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心理特征及成因分析和如何预防腐败对策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75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一、导论

1研究背景及意义

腐败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历史现象,或者人的一种个体行为,对人类社会具有相当的危害性和破坏性。腐败既是一种社会综合症,又是在腐败心理作用下的能动结果。反腐败既是世界性的共同难题,也是中国政府面临的紧迫课题。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我国进入人均国民收入1000至3000美元水平之间这一国际公认的腐败问题易发多发高风险期。

预防腐败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必须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我国预防腐败工作及研究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三届四中全会,其特点是从“文革”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在不搞群众运动情况下开辟反腐败的新途径,突出了教育的心理影响、法制的心理和行为约束。第二阶段,从十三届四中全会至十六大,逐步探索适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有效开展反腐倡廉的基本路子。实质性地提出“预防”问题,走上惩治和预防相结合的反腐倡廉道路。第三阶段,十六大以来,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加以研究,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2008年5月,印发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要求经过努力,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建成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国家预防腐败局这一国家级专门预防腐败机构的成立,标志着预防腐败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国家预防腐败局2010年工作要点》强调,要加强对预防腐败重要问题的对策研究。从有效遏制腐败的角度,一些学者对腐败的成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种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公共权利派生说”、“经济寻租理论”、“成本一收益理论”等。但这些观点都仅仅是研究了腐败的外在因素,而忽视了对内因的研究。我们归纳发现,所谓腐败行为普遍认定的定义是: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的行为。因此腐败的行为有三个必要条件,即:腐败行为=公共权力(物质条件)+腐败动机(心理条件)+腐败机会(制度条件)。从公式中看出,腐败的成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公共权力”和“腐败机会”都属于外在因素即外因,腐败动机即腐败的心理条件即是内因。

由此可见,腐败行为总是在一定的腐败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没有腐败心理也就没有腐败行为。腐败行为的性质往往由腐败心理状态而定。一般情况下,腐败心理与腐败行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而研究腐败心理对于预防和治理腐败的现实意义很大。

此外,从心理根源预防腐败是一项反腐败成本最低的积极举措。反腐败是一种社会集体性质的行为,政府或国家作为公共权力的受托人、纳税人财富的掌管者,在反腐败活动中必须考虑到这一活动所需要的社会成本和所获取的社会收益。也就是说,反腐败必须充分考虑其经济合理性,深入分析研究这一反腐败成本最低的积极举措,有利于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成效。

目前对预防腐败的研究,更多地是对腐败的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的反思与探索,相对而言,较少地从干部个体的心理动机和心理结构去深入分析研究对腐败的抑制。因为“任何政治行为体的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着行为体心理因素的促进与引导,就此意义而言,只有了解政治人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才能理解他的政治行为”’。因此,要寻求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并加以源头防控,那就回避不了研究行为主体即预防腐败参与者本身的心理机制。因此,本文试图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研究腐败产生的心理根源并努力从源头上探索预防腐败的科学路径。

.2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该论文以预防腐败的心理分析与治理对策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运用腐败(犯罪)心理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基础上,采用行为科学方法,对干部的预防腐败心理结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对策治理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分析,提出廉政监督机关和社会组织下一步可供操作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第一部分,导论(序言),概述研究背景、主要目的和主要方法等;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本文所涉几个关键概念和基本理论,并阐述腐败心理发生作用的活动机制,阐明腐败心理与腐败行为的关联影口向;

第三部分,对几种较典型的干部腐败心理的表现形式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剖析研究其综合成因;

参考文献
1潘维《治理腐败的原理—兼论民主选举不能治理腐败》仁07-05-23〕
2中国廉政丛书《廉政理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3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77版
4[英〕缪勤(Denn is C. Mueller):《公共选择II》1989
5董志勇:《行为经济学》北大出版社2006
6[美]特里·E·库拍:《 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丁立平:对腐败的社会心理层面思考,((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卷第02期
8黄平槐、王家芬:腐败心理评析及其防范对策,《求实》,2003年第12期
9何开长、王国红:腐败的心理分析与心理救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2期
10王绮:公职人员腐败心理的研究和思考,《是与非》,2009年7月
11魏荣、张瑞利:腐败心理及其疏导对策研究
12苏满满:腐败心理预防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13李凯林:前腐败心理,《新视野》,2005年5月
14篇言:腐败的随众心理,《法制日报》,2000年12月
15.陈宝胜: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的社会羡腐心理分析,《南方论刊》,2007年1月
16应为:构筑反腐倡廉的心理防线,《求实》,2003年第12期
17朱红娟: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科教创新》,2007年第3期
18廖志敏:权力相对剥夺论—腐败行为之犯罪心理研究,北大法律信息网
19余星谕:从心理学的角度完善反腐倡廉体系建设
20王绮:公职人员腐败心理的研究和思考,《是与非》,2009年7月

摘要 4-5
Abstract 5
一、导论 9-13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9-11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1-13
二、腐败心理相关理论介绍及其作用影响 13-24
2.1 相关概念界定 13-19
2.1.1 腐败 13-14
2.1.2 腐败心理 14-17
2.1.3 预防腐败VS腐败心理的矫治 17-19
2.2 相关理论介绍 19-21
2.2.1 人格需要层次理论 20
2.2.2 职业伦理理论 20-21
2.2.3 腐败治理理论 21
2.3 腐败心理的作用影响 21-24
2.3.1 动机VS行为的作用关系 21-22
2.3.2 腐败心理的作用机制 22
2.3.3 腐败个体心理结构的变化 22-24
三、腐败心理的形式特征及成因分析 24-33
3.1 腐败心理的表现形式 24-28
3.1.1 "合理化心态" 24-26
3.1.2 "集体安全心态" 26-27
3.1.3 "可规避心态" 27-28
3.2 腐败心理的社会成因和个体成因剖析 28-33
3.2.1 腐败心理的社会成因 28-30
3.2.2 腐败行为的个体心理根源 30-33
四.对成都市**区部分科处级干部廉洁心理成因的调查实证分析 33-39
4.1 干部廉洁心理成因的调查测评分析 33-37
4.2 干部焦虑自评量(SAS)的调查测评分析 37-39
五、从心理治理角度看腐败预防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 39-47
5.1 各种反腐倡廉教育形式对干部心理意志影响的低效率 39-40
5.2 各种廉政谈话和公开述廉承诺对干部心理意志干预的局限性 40
5.3 人治为主的柔性监管对干部心理意志调节的弱化 40-41
5.4 多元廉政风险的抽象化对干部心理意志引导的缺陷 41-42
5.5 干部对反腐教育与和规制认同的调查测评分析 42-47
5.5.1 干部对反腐廉政教育态度的调查测评分析 43-45
5.5.2 干部对规章制度的态度倾向的调查测评分析 45-47
六、基于心理治理的预防腐败相关对策 47-61
6.1 构建自律心理的内控机制,消除腐败心理的个体成因 47-51
6.1.1 加强对干部的道德信念引导 47-48
6.1.2 培养干部的情绪情感调控能力 48-49
6.1.3 加强干部的意志品格锤炼 49-50
6.1.4 规范干部的法制观念 50-51
6.1.5 深化干部的自我教育 51
6.2 拓展廉政价值的心理自觉认同途径,消除腐败心理的个体成因 51-53
6.2.1 强化权力意识的自觉认同 51-52
6.2.2 强化作风形象的自觉认同 52
6.2.3 强化名利观念的自觉认同 52-53
6.3 推进规制的普适约束向个体的心理抑制转化,消除腐败心理的"两大"成因 53-56
6.3.1 廉政制度的强制约束力转化为干部个体的心理临界 53-54
6.3.2 反腐监督的威慑力改变干部个体心理参照 54-55
6.3.3 腐败成本的理性效用转化为干部个体的理性心理偏好 55-56
6.4 从心理行为角度加快预防腐败配套改革,消除腐败心理的社会成因 56-61
6.4.1 改革探索干部廉政风险保证金及财产公示制度 56-57
6.4.2 改革探索干部竞争性晋升的任用体制 57-58
6.4.3 改革探索有效的反腐舆论谴责机制 58-59
6.4.4 改革探索干部心理健康干预机制 59
6.4.5 改革探索全社会的廉政文化建设体系 59-61
参考文献 61-6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