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道德选择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现实问题。人们在道德选择时,选择主体在作出某种行为之前,或多或少依赖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理性思考能力。而一些西方学者却将理性的作用置于矛盾两极:一边感叹代表理性的上帝在道德生活中的死亡;一边却又不得不求助于理性并在其基础上进行道德重建。马尔库塞通过《单向度的人》似乎想要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在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下,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和道德秩序日益复杂。人们在越来越细化的各种规章规范面前言听计从,渐渐失去本身的思考能力和生活情趣,使得个人本应该丰富多彩的社会互动生活变成对规范的无限依赖,服从各项条文规章成为描述人性的唯一特征。人类似乎在利用自身的聪明才智为自己编造“锦绣牢笼”。社会只是建立在人们追求生理需要的层面才得以存在与继续①。事实果真如此吗?
当然,一些思想家在探索道德选择的过程中,出于对社会现状的担心和人类未来的忧虑,难免将问题复杂化。他们在作出种种大胆预测的同时,却使得人们在行使道德选择时对所依据道德规范产生迷惑。人类在事实面前的手脚无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指向理论家所忽略的一个重要细节:道德所关注的是人们的现实,而不是一种类似大乐透游戏的预测。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潜在的原因总括起来有二:其一,可能来自道德规范本身的过时或失效。对过时或失效规范的更正或修改应该根据人们的理性可接受范围作出适当调整;因为人类创造文化传统的延续性以及对社会稳定的长期期盼而不希望将业已习惯的“旧范式”被完全陌生的“新范式”所替代(托马斯-库恩语)。况且,这项繁重的工作应该是受道德约束的人和道德家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单方面的道德实践都可能与客观实际有所偏差。其二,可能来自人们选择行为的失败。如果从道德选择层面来寻找原因,存在诸多影响主体进行适应社会主流道德的选择的因素。或主观,或客观,或兼而有之。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形成主体在做出具体行为之前的患得患失,最终导致动机与效果的擦肩而过。因为,当主体对一种道德选择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都离不开其选择行为动机与效果的考量。...............
...................
第二章 道德选择力相关界说
第一节 道德选择界说
一、道德之内涵
道德一词由“道”与“德”构成。道,本来是指道路、行径,被引申为一种规则。德,通“得”,是指循道之所得。许慎《说文解字》对“德”的解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有学者解释此“得”为天道,即人之为人那天道部分。而所谓“内得于己”即反省自我,端正心性,使得个人内心具有善之品行。可见中国传统伦理基本上是按照“天道”与“人道”并行轨道前行的。“天道”说的是起源。而“人道”则指示了做人的根本原则与道理。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为集合体的类的人的做人原则与道理,也即主体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交往中所遵循的根本原则与道理。一是作为单个人的做人原则与道理。这是指个人美德。
自古以来,人们将道德定义为实践理性。道德的实践理性品格所表明、标识的是人具有道德的理性能力,并有将道德贯注于日常生活所有领域的身体力行的特质。人的做不仅在于行动,更重要的在于在一定的价值精神指导下的人的行为。道德为人之所是,即所谓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有两层含义:个体与类的。虽然人也有自然肉体生物学前提,但自然肉体本身并不能使人成其为人,人是其所是,有其质的规定性。理性的实践能力,其指向即为现实道德。道德使人与动物相揖别,就在于具有反思的本能性。
道德是人的智慧存在方式,这个观点建立在基于对自身生存与种族延续的高度进行衡量,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通过道德对世界进行特殊把握。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公平状态中艰难起步,从禁止同族通婚到对异辈乱伦的唾弃,终于迎来了道德的曙光。经过“利”与“义”的反复考量,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迈进,特别是当前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盛行“博弈论”的年代,个体心中都存有名利双手的渴望,道德智慧尤其显得重要。更为重要的是道德是人类表现为一种对道德智慧的追求状态。个体道德能力表现为一种智慧生活能力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道德首先从家庭起步,孔子的修齐治平越发显得道德作用符合逻辑。苏格拉底通过“审视人生”问诘人生的意义同时也把那些以探求无边的宇宙奥秘为乐趣和使命的哲学家们从天上拉回人间。..................
...................
第三章 道德选择力的形成机制……………………………………21
第一节 道德选择力形成的内在机制………………………………21
一、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凝聚…………………………………………21
二、个体道德经验的积累……………………………………………22
三、选择主体的良心觉悟……………………………………………22
第二节 道德选择力形成的外在机制………………………………23
一、个体经济条件的影响…………………………………………23
二、道德规范的供给影响…………………………………………24
三、社会风俗的影响:以仫佬族为例……………………………25
四、榜样力量的影响………………………………………………27
五、社会道德氛围的影响…………………………………………29
第四章 道德选择力的调控…………………………………………31
第一节 增强主体对道德目的和道德手段的认识 ……………….31
一、道德选择目的规定道德选择手段…………………………….31
二、道德选择手段反映道德选择目的 ………………………………32
第二节 加强对道德选择主体的道德教育………………………….33
一、道德教育的作用…………………………………………………33
二、建构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的道德教育体系…………………34
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及道德氛围………………………….35
一、社会舆论的作用…………………………………………………35
二、社会舆论及道德氛围的营造……………………………………36
第四节 建立道德赏罚的社会调控机制…………………………….37
一、道德赏罚的涵义…………………………………………………37
二、道德赏罚的作用…………………………………………………38
三、通过法律制度强化道德的赏罚作用……………………………39
结束语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对主体进行道德教育的途径。同时也是对主体进行道德选择能力调控的最佳场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条途径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社会教育支配和决定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以自身特有的功能与方式反作用于社会教育。当三种道德教育相互抵触时,比如学校教育要求利他,家庭教育要求利己,社会教育要求利群时,人们心目中就会引发道德冲突,以致陷入道德困境,甚至会产生双重人格。当三种道德教育彼此协调、相互促进时,人们才能产生心理上的道德平衡,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自己。从这个层面来看,可以将三者进行定性分析: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摇篮;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继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源流。
鉴于此,在具体道德环境下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恰当的道德氛围是非常必要的。方式很多,比如树立道德榜样或道德楷模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真实的、感人、高大的道德榜样,特别是对于形成人生的青少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起着鞭策和鼓舞的作用。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使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一股强大舆论导向。这既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方法,同时也为个体道德选择能力的提升提供方向和指引。
道德选择力的内涵及作用分析论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道德选择,道德选择力,调控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社会学论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