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高中音乐论文,笔者认为爱国主题歌曲教学的开展是高度契合国家与学校的育人核心思想,学生在学习演唱爱国主题歌曲的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使爱国主题歌曲得到一个良好的传播途径,有利于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为祖国社会培养拥有深厚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一、引言
(一)研究缘由
在新课标下的音乐教材里,对高中生爱国主题歌曲的教学培养是基于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背景以及本人经过考察而展开的研究,主要研究背景有:《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提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学生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高中生处于自我意识形态构建的基础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期。
爱国主题的歌曲贯穿了国家的整个复兴历程,见证了我国从危难中崛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爱国主题歌曲包含厚重的思想性与特点鲜明的艺术性,拥有其他类型音乐所不具备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教育优势,它有着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努力拼搏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丰富艺术内涵和对人民、对党、对国家爱的深沉的鲜明情感色彩,蕴藏了深刻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这些都是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所需要的内容。
高中音乐教学研究应该聚焦课堂实践。该论文以行动研究法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在高中音乐课堂实践爱国主题歌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研究。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对高中音乐爱国主题歌曲的教学研究,具有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也是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使命。针对高中音乐课堂开展爱国主题歌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首先,通过对高中音乐爱国主题歌曲的教学研究,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意识形态构建,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于这类题材音乐探索的兴趣,将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更好的体现出来;其次,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以爱国主题歌曲为例研究,是我国音乐课程理念中弘扬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部分。爱国主题的歌曲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历程、经济腾飞及国家富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不同的优秀爱国主题歌曲。随着时代的发展,爱国主题的歌曲已经融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将优秀的爱国主义歌曲引入高中音乐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学唱、演唱和听赏,丰富和扩展他们的音乐知识,激发他们对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热爱之情。
高中音乐论文怎么写
...........................
二、《歌唱》模块爱国主题歌曲与核心素养
(一)花城版与湘教版《歌唱》模块与审美感知
《歌唱》模块是高中音乐学习的必修模块。2017 年《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思想——核心素养,是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教育理念与思想。是高中音乐实施美育的主要指导思想,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是实施美育和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高中阶段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从建构学生音乐表现能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等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是音乐学科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从而使高中生通过音乐学科的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心身的品格。
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1音乐更多的是靠我们的听觉去感知的,肉眼是无法感知音乐情绪的好坏以及其所展现的艺术美,课标将审美作为音乐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希望学生能通过了解音乐的情感,用音乐语言去分析音乐艺术。歌唱模块大多是以人声来表现音乐、抒发情感的,有各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如独唱、合唱等,独唱又分为男高音独唱、女高音独唱。在歌唱模块的审美感知更多的是希望高中生在学唱或是欣赏歌曲的同时,能够激发其对于歌唱的兴趣,对我国的艺术歌曲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对歌唱的学习,加强学生在歌唱方面的技巧,体验我国艺术歌曲的歌曲魅力。在湘教版歌唱模块的第五单元歌唱的情感表达选择了歌曲《把一切献给党》以及《梅花引》,《把一切献给党》是一首颂歌,歌唱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在教唱时我们不仅要学生学会演唱歌曲,还要让学生在欣赏以及学唱的过程中感受到歌曲中的情感,让学生从根本上感受到歌曲艺术和的表现力及歌曲中深厚的情感。
..........................
(二)花城版与湘教版《歌唱》模块与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指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2艺术表现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希望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表演的兴趣爱好,提高其表演水平。歌唱模块是培养学生艺术表现素养的重要途经,在学生艺术表现的过程中,感受到歌唱的魅力,可以将学生的内心释放开来,充实其自己的内心,增加他们的自信心等等。在花城版的歌唱模块中第四单元为重唱情趣,内容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多声组合、人声乐团,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尝试各种不同的重唱形式,在表演中让学生展示,这样学生不光能了解到重唱的多种形式,还能在表现过程中增添其对歌唱的兴趣,丰富他们的个人情感,并在活动完成后达到一定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文化理解是指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3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拥有了乐器骨笛,证明我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不同时期就会有不用的音乐作品、乐器的产生以及各方面的音乐文化。我们应该对优秀的音乐文化学会分析其背后的历史、当时的社会文化对音乐文化的作用,将文化理解作为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希望学生在欣赏音乐时不光只会听辨,更要懂得音乐背后的人文,了解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历史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花城版歌唱模块在第一单元美妙的人声中对演唱形式以及人声种类等进行了分类,教师在对音乐文化进行讲解的时候,不光要让学生看书上的文字讲解,更要对书中的文字进行举例,用不同类型的音乐或是演唱者音色的不同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音乐文化的不同。在对不同类型歌曲教唱时,教师也不能仅是教会学生演唱即可,更应该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所反映的时代文化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音乐,理解音乐文化。
...........................
三、高中音乐课堂爱国主题歌曲现状调查与分析......................................... 5
(一)学生问卷与调查....................................... 5
1.学生对音乐课的喜欢程度..................................................6
2.学生喜欢的歌曲类型.............................................7
四、高中音乐《歌唱》模块爱国主题歌曲概述............................... 9
(一)花城与湘教版教材中爱国主题歌曲简述.......................................10
1.分析歌曲题材内容.......................................10
2.分析歌曲体裁类型......................................10
五、爱国主题歌曲在高中音乐教学实践.......................... 12
(一)爱国主题歌曲的演唱要求................................................12
(二)爱国主题歌曲的知识拓展...............................................13
(三)爱国主题歌曲教学案例..................................................13
五、爱国主题歌曲在高中音乐教学实践
(一)爱国主题歌曲的演唱要求
唱歌与歌唱虽然只有前后字表述的不同,但是在初中音乐课和高中音乐课的教学中有着较大不同。首先明确的认识到歌唱强调的是表演与唱歌的结合,既是需要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声乐技术的基础训练才能达到。从学唱爱国主题歌曲到熟悉歌曲并不需要花费多长时间,但要在唱好歌曲的基础上,有表现力、有情感的演唱歌曲,则首先需要学生能够把握好演唱的节奏、节拍、咬字吐字、气息、乐句力度的强弱处理。将歌曲中所包含的节奏和音符演唱准确;其次要强调重音、渐强、渐弱等力度记号,要在演唱中能够将力度强弱的变化展示出来;再次要注重伴奏在歌曲表现中的作用,在歌唱实践中,要落实歌唱技术的相关基本要求,如歌唱姿势、歌唱的气息、歌唱的咬字等。通过演唱爱国主题歌曲,引导学生加深情感体验,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感受到歌曲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力量。
如在《我和我的祖国》中,它的副歌部分是全曲中歌唱技术要求高,音准、气息支撑等比较难把握的唱段。谱例:
高中音乐论文参考
...............................
结语
爱国主题歌曲是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其蕴含了我国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情感,也是我国特色音乐形式之一。爱国主题歌曲从抗日时期的激昂高亢到新中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赞美党、国家和人民的英勇无畏,再到新时期创作的爱国主题歌曲歌颂党、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其优秀的教育功能是其他音乐形式无法比拟的。同时,爱国主题歌曲教学的开展是高度契合国家与学校的育人核心思想,学生在学习演唱爱国主题歌曲的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使爱国主题歌曲得到一个良好的传播途径,有利于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为祖国社会培养拥有深厚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