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史中司马迁在中国儒学思想史上的地位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786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学术界对司马迁的思想,虽然有不少论述,但很少有人把它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进行全面系统论述,致使司马迁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全面论述司马迁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地位。
一、司马迁弘扬儒学的功绩(一)司马迁笔下的儒学史
司马迁是弘扬儒学的功臣,他在《史记》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和《儒林列传》等几个篇章中,系统记载了春秋战国、秦汉之际以至西汉前期儒学的兴废与发展状况,是我
国最早的一部儒学史。
它可分为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的儒学,其代表人物为孔子、孔子弟子及孟子、荀子;秦汉之际的儒学,此时六艺湮没;汉代儒学,其代表人物为诸学者及学官。纵观整个儒学史,司马迁的写作始终围绕着两个重点:一、儒学与六艺的关系;二、儒学在各个时代的不同遭遇。
1、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本是一介布衣,然而司马迁却破格将其列入世家,以“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衷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司马迁以一个历史学家的立场,用充实的史料来证明孔子与六艺的关系。今择其要点,如: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祀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
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樱,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枉席。故曰:‘关唯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分析以上材料,可知: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孔子与六艺的关系。《书传》、《礼记》是孔子编次的,《诗》是孔子删定的,他还为《易》的一部分作了序,《春秋》是自己作的。关于《乐》,没有留下记载,但据《孔子世家》载,他曾去齐国,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师从师襄学琴,从乐中能体会出文王之道,可见对乐有极深造诣。况且,《史记》中屡次提起“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修起礼乐”之类的话,可知乐必与孔子有极深渊源。这样孔子与六艺之间的关系绝非空口无凭,而是具有现实的史料证据。


主要参考文献:
一、参考书目
1.《史i己》中华书局1982年版
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3.《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4.《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5.《荀子集解》王先谦著 中华书局1954年版
6.《春秋繁露义证》苏舆撰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
7.《周易大传今注》高亨著齐鲁书社1979年版
8.《春秋三传》杜预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9.《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10. ((韩非子校注》韩非子校注组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1.《史记普华录》司马迁原著姚芋田节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2.《两汉思想史》徐复观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引言 11
一. 司马迁弘扬儒学的功绩 11-21
(一) 司马迁笔下的儒学史 11-17
1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 11-14
2 秦汉之际的儒学 14-15
3 西汉前期的儒学 15-17
(二) 司马迁笔下的孔子 17-21
二. 司马迁对先秦、秦汉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全面创新 21-61
(一) 历史观 21-36
1 究天人之际 21-25
2 通古今之变 25-30
3 成一家之言 30-36
(二) 政治观 36-40
1 大一统观念 36-38
2 德政民本思想 38-40
(三) 经济观 40-45
1 传统儒家的经济观 40-42
2 司马迁的经济观 42-45
(四) 民族观 45-49
1 传统儒家的民族观 45-46
2 司马迁的民族观 46-49
(五) 文学观 49-54
1 先秦儒家“中和”美的文学观 49
2 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文学观 49-54
(六) 人生观 54-61
1 立功 54-55
2 立言 55-57
3 立德 57-61
结束语 61-62
注释 62-68
主要参考文献 68-70
后记 7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