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提出
我国由于在全国范围内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和医疗、卫生保健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生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人口年龄结构正在大规模地走向老龄化。国际上对于老年型人口通用的标准是当一个国家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2%时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占7%以上时成为老年型人口。2008年与2009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分别为 12%和 12.5%。老龄化的不断深入,使关于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及社会影响值得进行广泛与细致的研究。
在我国,老年人是全民健身中比较活跃的群体。2000 年我国群众体育的调查数据显示,56~65 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 21.17%;65 岁以上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 22.12%。相比其它的年龄段,老年人的健身需求比较强烈。但是在老年人的健身活动中也经常会出现负面的问题,本文将着重从这方面进行研究。
1995 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 2009 年的《全民健身条例》均特别提出要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但是,在这两份国家级的政策文件中都没有提及老年人群健身过程中的误区以及负面影响,尤其是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与健身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合理的健身活动可以延缓衰老、愉悦心情,然而老年人群长期形成的不合理健身习惯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损失或难以康复的伤害。
例如,据《新闻晚报》报道,2006 年 10 月 11 日,上海市闸北区某公园七旬老人谭某在晨练后,由于心脏病发作,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另据《新快报》报道,2007 年 7 月 5 日,佛山市禅城区某公园 71 岁老人梁某在早上练习完一组太极拳,准备练习扇子功的时候突然晕倒,送往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这里所说的“不合理”除了健身行为的不规范,更重要的是要说明健身活动与健康诉求的不一致,即“形式合理性”导致“实质非理性”。除了对于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本文还将讨论健身活动中对于自然环境、社会公共秩序、人际关系及其它方面的负面影响。
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就是 “追求效率”,我国“全民健身”的开展也难以逃脱现代性的“铁笼”。全国各地兴起的全民万里跑、越野赛等,仅仅是形式上的高效及暂时的轰动效应,满足了行政部门的政绩要求,对全民健身的开展并没有实质上的积极作用,尤其是难以实现全民健身所要达到的全民健康的效果。
老年人健身活动的负效应在目前人口老龄化逐渐深入及老年人健身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老年人口数量及比例
2.1.1 全国老年人口数量及比例
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人口总量为 12.43 亿人,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 1.30 亿人,占总人口数的 10.46%,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 8827.41 万人,占总人口数的 7.10%。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参见表 1),2006 年到 2009 年全国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 14901 万人增加到 16714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也从11.3%增加到 12.5%。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 10419 万人增加到 11309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也从 7.9%上升到 8.5%。新世纪中国老年人口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死亡率的下降和出生率的降低。
目前国内外沿用的人口类型是按照 1956 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的标准划分的,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类型已经成为老年型,我们称他们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或称之为老龄化社会。联合国文献中提出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占 7%以上时成为老年型人口。波兰人口学者爱德华·罗塞特在其著作《人口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在研究什么》中,提出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 10%~12%时,人口的年老期开始。
从 2006 年到 2009 年的老年人口的变化情况看,老年人口不论是以 60 岁还是 65 岁为起始年龄,我国均已超过了对老年型人口划定的标准。我国老龄化程度比 2000 年更严重,老龄化仍在继续发展。2.1.2 上海市老年人口数量及比例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在上海市 16407734 常住人口中,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 2457577 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14.98%,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880316 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11.46%.
根据《上海市年鉴》(电子版)“人口和劳动力”部分的统计数据(参见表2),从 2006 年到 2009 年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持续增加,2006 年的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 275.62 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 20.1%,2009 年的同类人群人口数为 315.70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22.5%,比 2006 年增加了 2.4 个百分点。同期,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从 207.58 万人上升到 221.00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 15.2%上升到 15.8%。
上海市 20 世纪 90 年代后,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60 岁及以上和 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全国的同类数据高了近 2 倍。 “上海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是严峻的,因为他是在上海社会经济相对还不是十分发达的情况下,过早、过快和过强的出现,而不是像发达国家那样,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后或同时缓慢自然地出现”。
2.2 老年人的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特点
从毕生发展观的角度,发展过程关乎人类整个生命史,人生任何阶段的发展都是获得与丧失、成长与衰退的结合——激活某种新适应能力的同时,也意味着其他能力的丧失。“老化是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人体各机能一般到 20~25 岁完全发育成熟,经过一段稳定期后逐步开始衰退。老化可以分为初级老化与次级老化两个方面。.........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8
3.1 研究对象.................................... 8
3.2 研究方法.................................... 8
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0
4.1 老年人....................................... 10
4.2 健身活动负效应.....................10
5 研究结果....................................................................... 11
5.1 老年人健身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11
5.2 老年人健身活动对社会公共秩序的负面影响.........13
5.3 老年人健身活动中对身体的负面影响或潜在性伤害 ...... 15
5.4 老年人健身活动中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29
5.5 老年人健身活动对其它方面的负面影响——宗教、养生.....31
6 分析与讨论.......................................................................... 34
6.1 物质因素....................................................34
6.2 文化因素...............................................34
6.3 社会因素.........................................36
7.结论
负面现象的产生有健身者自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体育事业的不平衡发展以及集体无意识的盛行。政策的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宣传使老年人形成合理的健身动机,但动机的合理性并不一定产生正面的结果。倡导老年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但缺乏理性的手段、健康的氛围,反而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本文通过对老年人健身活动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7.1 老年健身者的生活化行为对健身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这种行为并不是偶尔为之而是已成为健身者的健身习性。
7.2 老年健身者在住宅小区内的健身活动对公共交通和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7.3 老年人在健身活动中的健康诉求并不会因为其积极参与而得到满足,实质的非理性反而会对其身体造成伤害。
7.4 在群体性的健身活动中,健身者形成的共同体,会因为个体的不同认知水平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7.5 健身活动被非法邪教组织及其它伪养生类活动利用,蛊惑健身者参与其中,对个人、社会及国家造成极大的危害。
老年人积极参与健身活动是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如何把这种局部的成果转变为更大的社会效益,而不是本文所探讨的负面影响,还需要相关部门、学者做出历史性的创新,这也是建立“体育强国”,“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考虑到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研究结论在普遍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再由于笔者的学术功底和知识积累有限,对于所收集到的资料的分析和解释不够细致和深入,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对此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方建锋. 论现代教育中的实质非理性现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2] 肖焕禹,翁志强,陈玉忠.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体育人口结构的基本特征[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10-14
[3] 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查尔斯·H·扎斯特罗.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 田雪原. 中国老年人口——人口[M].北京:社会科技文献出版社,2007
[6] 高炜宇,李飞. 人口——上海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7] 罗伯特·费尔德曼. 发展心理学 ——人的毕生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8] 韩晓燕.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9]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 田荣和.浅谈如何避免体育运动中的负效应[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