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换及其限制——以J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151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1章绪论:问题的提出及文献考察

1.l问题的提出

”要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战略地位,哲学社会科学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物质文明的巨大动力,是实现变革、创建制度文明的理论先导,是创造精神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强大支柱。建国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后至1977年恢复高考,这阶段是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动期;第二阶段是从70年代末始,学术本色取代政治色彩,各类学术团体、学术刊物纷纷成立,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标准,成为人文社科学术研究的复苏和断裂接续期;第三阶段是自80年代中期开始设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1991年设立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公室,以及教育部1994年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加大了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扶持力度,国家财政支持是“七五”、“八五”、“九五”期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经费来源渠道;第四阶段是20世纪初期至现在,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转型期,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已取得了显著成果,国民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及国际化合作日益明显,面向解决社会发展重大现实的横向课题研究比重迅速增加,同时,各种非官方的评价体系也纷纷出现,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呈现多样性。..............
...............

第2章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知识生产模式的历史演进

我国高校大多数是纯粹的国家财政拨款单位,高校科研队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主力军。在计划经济及市场经济初期,高校理论研究的发展遵循国家计划模式,学科建设、研究内容和方向缺乏自主性,一方面是理论体系不够完整,更多的是借鉴和学习国外己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受资源获取途径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结果是主要的研究领域侧重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基础学科及基础研究地位相对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学术评价和学科体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把握这种变化的演变规律,按照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要求,保证意识形态的正确性,至关重要。

2.1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高度计划主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构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人才队伍庞大,科研成果丰富,学术影响力日益增强,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文史哲等基础学科不断加强,经济学、管理学、国际问题研究、法学等学科发展迅速,许多边缘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研究队伍近40万人,初具规模,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力量的4/5,既有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又有一支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高校社科成果集中了全国社科领域850k以上的研究成果,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优秀成果;学术交流日益活跃,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发展,国际学术话语权进一步增强。
目前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所取得的成就与知识生产模式的体制改革是分不开的。建国后到1977年高校恢复高考期间,我国高等教育的知识生产模式在制度层面上一直变动不定。直到1978年后,我国高等教育的知识生产才开始走上正规,相关制度设置的改革赋予了知识生产的新活力。.................
..............

第2章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知识生产模式的历史演进.........7
2.1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高度计划主义......7
2.2拨乱反正的调整过渡期..............................................................9
2.3改革及定型期.......................................................................11
2.3.1在体制上开始扩大高校知识生产的自主权................11
2.3.2知识生产经费实现来源渠道多元化.............................11
2.3.3知识生产组织架构逐渐改变原来的线性一元化组织向多元化转换....12
2.3.4知识生产主体部分打破了原有体系中不规范的弊端...............13
2.3.5学术评价体系的市场化趋势..................................................13
2.3.6我国高等教育的知识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14
2.3.7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4
第3章高校人文社科知识生产模式的转换......................16
3.1计划化的知识生产模式及其功能.....................16
3.2市场化的知识生产模式及其功能....................21
第4章高校人文社科知识生产模式的限制与理念建构...29
4.1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生产模式的限制...........................29
4.2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生产模式的理念建构..................29

结束语

对于转型期的中国高等教育而言,市场化改革是大势所趋。由于路径依赖影响,计划化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的知识生产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所说的计划化并不仅仅从知识生产活动的资源获取的角度上来说的,而更多是从生产行为的管理角度上来讨论的。与此同时,计划化的知识生产模式形成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与中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也是有关系的;二是受建国后,高校知识生产活动所处的高度集中计划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历史影响;三是现实利益的驱动。市场化改革有利于解决计划主义体制下,高校知识生产活动自主性与积极性缺乏的问题。但是当市场化与计划化结合起来后,则产生了相对激烈的冲突。一方面,计划化的知识生产模式容易导致“行政权力学术化”,“学术骨干宫僚化”的结果。在计划化的管理体制下,容易导致一些知识生产能力高的学术骨干、学术精英而逐渐官僚化,背离了学术应有的价值与追求;同时在计划化的体制下获取相应的行政地位与权力后,再进入学术市场,谋取相应的自我利益,这样导致的现象就是学术官僚化,学术官僚再进一步富翁化。面对这样的情况,学界以及整个社会都呼吁一定要改变目前高校的知识生产模式,那么路在何方呢?笔者以为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J〕,北京大学学报,2003(3),第5一16页。
厂4〕科恩著,教育经济学〔M].王玉昆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埃米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科尔内.短缺经济学〔M」.张晓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7〕迈克·布若威.制造甘愿—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历史变迁〔M〕.林宗弘,张烽益等人译,台湾: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5.
[8」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8]M.Burawoy, TheExtendCaseMethod.SOejoJlcea1998,vol.16,No.1.PP4一3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