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心理学中对精神生命发展的教育探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74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一、选题缘由
两只手正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用力地往一个人形模子里塞,被塞的人两臂前伸,奋力挣扎,面部表情极为痛苦,仿佛在向世人呼唤什么……这两幅漫画让人不禁想起现实中的教育。诚然,学校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但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推动下,当前教育越来越多的将培养目标和重心放在了社会生产所必须的标准化知识人才上,学校把培养学生的过程变成了知识的加工、生产过程,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被程序化、机械化,导致大批一模一样的“泥人”被塑造出来他们的个性、主体性、创造性却被抹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人的美好生活是为了考试。
这种教育把知识的学习、掌握与人的精神建构分离开来,把社会角色的定位与人的全面发展分割开来,使学生的成长、发展与现实生活剥离,使学生知识层面的发展与道德、情感、精神层面的发展脱节。这种教育忽视了对人精神的培育,抽掉了人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把人与世界的丰富的复杂的生活关系简化为物质的联系,把人的生活世界简化为物的世界,造成了精神与存在的分离,造成学生精神世界、人格的萎缩。教育中漠视生命或压抑生命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的生命利益受到侵犯、生命价值片面化、生命的创造力受到压制、生命的终极价值失落,最终导致教育中生命困境的出现。
面对这些问题,每一个关心教育、关心自己命运、关心未来的人都在思考:物质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为什么带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生活的安逸和舒适?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什么带来了学生精神生命之轻?我不禁思考:难道社会的需要和个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不能两全吗?如果我们受教育仅仅是为了掌握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忽略了精神的建构,意义的引领,那我们的主体性、个性、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何在?
这一问题在我研究生学习阶段始终困扰着我,我对其探究的欲望也格外强烈。为此,精神生命发展的教育探究成为我硕士论文的主题。
(一)理论意义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学习知识、技能,发展受教育者的能力和个性,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帮助其了解生命内涵,实现自身的价值,使人更好地存在十这个世界。那么,什么样的人是生命内涵丰富的人,什么样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
当今的人学理论认为,人有其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反映在教育上,即教育在追求培养人的知识技能等功利价值时,是重在满足人的自然性;当强调教育促进人实现其社会属性,使人不断社会化时,则重在发展人的社会性。当强调教育提升个体的主体性、超越性、创造性等方面,则重在发展人的精神性。“人是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融合体,只在自然性和社会性上发展的人,不是全面的人,不是实现其自身价值和内涵的人,人只有在精神世界不断发展和提升才有可能在自主活动中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
现实教育更多的是以“物”为价值取向,从社会及其发展对人的需要出发,过分注重教育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技能等方面的作用,缺少对人心灵的关注,对人精神层面的开掘,使教育的功利性价值凸现出来,精神性和人文性被忽视,使教育在受教育者的精神层面上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这恰恰是受教育者人生发展中最为重要的。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教育回归生命的角度探讨人的精神性在人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着重从生命的精神性进行把握,研究精神生命在人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性、精神生命与教育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以现实社会及教育忽视对精神的建构作为背景,对其存在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现实性做出合理解释。深刻反思目前教育实施过程缺失对人精神关怀的问题,思考教育如何关怀学生的精神生命,并提出可行性解决。希一望人们能从人的生命本质的角度理解教育,使教育能够达到在尊重人的自然生命生长规律的前提下去培育和点化人的精神生命,提升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希一望为教育研究者提出一些解决的问题,引发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德」雅斯贝尔斯 教育「M].邹进译.二联}弓店,1999.
[2][德]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土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日一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5]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A].马克思卞义经典著作选读「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马利坦.新托马斯卞义的教育观「M].转引自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8][苏]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M].土家驹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9]蒂单希.蒂单希选集[M].上海:二联}弓店, 1999.
[10]S拉塞克、G·维迪鲁.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1]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弓馆,1996.
[12]费笛南·费尔曼.生命析学「M].李健鸣译.华夏出版社,2000.

摘要 4-5
Abstract 5
引言 8-15
一、选题缘由 8-9
二、研究意义 9-10
三、研究综述 10-14
四、研究方法 14-15
第一章 精神生命释义 15-19
一、生命之三维 15-16
(一) 自然生命 15
(二) 精神生命 15-16
(三) 社会生命 16
二、精神生命的本体内涵 16-19
(一) 理性精神 17
(二) 非理性精神 17-19
第二章 精神生命与人的发展 19-25
一、精神生命价值的意义认知 19-21
(一) 从个体角度看,精神生命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 19-20
(二) 从“类”的角度看,精神生命的发展有助于类意识和类精神的形成 20-21
二、个体全面发展对精神生命的祈求 21-22
(一) 个体对自身的超越需要精神生命的支撑 21
(二) 个体对自由的追求需要精神生命的引领 21-22
三、时发表展对精神生命的呼唤 22-25
(一) 个人精神状态折射出时代特征 22-23
(二) 时代的精神风貌为民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3-25
第三章 当前教育中精神生命发展的问题审视 25-33
一、教育中精神生命发展的困境 25-28
(一) 教育的功利化导致人们漠视精神生命 25-26
.................................................................................................
二、致因分析 28-31
(一) 宏观层面---教育评价有失偏颇 28-29
(二) 中观层面---学校环境流于表面 29-30
(三) 微观层面---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30-31
三、精神生命的提升---教育人成为“人”的应然追求 31-33
第四章 精神生命发展的应然性思考 33-37
一、精神生命发展的目标指向---涵养生命 33
二、精神生命发展的实践操作 33-37
(一) 教育者:知识型到生命型的转化 33-34
(二) 教育对象:增强体验、感悟 34-35
...................................................................................................
结语 37-38
参考文献 38-42
后记 4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