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清代学术以经学为中坚,其中尤以《三礼》成就最大。清初承明代礼学不振之后,在“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学术发展内在逻辑的推动下.顾炎武、黄宗羲诸大儒倡导“经学即理学”、“经术所以经世”,以他们自己的学术实践率先揭开礼学复兴的序幕。与之相对应,清廷把礼当作维系人心、整合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而积极倡导,“治定制礼,而不道成焉”,遂有徐乾学、李光地、方苞等儒臣礼学专著的结撰。清初朝野复兴礼学的努力,直接促成乾嘉间礼学的全面发皇.惠栋祖孙的《三礼问》、《礼说》、《柿说》、《明堂大道录》,江永的《礼书纲目》、秦葱田的《五礼通考》与官修《三礼义疏》并行,开路径于先;金榜的《礼笺》、程瑶田的《通艺录》、凌廷堪的《礼经释例》、胡培晕的《仪礼正义》等接踵而起,或对礼制作专而深的考释,或贯通群经作通盘整理。凌廷堪、阮元继顾炎武“经学即理学”之后揭出“以礼代”说,更将此前礼学思想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正是有了清初及乾嘉学派奠定的基础,晚清始能出现孙抬让的《周礼正义》、黄以周的《礼书通故》等集大成之作,从而使素称难读的《三礼》终获完整圆满的总结。在清初礼学的复兴运动中,万斯大是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礼学家。以下,拟把万斯大及其礼学研究置于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急剧变革的历史背景‘F',从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进行考察,以期准确把握其在清初学坛和礼学发展史上的学术定位。由于本人学殖寡浅,错误不妥之处所在多有,敬请各位师长批评教正。
(一)万斯大研究的历史回顾
万斯大(1633--1683),字充宗,号褐夫,晚自号跋翁,浙江宁波人。就万斯大在清初礼学复兴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钱基博在《经学通志》中揭示道:“清代兴,礼学重光!而首开风气,驱除先路者,厥推济阳张尔歧樱若、邦万斯大充宗。·一自张尔歧、万斯大而后,风气大开,议礼之作日出.”’万斯大被后人如此推崇,应该说并不过分。从其礼学造诣来讲,万斯大“贯穿六箱,手抄件系,折衷汉唐以来诸孺之成说,而纬以新裁”3,发前儒所未发,撰成《学礼质疑》、《周官辨非》、《仪礼商》、《礼记偶笺》,是清初为数不多的能够贯通《三礼》的学者之一。万斯大主张:“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亦无由悟传注之失。”略这种治经方法也影响深远,倡后来乾嘉汉学方法论之先声.
万斯大的礼学著作多写于康熙十三年至二十年。但是,由于他足迹所至仅限于宁波、余姚、杭州、海昌等地,客观上限制了其学术的早期传播,因此,尽管陆嘉淑说其著作撰成之后“四方之士,争传诵之,以为薛士隆、陈君举不及也。”5但事实上,万斯大的学术影响最初仍然局限在浙江的师友间:黄宗羲对其撰著给予极高评价,认为“不仅当今无与绝尘,即在先儒亦岂易得?”“李文溉也认为斯大所作“辨若秋芒,尽发其义”7。陆嘉椒说自己“每读其书,未尝不叹其参订之详,思虑之细,裁识之精,卓然度越于寻常也”,认为万斯大“勾稽穿穴,考同订异,往往栉比字句之微,爬搔疏证以发古人之覆,真足为先儒之净友焉。”’郑梁称赞斯大“类能取甲乙之证据,剖前人之聚讼。……凡皆发先儒之所未发者。盖翁虚心博学,以经解经,不立异,不苟同,不为先人之言所主,不为过高之说所摇。故能推倒一世,亲见古人如。”2尽管对万斯大的评价赞誉如潮,但当时持异议者亦不乏人,如应捐谦就颇有微词,认为斯大:“所爬罗剔抉,颇能见先儒所不及;而自负其能,每有欲推倒一世,独扩心胸之意。余喜其覃思,嫌其白用。”1姜寝英虽然承认《仪礼商》“意义周到,无碑可寻,其尤辨者在寝庙之论,谓大夫无私朝,此皆先儒所未及。”但是又认为其“论三代以上置闰皆在十二月之后,所解归余于终,颇与注疏不合。
后来,伴随着讲经会会友陈锡}c,范光阳、仇兆鳌等相继中举,他们在参加会试时,始把万斯大的礼学著述携带入京,顾炎武就是通过陈锡暇得以阅读《学礼质疑》的。康熙十八年,万斯同应徐元文之邀抵京预修《明史》,再次把斯大礼学著述带进北京,陆陇其万斯同得读《学礼质疑》和《周官辨非》“。随着斯大著述向外传播渐其声名亦日益为人推重,至若“海内巨儒如嘉禾曹溶、昆山徐乾学、海吕陈之问咸加敬礼焉。”了康熙二十年,陈之问还特意请万斯大到家中课馆,共同切磋学问。
早在万斯大生前,其著述就已有刊本行世。《学礼质疑》撰写完毕不久,斯大友人魏燕公、方公即将其刊刻印行,。及斯大故去后.其子万经将他的著述《学礼质疑》、《周官辨非》、《仪礼商》、《礼记偶笺》、《学春秋随笔》汇辑为《经学五},次第刊行。乾隆‘十四年其孙万福在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的资助下将《经学五书》重新校刻刊行,,是为辨志堂本,其后诸多刊本皆以此为底本。嘉庆初年宁波教谕丁’杰再次将《经学五书》刊行’。著述的刊刻行世,极大推动了其礼学的传播。但是,应该看到,以万斯大等人为代表的清初诸儒多从宋学阵营中走出,其治经多汉宋兼采,然后“裁以己意,必使意通,……务合于圣人之道。”这种学风具有过渡性,它既不同于以论究“性与天道”为特征的宋明理学,又与标举“故训明则古经明”2、“家谭汉学,户蓄许传}e 17的乾嘉学派治学理路相左。一方面,它开启了乾嘉学派,而成为汉学的先驱;另一方面,它确实不如“乾嘉之学精”基于此,乾嘉诸儒对万斯大治礼褒扬者有之,如卢见曾对其如是评价:“其学皆务实践,覃研经典,务去剿说雷同傅会穿背之病。其立说以为非通诸经则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亦无由悟传注之失,因是由博致精.而深求乎造化之微妙,凡所解驳悉发前人所未发,出马、郑后千余年数百家辩论之外。故虽老师宿儒读其书者无不心折首肯,而信其必传于后无疑也。”‘5阮元则将万斯大与顾炎武、毛奇龄、胡渭、阎若球等并举,充分肯定了他在清初经学复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6。此外,《经学五}外卷首收录了阮元所作《万氏经学五书序》,评价说:“万氏之学以经释经,不苟同于传注。其说郊祀、宗法诸制度及《春秋随笔》、《周官辨非》两书,立体严正,析理精微,其迹似争,而实非数十年冥索之功未易有此。”’由于此序为焦循代作2,因此也代表着焦循对万斯大的看法。
参考书目
(清)万斯人:《万氏经学五一书》清乾隆二十二年(1758)辨志章刊本
i清)张尔歧:《仪礼郑注句读》《四库全书》本、清) 姚际恒:《仪礼通论》民国顾氏抄本清)应摄谦:《礼学汇编》四库存日丛书影印清J‘丙藏抄本 (清、徐乾学:《读礼通考》清康熙冠山堂刻本
(清)秦惠田:《子;礼通考》清乾隆二 八年(1736)味经窝刊本
《钦定二礼义疏》清乾隆十九年(1759)武英殿刻本
《清圣们御制日讲礼记解义》清乾隆十四年(1749)武英殿刻本
《饮定人洁通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武英殿刊本〔兼编:《清经解》、《清经解续编》上海书店1988年10月版
(清)阮元:《十二经注疏附校助))中华书局1996年版
(青、胡培辈:《仪礼止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版
青)黄以周:《礼}弓通故》清光绪十九年(1893)黄氏刻本。
引言 7
(一) 万斯大研究的历史回顾 7-11
(二) 万斯大与甬上讲经会 11-18
(三) 万斯大礼学著述之考察 18-38
(1) 《学礼质疑》论略 18-23
(2) 《周官辨非》考辨 23-30
(3) 《仪礼商》管窥 30-35
(4) 《礼记偶笺》探析 35-38
(四) 结语 38-40
参考书目 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