特有的行为方式——“借”猪,来化解了这份甜蜜而又沉重的负担。这种为化解因婚礼仪式的消费支出所衍生出的互惠行为方式从微观上展示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消费观和心理发展的态势。细致描述以及探讨这种礼物交换中的互惠行为也就成为了了解当地瑶族人的经济行为和婚姻家庭的社会文化规范的一种新视角。
瑶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而大板瑶作为瑶族人口较少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防城港市峒中镇地区中越边境线上。其民族服饰和婚礼习俗独特,且鲜为人知。笔者试图以婚礼仪式的筹办为切入点,描述在婚礼仪式筹办过程中其“借”猪习俗的缘起及程式,考察人们对于这种互惠行为的理解,进而分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经济行为的效用及意义。...............
......................

第二章 细坑村的大板瑶人

峒中镇地处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最西端,离城区 124 公里,东与那良镇为邻,西南与越南广宁省、平辽县山水相连,北与宁明县、上思县接壤,是两国两省四县(区)的交界汇合处。边境线长 43.8 公里,有大坑、细坑、和平、尚义、板兴、坤闵、峒中 7 个村处在边境线上。①而细坑村则位于峒中镇东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 28 公里,距离县城 105 公里,东与大坑村相邻,西接和平村,北毗邻那涯村,南接越南,是一个纯瑶村,海拔 325 米。

第一节自然环境

峒中镇境内山地面积广阔,气候适宜,年内无霜期 360 天以上。全镇耕地面积 16650 亩,其中坡地 2550 亩,水田 14100 亩,早稻面积 10930 亩,晚稻面积14505 亩,主要的农产品有稻谷、玉米、红薯和木薯。全镇林业面积 21.71 亩,八角 11.3 万亩,玉桂 5.7 万亩,松木 1.5 万亩。群众主要从事农林业生产,种植有松木、杉木、玉桂、八角、茶油等种类,其特色资源主要有玉桂、八角和松脂产品。此外,盛产菠萝、龙眼、荔枝、芒果、三华李、芭蕉等水果,以及砂仁、益志等药材。全镇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目前已有 7 家水电站落户。同时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叶腊石为主,储量达 2480000 万吨。峒中温泉位于峒中镇板典街,占地 18 亩,温泉水质清澈,远近闻名,每年到峒中观光旅游人数达 2.5万人。②

第二节 历史沿革

峒中镇行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峒中古称峒相,属古森峒,清光绪十三年(公元 1887 年)称古森上峒,光绪十七年(公元 1891 年)改称峒中,解放前属滩散镇管辖。1950 年属西区(那良)所辖。1952 年属板八区,1956 年成立峒中乡,1958 年成立峒中公社,1984 年取消公社改称峒中乡(所辖村公所:峒中、坤闵、板典、那丽、板兴、丈二),1990 年 2 月改镇建制,①2005 年 6 月与板八乡合并改称峒中镇。而板八古称八庄水,属古森峒,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 年)改为板八——由八个村庄组成。解放前属滩散镇,1957 年成立板八乡,1958 年属那良公社,1960 年属峒中公社,1961 年成立板八公社,1984 年改为板八乡(所辖村公所:板八、板沟、上龙、其龙、堂龙、稔碑、江口、那蒙、细坑、大坑、和平、那把、那涯)。②据 2011 年统计,全镇辖区总面积 235.6 平方公里,辖 19 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256 个生产组,总人口 27867 人。峒中镇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的占 85%,主要是壮族和瑶族,其中有 4 个是瑶族村(大坑、细坑、和平、板沟)8 个纯瑶族组,瑶族人口达 3848 人,占全镇人口的 13.9%,壮族 19684 人,占全镇人口的 71.1%,汉族 4153 人,占全镇人口的15%。③大板瑶人的历史久存于村落老人们的记忆之中。................
...........................

第三章猪与大板瑶人的礼物经济.............................................. 2 0
第一节大板瑶人的经济生活...................................................2 0
一、变迁历程.....................................................................2 0
二、产业发展...................................................................21
三、生活现状.................................................................. 2 3
第二节大板瑶人的猪..........................................................2 3
一、猪的来源...................................................................2 3
二、大板瑶人饲养的猪......................................................24
三、猪在大板瑶人社会生活中的经济地位............................26
第三节大板瑶人的礼物经济...............................................2 7
一、生产中的馈赠.......................................................2 7
二、生活中的馈赠.......................................................2 8
三、仪式中的馈赠..................................................... 2 9
第四章大板瑶人的婚嫁习俗..................................................3 0
第一节大板瑶人的亲属制度.................................................3 0
一、家庭结构.....................................................................3 0
二、婚姻缔结...................................................................... 31
第二节大板瑶人婚礼特征的表征............................................. 34
一、说亲订婚,以舅为媒..................................................... 34
二、隆重拜堂,不拜公婆..................................................... 3 5
三、女方请客,男方“埋单”.............................................3 6
第三节大板瑶人的婚礼仪式................................................ 3 8
第五章“借”猪与“还”猪.................................................43
第一节“借”猪习俗的缘起................................................. 43
第二节“借”猪习俗的“规矩”............................................ 45
第三节“借”猪习俗的“程式”.............................................47
第四节“还”猪习俗............................................................... 48
第六章“借”猪习俗与大板瑶人的社会生活.................................51
第一节“借”猪习俗与大板瑶人的社会关系..............................51
第二节“借”猪习俗与大板瑶人社会的整合............................5 6
第三节“借”猪习俗与大板瑶人社会生活中的礼物互惠............ 5 8
第四节“借”猪习俗与大板瑶人社会生活中的“经济”............ 5 9
结 论
“人的独特本性在于,他必须生活在物质世界中,生活在他与所有有机体共享的环境中,但却是根据由他自己设定的意义图式来生活的——这是人类独一无二的能力”①。而文化的决定性属性也赋予了每种生活方式作为它的特征的某些属性。猪——在大板瑶人的生产生活中,被他们赋予了深刻的含义:首先,是作为礼物交换的生产物而存在,满足“借”猪与“还”猪的需求;其次,是作为消费生产的产物而存在,满足大板瑶人饮食消费的需求;最后,将其剩余选择拿到市场中去贩卖,此时的猪是作为商品交换的生产物而存在,满足大板瑶人对财富的需求。
马克思指出人类生产是为了生活,即生产物资生活本身。社会分工导致了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的目的在于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也使得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贫富两极分化和诚信严重缺失蔓延开来。大板瑶人坚持礼物交换的交换方式——“借”猪,不仅体现了其行为的互惠性,也促进了大板瑶人的社会稳定,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
一、“借”猪习俗的沿袭,促进了大板瑶人的社会关系的整合
一般意义上的礼物交换是由送礼者主动送出的,且存在回礼者。细坑村大板瑶人的“借”猪习俗并不是简单的表现为平等性的礼物馈赠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是由需要的人向“他人”提出 “借”猪的要求,“他人”给予肯定的回复;或由需要的人向“他人”提出“还”猪的要求。“还”的平等性体现在“借多少,换多少”,“借什么部位,还什么部位”。且“还”猪的具体时间是以对方的需求为标准。这与莫斯所说的“礼物之灵”(hau)——还礼的义务,有着本质的区别。

参考文献
[1] 陈华文:婚姻习俗与文化[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年。
[2] 陈庆德:经济人类学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
[3] 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
[4]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5] 吕俊彪:《财富与他者——一个古镇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年。
[6] 王霄冰:仪式与信仰——当代文化人类学新视野[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年。
[7] 夏莹: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8] 谢立中:从马林诺斯基到费孝通:另类的功能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年。
[9]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李敬春,刘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M],2000 年。
[10]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M],龚小夏译,上海:上海出版社,2009 年。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