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蚕》曲作者及创作背景
(一)《春蚕》作者简介
刘德海,1937 年出生于上海,属河北人。幼年时便对琵琶、二胡、三弦等民族乐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小时候就进入了上海广播电台业余民乐队。1954年,跟随浦东派传人林石城学习琵琶。于 1957 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琵琶专业,并先后师从多位琵琶名家。经过专业的学习以及多位名家大师的指导,由此奠定了刘德海琵琶演奏与创作的基础。1962 年,刘德海自中央音乐学院毕业,毕业后就留校负责琵琶的教学工作。任教期间,刘德海不仅完成了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更移植改编了一批乐曲,移植改编的对象包括中外流行歌曲以及传统音乐,如脍炙人口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以及家喻户晓的《十面埋伏》等。1972 年,刘德海创作了《草原小姐妹》,这是我国第一首琵琶协奏曲,在新中国琵琶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刘德海琵琶创作进入成熟期,先后创作了“人生篇”“田园篇”“乡土风情篇”等系列组曲,形成了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现如今,刘德海琵琶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4 年,刘德海琵琶艺术国际研讨会在海南胜利召开,这一会议进一步扩大了刘德海琵琶曲的影响力。2020 年 4 月,受人们尊敬和爱戴的一代宗师刘德海先生于北京先逝,享年 83 岁。
音乐论文参考
(二)《春蚕》的创作背景
《春蚕》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读,首先,从时代层面而言,《春蚕》创作于 1984 年,此时我国正在积极贯彻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大为提升,传统艺术也得到了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驱动下,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音乐创作理念、创作技巧大量传入我国,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因此,单纯继承传统或简单地移植改编其他乐曲已经难以满足琵琶艺术的发展需求,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角度出发,推动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审美观念的结合成为作曲家们的共同选择,而《春蚕》正是诞生于此一时代背景下。其次,从个人层面而言,刘德海个人旺盛的创作动机是《春蚕》创作的重要基础。刘德海早期的琵琶创作以移植、改编为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不具备强烈的个人风格。刘德海年轻时多数旨在演绎和传承他人作品,聚焦于自身的东西少之又少,真正意义上的贡献应立足个人本体,由此发散创作灵感与作品高度。于是创作了属于刘德海自己的“人生篇”。时代环境与个人追求的融合催生了《春蚕》这一当代琵琶艺术史上的名作。
.......................
二、《春蚕》作品的音乐分析
(一)《春蚕》的曲式结构‘
《春蚕》乐曲的曲式结构是有引子和尾声的并列四部曲式,乐曲的素材来源于四首新疆民间音乐曲调:《牧羊曲》、《埃介姆》、《你的天上有没有月亮》、《自由的生活》,具有浓郁的西域色彩。全曲一共由引子、一、二、三段、以及尾声五部分组成。其曲式结构图如下:
音乐论文怎么写
引子:(1—7 小节)以新疆民歌《牧羊曲》的曲调为基础,乐曲以散板式的速度进入,整段悠扬自由,给人营造出辽阔、空旷的意境。前五小节可分为三个乐句,前两句以两小节为一句,后一小节单独为一乐句。(见谱例 1)以刚性的轮指模仿新疆牧羊人吹奏笛子的声音,相对于汉族笛子的音色更为干涩与木讷。在力度方面,pp—mf-p 强弱对比使曲子的情感与韵味浓郁。结尾为了描绘出渐行渐远的骆驼身影使用渐弱的泛音奏出,耐人寻味。
...........................
(二)《春蚕》的定弦方式
琵琶常用定弦方式为 ADEA,而《春蚕》这首乐曲在定弦方式上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将四弦降低一个大二度,即 A 变成 G,形成 GDEA 的定弦方式。四弦与三弦较之前纯四度变成纯五度的关系,这种音程关系的改变,不光是在听觉效果上会带来更大的张力同时也是为了更贴近新疆音乐的特点。刘德海先生在创作这首乐曲时,借鉴了大量新疆音乐的元素,其中乐曲第二段就模仿了热瓦普这一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而热瓦普在新疆音乐中地位较高,它作为民族乐队的主奏乐器,在形制和音色效果上都与曲项琵琶非常的相似,但在弦数上稍有差别,共有五至七根弦,由一条主奏弦和四至六条共鸣弦组成,定弦分别为 c、e、a、d、g。由此可见刘德海先生在《春蚕》这首乐曲的定弦方面也是借鉴和参考了热瓦普定弦的规律,从而形成了这一独特的定弦方式。
首先在调式音阶上,木卡姆的调式音阶打破了传统的五声调式音阶,用首调来演唱唱名,从乐曲定调方式来看 bE 调(首调为 3、7、#1、#4),bB 调(首调为6、3、#4、7)。首调唱名中利用变徵和变宫音也是为了更贴近新疆音乐的特点。同时,在乐曲中广泛使用了三级、五、七级音,#4、#5、b6、b7、#1 等变化音与密集的节奏型一起出现,使得整首乐曲的西域风格十足。
调式调性上,由 c 羽-g 羽—C 宫—G 宫转到 D 徵调式,作曲家采用主音不断向上、小调式转大调式的方式,在音响色彩上音乐由低沉沉闷的风格逐步过渡到明亮开阔的色彩。同时,作曲家采用主音上五度关系的对比与西方大小调五度循环相似,由此可见,在调式调性上既有西方大小调的色彩又有我国民族调性的风味,形成了一种调性美。
............................
三、 《春蚕》演奏技法的运用..................................... 8
(一)传统技法的延伸创新................................................... 9
1.传统技法“摭分”与“三摭法”............................................... 9
2.传统技法“摭分”与弱音演奏法.................................... 10
四、《春蚕》的艺术特色................................ 15
(一)民族特色........................................... 15
(二)音响特色........................................... 16
(三)审美特色......................................... 17
五、结语............................ 19
四、《春蚕》的艺术特色
(一)民族特色
地理环境决定论也是古往今来非常重要的学说,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拉采尔,均提出了类似的观点。1955 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 J.H.斯图尔德根据 E.H.海克尔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理念,它为从自然生态的角度考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完备的理论基础。文化生态学侧重从文化诞生、发展、变革的整个外部环境出发,探求存在因素的交互作用及其对文化的影响程度,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和解释维度。《春蚕》的音乐素材来自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民族特色是《春蚕》最为鲜明的特色。《春蚕》的民族特色指的是民族特性在音乐呈现的体现,包括文化背景、审美心理、思想情感等。
新疆少数民族众多,在此聚居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各少数民族音乐具有很多共性的内容,如弹拨乐器---弹布尔,最初由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新疆,在此不仅受到维吾尔族人民的广泛使用,也是乌兹别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民族乐器。作为维吾尔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文化,具有很强的原生态性特征,是文化与外部环境融合的最佳载体。《春蚕》吸收借鉴了维吾尔民族民间音乐大量的内容,具有浓郁的新疆地域特色。维吾尔族作为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广泛分布在广袤无垠的新疆大地上。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与长期的民族融合中,维吾尔族创造了多姿多彩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传统音乐在维吾尔族民族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维吾尔族音乐历史沿革中可以看出维吾尔族音乐具有三大特征,第一多样性。维吾尔族音乐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富有多样性,这和文化的历史悠久以及灿烂多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着很强的韧性和包容性,这使得维吾尔族音乐更加绚丽多姿。第二、传承性。维吾尔族音乐不仅数量丰富,类型多元,且大多数维吾尔族音乐均在历史的发展场合中传承了下来,时至今日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再次,发展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维吾尔族音乐在传承中,既重视既有元素的流传,也会随着时代条件的转变而有所创新、发展,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征。因为不同的时代,其社会背景、生产方式、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均有着明显的不同。
...........................
五、结语
琵琶是我国传统乐器中最具个性的弹拨乐器,不仅能驾驭多种特色鲜明的演奏风格,还有大量优秀作品引人深思。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对于精神需求更为强烈。传统的琵琶曲目以及琵琶表演形式已经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现代音乐、西方音乐的元素,就成为驱动琵琶艺术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刘德海是当代琵琶曲创作中的代表性人物,而《春蚕》则是刘德海影响力最大的作品之一。《春蚕》的演奏技巧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从传统的角度而言,《春蚕》充分吸收了琵琶左手演奏技巧,在挑扣轮、摭分等技巧地使用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从现代的角度而言,刘德海对琵琶演奏技巧做了多元化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指分轮、山口外拨弦、一弦两用等技法上。论文在《春蚕》演奏技巧的分析上,从《春蚕》的乐曲素材、旋律节奏、音响特征、审美表现等出发,归纳总结了《春蚕》的艺术特色。乐曲借鉴新疆维吾尔族本民族的强烈原生态特征的音乐文化,在保留少数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融合其他元素,使得整首乐曲具有强烈的异域风情。同时通过对不同形象的音乐表达,充分运用技巧特色来表现出形象本身的特点,不仅惟妙惟肖,仿佛亲眼所见此情此景。最后通过研究其审美特色来升华主题,描绘乐曲背景及春蚕生长过程等抽象事物,来揭示作曲家内心所想表达和追求的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思想情感。对本篇论文的研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了更深入掌握理解《春蚕》这部作品。可能在研究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笔者将继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