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田野背景
本文的田野点是弄陇屯,弄陇屯系属那坡县百都乡弄陇村。那坡县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所辖的一个县。该县地处广西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余脉六韶山南缘,地跨东经105°31′至 106°5′,北纬 22°55′至 23°32′。东及东北部与靖西县相连,南及西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高平、河江两省接界,西及西北部与云南富宁县接壤。东从坡荷乡照阳关起,西至百都乡白云山止,辖 9 个乡镇,全县国土面积 2231.11 平方公里。百都乡地处云贵高原余脉,位于那坡县西南部,属半石山地区,海拔 750 米,距县城50 公里。东毗下华乡,南临百省乡及越南河江省苗旺县,西靠云南省富宁县田蓬镇和郎恒乡,北接本县那隆乡。
第一节 弄陇屯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弄陇村地处两国三省(两国为中国与越南,三省分别是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和越南的河江省)交汇处,是广西陆地边界的终点。距乡府所在地 20 公里,总面积为16 平方公里,全村辖弄陇、弄布、弄合、庚盆、歪邓、弄塘、甘怀、古显、弄力等 9 个自然屯,共 262 户 1201 人。全村耕地面积 955.81 亩,其中水田 797.96 亩,旱地 157.85 亩。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村人民群众的努力下,种植了 1800 亩八角、250 亩油茶,实施退耕还林 1011.16 亩,守护边防线上生态公益林 21000 多亩,建设了 192座沼气。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已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目前还有小弄合、弄力、弄塘 3 个自然屯未通公路,农民增收途径比较单一。2009 年,全村人均有粮280 公斤,人均纯收入 1702 元。②弄陇屯毗邻弄陇村的庚盆屯与弄合屯,并且靠近云南省富宁县田篷镇中厂村的小弄合屯,从弄陇屯步行去云南小弄合屯仅需十分钟。在弄陇屯与弄陇村弄合屯之间有 140 号界碑,是通往越南弄兰的必经之路。
二、人口状况
截止到 2011 年 10 月,弄陇屯共 73 户,342 人,男 178 人,女 164 人,壮族 338 人,
汉族 4 人。③弄陇屯的姓氏主要是赵姓和马姓,也有少数黄姓与陈姓,黄姓与陈姓是上门入赘之后才有。据村民所讲,该屯最初是赵家的一对夫妇来此定居,之后马家的一对夫妇也来到此地,并且几乎是同一天来到这个屯里,赵家中午先到,马家傍晚才到,所以屯里最原本的姓氏就是赵姓与马姓。弄陇屯的已婚女性以本屯人和附近云南村落的人为主,分别占人数的 48%和 40%,其余的则是从广西崇左或玉林等县市嫁来,有一户人家娶了越南婆。嫁过来的妇女主要还是壮族,汉族有四人。...............
.................
第二章 强化祖先崇拜的仪式
强化仪式是保证业已存在或业已确立的秩序、价值、关联等不会在时间的流逝,或在生老病死的承继中变得衰弱,而是有所强化、能够继续保持下去,继续沿着有利于个人或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前进。①弄陇的强化仪式表现在村民频繁的拜祭神龛,以及每年三月初三的墓祭等宗教实践中,表现了浓厚的祖先崇拜意识。
第一节 拜神龛
神龛是进入壮族生活区域中一个明显的展示符号,它象征了一种文化。神龛的中龛供奉有各种道教神灵如玉皇大帝和佛教神灵如观音菩萨等,左龛供着花王圣母,右龛供着历代列祖列宗。在神龛这里表明了家族的身份(在弄陇屯,通过看神龛就可知此家的姓氏)。对神龛不可无礼,不能用手指,不能玷污神龛。神龛前面只能坐一些老人或男人,妇女不能在神龛前面这一桌坐下,否则被视为对神龛的不敬。
这里他表述了人们心中的灵魂观念,也说明人的魂还有祖先的魂要在神龛这里休息。所以盖新房的人家,家里如果全部拆建,就要将神龛移往别家,不能出现暂时不供神龛的情况。神龛必须要有,这体现了对祖先的尊重,不安神龛被认为是一种无文化不懂礼俗的人而遭到人们的冷落。对神龛的供奉主要是在节日里或者其他时候如家中有人过生日或者有人出远门等。
一、节日的供奉
村民平时的一些节日里,如春节、端午节等,要供奉神龛,让神龛上的神灵与祖先也共享节日的快乐。正如人们认为灵魂不死的观念一样,“事死者,如事生”,这是一种孝文化的贯彻。在此,以中元节为例,展示村民在这一节日里对神龛的供奉。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四这一天。村民们七月十二就开始忙碌,这天晚上会听到村里机器的声音此起彼伏,村民都在磨糯米粉了。白天人们由于忙做工,晚上吃过晚饭后,才有时间筹备。晾干糯米粉也需半天的时间,村民一般将磨好的糯米粉装到干净的袋子里挂起来。有一些人由于时间仓促,就将装有糯米粉的袋子(当地人一般用装化肥的袋子,将其洗干净后拿来用)封好,放到烧完柴火的灰烬里,让灰烬将糯米粉里的水份吸干。不过这种方法,好多人也不再使用,感觉不卫生。七月十三这天,一些妇女就不去山里做工,而在家里做豆腐,做糍粑。糍粑的做法是人们将晾好的糯米粉与红糖一起和,和均匀后,就将糯米粉整成小块的长方形,包到芭蕉叶里,然后拿去蒸。糍粑是中元节必需准备的,因为要拿它来供奉神龛的神灵与祖宗。鸭肉也必须准备,当地人说“亲不过姐妹,好吃不过鸭肉。”人们认为中元节其实就是吃鸭肉与糍粑的。七月十四这天,在附近打工的人也都回来了,当地各事业单位也都放假一天。..............
..................
第三章 转换仪式.................................................20
第一节 通过仪式..............................................20
一、安花仪式..............................................20
二、剪衣服仪式............................................24
第二节 康复仪式..............................................26
一、与祖先相关的康复仪式..................................27
二、与灵魂相关的康复仪式..................................29
三、与鬼相关的康复仪式....................................30
第四章 祭司.....................................................32
第一节 成为祭司..............................................32
一、麽公..................................................32
二、道公..................................................33
第二节 祭司的仪式活动概况....................................35
一、当地的仪式活动........................................35
二、跨越国界的仪式活动....................................35
第五章 弄陇屯村民的宗教信仰文化.................................37
第一节 浓厚的道教文化........................................37
一、居室中信仰文化的道教内容..............................37
二、祭司信奉体系中的道教理念..............................39
第二节 深厚的儒家文化........................................41
一、“孝”文化.............................................41
二、致中和................................................42
第三节 浅显的佛教文化........................................42
结语
本文围绕边民生活中的宗教实践,探讨了其信仰文化体系。儒、释、道交织的信仰文化以无孔不入的力量影响着边民的生活。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道教的承负报应,佛教的因果轮等信仰文化因子综合影响着边民的思想意识与行为选择。这种儒、释、道交织的信仰文化对边民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有效地维持了边境地区的社会生活秩序,对边民产生了一定的教化作用,也加强了边民间的经济联系。
1.抚慰边民的心理
信仰文化对边民心理的安慰即是宗教的生存功能,所谓生存的功能是指宗教的信仰弥补安慰人类在与自然奋斗以求生存过程中所产生的挫折与忧虑心理,假如没有宗教的安慰与寄托,人类社会的生存将面临很大的困难。中越边境地带群山环绕,峰峦叠嶂。交通十分不便利,生产力低下。当边民面临生活与生存上的不如意时,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佛教的因果报应理念等安慰着边民的心灵。使边民能积极对待每天的生活,增强生活继续下去的勇气。上文康复仪式对边民心灵的抚慰更是明显,祭司采用的社会文化治疗法之所以能够进行,是因为村民们秉持着共同的宗教信仰文化理念。倘若在不同的文化里进行社会文化治疗将很难达成。正是祭司与村民的“文化契合”使得治疗能够进行下去。在给中年妇女看皮肤瘙痒一例中,当祭司举行完仪式后,人们会认为真的是驱除了身上的不洁。麽公对患者的衣服作法之后,进行蒸煮,是象征性的驱除邪恶。人们也认为如果按照祭司的指示去做,是可以使鬼魂远离人们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