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社会思潮与朝鲜实学的比较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79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1. 1选题目的与意义
明清之际正值历史上一个“天崩地析”的时代,个人的觉醒、个性的解放、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和扬弃、近代科学与科学思维方法,都已崭露头角。在这一新的社会思潮中涌现出了如李赞、顾宪成、徐光超、黄宗羲、方以智、顾炎武、土夫之等一大批杰出代表人物。这一进步思潮,遍及政治、经济、学术、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它最初主要是针对宋明理学的口趋空疏衰败提出,其后发展为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的批判,具有早期启蒙的性质特征,为迎接近代准备了某些思想条件。
实学在朝鲜李朝后期,由17世纪初著名思想家李I}光最早提出,理论形成十柳馨远,学派形成十李I,从此开创了朝鲜实学的兴盛时期,以李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派,经他的后辈及其弟子们组成的星湖学派和以洪大容、朴趾源、朴齐家为代表的“利用厚生”派的进一步发展,到19世纪初由丁若墉集朝鲜实学之大成。在此之后,虽然还有金正喜为代表的“实事求是”派的出现,但已进入实学发展的最后阶段。朝鲜李朝后期的实学思潮,为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为后来朝鲜近代文化的启蒙,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研究明清之际的社会思潮与朝鲜实学这一论题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直至今天,实学思想中的诸如实事求是的品格、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以及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仍然能够给予我们启迪与借鉴。实学思潮作为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虽已过时,但是它的精神依然存在,只要我们对它善十进行转换,继续弘扬实学精神,对十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必有重要意义。
1. 2学术界研究情况
当前,中国研究明清之际社会思潮的专著甚少,只在思想史、文化史、析学史中有所涉及,相关论文也不多。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显清教授首先在其论文《晚明心学的没落与实学思潮的兴起》中,明确提出了实学研究问题。1985年,山东社会科学院赵宗,教授在其《清初经世致用简论》一文中,对实学作了阐述,及至1985年,中国实学研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1989年出版了《明清实学思潮史》为中国实学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
韩国的实学研究较中国则要先行一步,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之势。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关于实学研究的论述,至20世纪60年代,实学研究己成为时代潮流。
在中朝实学比较研究方面,1994年延边大学潘畅和教授在《中朝日比较析学初探》中对中朝实学思想进行了专文论述。同年中国人民大学葛荣晋教授在《中国实学思想史》中对中国实学在日本、朝鲜的传播及影响做了阐述说明。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步近智教授在《韩国学论文集》中对中朝实学思潮的异同做了比较。
1. 3研究方法与结构
本文旨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尽可能收集史料、梳理史实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中朝两国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实学思潮作进一步阐述、分析和比较。
本文结构如下:本文共分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第一个问题是明清之际的社会思潮,第二个问题是朝鲜实学,第二个问题是中朝实学思潮的比较,最后是简短的结论。


参考文献
(二)著作:
[1]中国实学思想史.葛荣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韩国实学思想史.葛荣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明清实学思潮史.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齐鲁}弓社,1989.
[4]中国.日本.朝鲜实学比较.李姓平.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L5]中华文化史.玛天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 .陈梧桐.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f7]中华文化通志.清代文化志.陈祖武,江学群.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f8]中国全史.中国清代思想史.张越.人民出版社,1994.
C9」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0]中外文化交流.周一良.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11]代中西文化交流.何芳川,万明.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12」中国占代对外关系史.张维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摘要 2-4
Abstract 4
第一章 绪论 7-9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7
1.2 学术界研究情况 7-8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8-9
第二章 明清之际的社会思潮 9-23
2.1 晚明实学思潮的产生 9-14
2.2 明清之际经世实学的发展 14-20
2.3 清初考据实学的兴起 20-23
第三章 朝鲜实学 23-34
3.1 朝鲜实学的产生 23-27
3.2 朝鲜实学的发展阶段 27-30
3.3 朝鲜实学的特点 30-34
第四章 中朝实学思潮的比较 34-42
4.1 中朝实学思潮的共同点 34-37
4.2 中朝实学思潮的不同点 37-42
结论 42-43
参考文献 43-45
注释 45-47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