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最新范文:农村教育对农业TFP增长的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17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农业产出的增长一是农业投入带来的增长:二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 Productivity } TFP)带来的增长。在过去的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农业产出增加的重要原因是投入的增长,随着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增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于依靠TFP的增长。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全面部署农业科技,强调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对农业科技就是为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来提高农业TFP,扩大TFP对于农业产出增加的贡献,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
虽然已经有很多的对中国农业TFP所作的研究,但是浙江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全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论是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是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上,两者之间都有着较大的差别。从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石‘,2010年浙江的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4.91%,同时期全国的这一比重为10.1%:从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来看二者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2010年浙江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11303兀,是同时期全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1.91倍。2010浙江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于农林牧渔经营的收入的比例为16.67%; 同时期全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来自于农林牧渔的收入的比重为37.69% 0 2010年在浙江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于工资性的收入的比例为52.64%时期全国的这一比例为41.07%。浙江省在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条件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本文有必要对浙江农业TFP做单独的研究。
浙江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浙江农村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2010年浙江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文自劳动力占劳动力总人数的5.79%,小学程度的占29.79%,初中程度的占42.97%,高中程度的占13.95%,中专程度的占3.29%,大专以上的占4.21%。与2004年相比,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比重增加了6.38%0

1.2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旨在研究浙江省农业TFP演变的特点,实证检验教育等因素对于地区农业TFP和农户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从而把握浙江省农业TFP的特点,探讨有效提高浙江农业TFP的有效途径。根据研究目的,本文组织以下内容。
(1)测算浙江农业TFP及其演变。分析浙江农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TFP的变动特点及其原因。
(2)实证检验农村教育对浙江农业TFP的影响。
(3)实证检验浙江农村教育对农户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

1.3文献回顾
从理论上说,经济增长的贡献源泉来源于要素投入的增长和TFP的提高两个方面。转型期中国农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也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生产要素特别是现代农用工业品使用数量的大幅增长,二是农业TFP的提高,包括技术进步、专业化分工和效率增进等。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农业生产的资源与环境约束口益严峻,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和要素投入来提高农业产出的余地已越来越小,国际经验也表明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增长所获得的经济增长不具备可持续性,因而农业TFP对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加具有研究意义。但是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农业TFP (TFP)的研究常常出现难以解释的结果,目‘研究结果很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

1.3.1 TFP的测算方法
TFP的测算方法主要有四种[l]:(1)生产函数法。(2)增长核算指数法。(3)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的曼奎斯特(Malmquist) TFP指数法,简称DEA方法。(4)随机前沿法(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SFA)。已有中国农业TFP研究文献中这四种方法都有使用。
前两种方法立足于以生产者行为最优化为条件的新古典生产理论,隐含着与投入一产出观测数据相联系的重要假设:投入一产出观测数据必须既表示技术有效又表示配置有效,目_技术是规模报酬不变的。技术有效假设,即生产者实现了生产前沿面上的生产。对于既定要素和产出品价格,给定技术条件和投入约束,生产者产出实现了最大化;或在既定技术条件和目标产出下,生产者投入实现了最小化。经验研究表明这一假设对世界各国的农业部门并不适肩{,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要有效的使用新技术需要较长时间。配置效率问题比较复杂,如果能得到准确的农业投入数据,配置效率问题并不难解决[[25],但农业投入价格通常很难得到,并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政府的干预使得价格也是扭曲的,即配置有效假设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也很难满足。具体到对TFP测算上,在上述假设条件下,技术进步成为了TFP增长的唯一来源,n无法区分技术效率的改善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不利于进一步寻找TFP增长的源泉。由于这两种方法的模型简单,合乎经济原理,因此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利用这两种方法对中国农业TFP进行研究。

1.3.2中国农业TFP的增长演变:1978-2005
从时间维度上看,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农业TFP增长的关注,主要聚焦在改革开放之后。为便于梳理中国农业TFP增长的演变特征,本文把1978-2005年分为了五个阶段:1978-1984年、1984-1990年、1990-1995年、1995-2000年不I I2000-2005年。TFP的测算涉及投入、产出两组变量,如果重要的投入变量或产出变量被遗漏将会产生有偏的测算结果。但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表现为以往研究对投入一产出变量的选择存在较大随意性。产出变量大多选择农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也有选择第一产业总产值(江激宇等)李静孟令杰,或者是农业增加值,或者是将各类农产品产值加总作为产出变量。投入变量的差异更大,即使产出变量相同也如此。如产出变量同样是农业总产值,有的研究投入变量包括:劳动力、土地(播种面积)、机械、役畜、化肥、有机肥、种子、饲料、农业用电和杀虫剂;有的研究投入变量为:劳动力、土地(播种面积)、机械、役畜、化肥和灌溉;有的研究投入变量仅包括:劳动力、土地(播种面积)、机械和化肥。另外,中国农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也存在一定问题,一些研究对中国官方某些农产品产出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就提出了质疑, Zhong, Lu, Fuller et al的研究认为,1996年畜牧业主要产品产出国家统计局高估超过了40%,渔业产出高估了70%[。同样,国内外大部分学者对这一问题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的研究对这些产出数据进行了调整。总之,由于测算方法和投入一产出变量的不同,以及数据质量的问题,导致中国农业TFP的测算结果差异很大,甚至截然相反,影响了中国农业TFP测算结果的可信度。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农业TFP增长的测算结果,本研究对各阶段中国农业TFP年均增长率进行了整理与计算。各阶段不同研究测算的中国农业TFP年均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第一阶段的差异性最大,第二与第四阶段的差异性次之,第二与第五阶段的差异性最小。第一阶段中国农TFP年均增长率最高为11.4%}最低为1.2%,平均为4.4%。虽然已有研究对这一阶段中国农业TFP增长速度存在很大分歧,但普遍认为这一阶段属于中国农业TFP快速增长时期。第二阶段中国农业TFP年均增长率出现明显下降,TFP年均增长率最高为4.5,最低为-1%,平均仅为0.76%,较为一致的认为这一阶段是中国农业TFP增长陷入停滞甚至衰退时期。第二阶段中国农业TFP增长速度重新迅速回升,TFP年均增长率最高为6.3,最低为1.4%,平均为3.5% o第四阶段中国农业TFP增长速度又明显放慢,TFP年均增长率最高为2. 7%,最低为0.18%,平均为1.1。新世纪中国农业TFP再次重新加快了增长速度,TFP年均增长率最高为5%,最低为2.5,平均为3.6%。总的来说,国内外学者较为一致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TFP经历了快速增长、停滞、重新快速增长、再次增长放慢和重新快速增长这一演变历程。而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农业TFP增长源泉及空间分布的研究形成了共识,即中国农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恶化并存,TFP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n技术效率的下降对TFP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从中国农业TFP增长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省区农业TFP增长的空间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即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省区农业TFP增长相对较快,n经济发展落后的省区农业TFP增长相对较慢。

1.3.3中国农业TFP增长的影响因素
  影响中国农业TFP增长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农村制度变迁、农业投入、农业科研投入、人力资本和自然享赋等。n国内外学者主要是结合农村制度变迁来分析不同阶段中国农业TFP增长的特征。对于第一阶段中国农业TFP的快速增长,一般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的政策性提价和现代投入品使用的增加(化肥和良种)是这一阶段TFP快速增长的主要贡献来源}z,s,6,zo,zy。在经历了第一阶段快速增长之后,第二阶段中国农业TFP增长陷入停滞,这一阶段农业TFP增长停滞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贸易条件的恶化和乡镇企业主导的农村工业化进程加速导致农业资源外流,以及1986年粮食和棉花的合同定购又恢复了强制性,政府对市场与生产的干预加剧了地区比较优势的偏离[[2,23],加上农业投资的下降[8]。1984-1990年农业TFP的下滑引起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开始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同时随着1992年整个宏观经济市场化改革明显加速,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1990-1995年期间农产品收购价格大大高于同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速度,农业贸易条件的相对改善有利于农业比较利益的提高,给农业TFP增长带来了显著正效应,使得1990-1995年农业TFP增长迅速回升。1995年之后农业发展的市场约束及结构性矛后带来的农业增产不增收,以及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农民负担问题的口益突出,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妨碍了农民对农业的投资和农业新技术的采用,导致1995-2000年中国农业TFP的增长迅速下降,Mead认为政策的不稳定性也是这一阶段农业TFP下降的原因[f4l。进入新世纪以后,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期低迷以及农业面临陷入衰退的可能,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相继出台,农业税的减免直至取消、增加农业补贴,实行支农的财政政策和利农的金融政策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00-2005年中国农业TFP再次迅速上升。从对中国农业TFP的影响因素研究上看,定性分析的多,实证分析的少。本文认为罗列中国农业TFP的影响因素并不困难,但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可能更关注的是各种因素对中国农业TFP的影响大小及其重要性排序,因为这对政府今后政策制定与实施的优先顺序有重要意义。

1.4 技术路线.................16-17
1.5 研究特色和可.............17-18
2 研究方法...............................18-23
2.1 MALMQUIST指数法...............18-21
2.2 随机前沿生产...................21-23
3 浙江农业TFP的.....................23-31
3.1 变量和数据...............................23
3.2 浙江农业TFP的...........................23-25
3.3 浙江农业TFP的.....................25-27
3.4 浙江省地区农业TFP的比.....................27-28
3.5 浙江省地区农业TFP的..............28-29
3.6 结论........................29-31
4 农村教育对农业...................31-37
4.1 模型、变量...................31-33
4.2 实证分析......................33-36
4.3 结论............................36-37
5 农村教育对农户技......................37-44
.......................................................................  

结论
本研究利用浙江省1990-2008年期间的统计年鉴的数据,以及浙江省8个村2003, 2005和2008年的跟踪调查数据,分别研究了浙江农业TFP的演进、教育对浙江农业TFP的影响、教育对农户农业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1)从教育和农业TFP增长率的关系可以看出,大学教育和小学教育对浙江农业TFP的增长有正效应,但是并不显著;中学教育对农业TFP的增长有着显著的正效应,这表明中学教育比例的提高对于农业全要素增长率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2)正规教育对农业经营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效应。这一结果直接证明了,目前浙江地区,农业生产者正规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改善农户的农业经营效率。
(3)从公共支出的角度来看,农业贷款对于农业TFP的增长有着显著的正效应,然而农业财政支出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农业TFP的增长有着显著的负效应。
(4)从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对于农业TFP的增长有着显著的正效应。
(5) 1990-2008浙江省农业TFP平均每年增长4.8%,并其增长速度逐步减慢,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而不是技术效率的改善。从各地区的情况来看,杭州和宁波表现为技术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并存的“双驱动”模式,而其他的地区均表现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恶化并存的现象。无论是浙江省还是各地区之间的农业TFP的。检验并不收敛,农业TFP地区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的扩大。
 (6)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户农业经营的技术效率逐步改进;在目前的资源.;:赋条件下,耕地细碎化反而有利于农户农业经营技术效率的提高;农户存在较多的非农收入的机会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的资源和注意力会从农业活动流向非农活动,从而降低了农户农业经营的技术效率;在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备,扶持政策明显倾斜专业大户的背景下,银行的信贷支持不会带来农业经营技术效率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陈刚,王燕飞. 农村教育、制度与农业生产率——基于中国省级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10(06)
[2] 全炯振.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1978~2007年——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J]. 中国农村经济. 2009(09)
[3] 米建伟,梁勤,马骅. 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与公共投资的关系——基于1984—2002年分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09(03)
[4] 李谷成,冯中朝,占绍文. 家庭禀赋对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冲击——基于湖北省农户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J]. 统计研究. 2008(01)
[5] 李谷成. 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DEA视角的实证分析[J]. 财经研究. 2009(08)
[6] Aigner DJ,Lovell CAK,Schmidt P.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 1977
[7] Schultz,Theodare W.The Value of the Ability to Deal With Disequilibria.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 1975
[8] Schultz T W.TransformingTraditional Agriculture. . 1964
[9] Barro R J,Sala-i-Martin X.Converge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The . 1992
[10] WU S,WALKER D,DEVADOSS S,et al.Productivity growth and its components in Chinese agriculture after reforms.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200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