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歌舞与萨满文化传播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60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 1章 引言

1.1 选题意义
满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具有独立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古老民族,穿越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灿烂的满族文化依旧散发着独特的民族魅力。满族人信仰萨满教,萨满信仰万物有灵的信仰理念昭示了其作为原始宗教信仰的神秘感,萨满信仰文化影响了满族人的生活和情感。满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满族歌舞的表演出现在历史剧的场景里;民俗旅游的欢迎仪式中;民族庆典的舞台上;民间娱乐的活动里。满族歌舞是体会满族传统,认知满族文化的载体,是艺术与宗教,文学,历史的融合。满族歌舞与萨满文化之间存在文化共识,满族歌舞与萨满文化的交织是对于满族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1.2 研究思路
论文立题之后,本人首先阅读了大量关于满族历史,满族民俗,萨满文化,满族歌舞等方面的书籍和期刊,除了用于论文叙述部分的准备,意在寻找关于满族歌舞与萨满文化传播方面新的立题角度。“传播”二字引发了关于满族歌舞与萨满文化之间的共识思考和未来设想,在了解什么是文化传播,文化传播包含了哪些重要内容后,又回到论文主题本身,重新思考满族歌舞与萨满文化之间的文化共性和发展走向。

第 2章 满族历史与歌舞呈现

2.1 满族部落与政权归统
满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年前先秦时期的古代肃慎族,肃慎又称“息慎”“稷慎”,生活在白山黑水的东北地区,主要以渔猎为生。发展到战国时代,肃慎人改称“挹娄”,学会农耕和饲养家畜。随时间和王朝更衍,曾改称过“勿吉”“靺鞨”,至南北朝隋唐时期,已经发展成十多个部落,7世纪末前合并为七个大型部落: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7世纪末,大祚荣统一松花江上游及长白山北麓地区,以粟末靺鞨部为主体,建立政权统治,史称“振国”。713年大祚荣被唐玄宗封为“渤海郡王”即以“渤海”为号,唐太宗在其中的黑水靺鞨部设黑水军,黑水府。辽灭渤海国后,黑水靺鞨南迁,契丹人称其为“女真”。北宋时期的完颜部是女真崛起的强大一支,首领完颜阿骨打率领女真人起兵抗辽,建立金朝政权,与南宋政权抗衡百年之久。13 世纪初,女真受统于元朝,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及乌苏里江大片流域,当时的女真人就是今天满族人的直系祖先。
15 世纪后明朝统治管辖下的女真称为“建州女真”,1583 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起兵抗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艰苦抗战终于统一了女真各部建都称汗,在1616 年成立了与明朝割据的政权,国号“大金”,在历史上称为“后金”,以“天命”建元,都址赫图阿拉。
努尔哈赤逝去后,皇太极即位,于 1627 年改元“天聪”,1635年11月皇太极下令废除女真旧称,取名“满洲”代之,满洲族这个新的民族称谓就此出现。1636 年,皇太极在盛京建都称帝,改元“崇德”,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统一的以中央集权制为统治的封建王朝——清朝,满洲族在辛亥革命以后被简称为满族。
满族建立的清王朝统治得以稳固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先后建立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八旗制度依照女真牛录制修成,是集政治,军事,生产为一体的严格政治制度。清统治区中包含大量的汉族人和蒙古族人,因此又编入“汉军八旗”与“满军八旗”,满族“八旗制度”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行政,军事,法律,生产生活,是比较健全的封建国家组织形式。八旗制度促进满族,汉族,蒙古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共融,既维护了清朝的王权统治,又平衡了民族关系,是当时巩固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政治保证。

2.2 满族民俗礼仪文化与歌舞现象
2.2.1 满语满文的溯源与说唱音乐
在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满族人口众多,根据 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满族现有人口 10410585 人,他们与汉族杂居,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宁夏,天津等省,市,自治区,与很多少数民族一样,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满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中国民族志》指出“满-通古斯语民族是指使用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的民族。阿尔泰语系包括三个语族:满-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其中阿尔泰语系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其次是中国。具体的讲在中国属于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有满族、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赫哲族,共计10,914,427 人(2000)。这些民族及他们的祖先,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遥远的古代起就劳动、繁衍生息在内外兴安岭、白山黑水及松嫩和三江平原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狩猎和捕鱼为主,兼事采集、游牧和农耕的经济生活,构成了具有鲜明东北区域特点的民族文化。因此,学术界习惯将满-通古斯语族民族称为‘东北民族’”。由此可见,满族先民及后代与多个少数民族融汇聚居,既跨界又跨境,历经悠久的时间考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语言和文字。
努尔哈赤建政之前就下令额尔德尼和噶盖借蒙语文字创造满文,当时所创的满文为老满文,没有圈点;皇太极即位后命达海改制老满文为有圈点的满文并得以施用。康熙,雍正年间满汉语文两者兼用,乾隆时期后,贵族和百姓皆多用汉语汉文,时至今日会使用满语满文的人数极少。
满族多种说唱音乐类别中的一种著名曲牌“八角鼓”,代表名曲有《太平年》,《打枣杆》等,这些说唱作品内容及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唱词充分体现出满族满语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

第3章 满族歌舞与萨满文化之价值理念..................9
3.1 满族歌舞与萨满文化........................10
3.1.1 萨满神话与歌舞对话...........................10
第4章 满族歌舞与萨满文化的传播共识......................21
4.1 传统功能的现代传遗.....................21
第5章 满族歌舞与萨满文化的传播发展思考..................26
5.1 《尼山萨满传》的跨族域传播思考.....................26

第 5章 满族歌舞与萨满文化的传播发展思考

5.1 《尼山萨满传》的跨族域传播思考
《尼山萨满传》是根据使用阿尔泰语系中通古斯语系的诸民族流传的尼山萨满故事整编而成的民间文学作品。本篇论文引用的《尼山萨满传》主题内容采用的是赵展译制的版本,该版本包含满语版本和汉语译本。满族拥有丰富且悠久的文化史,萨满信仰是满族的传统宗教信仰,萨满文化影响到满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满族的民族民间文学有很多都是根据萨满故事改编而成,满族歌舞也包含很多关于萨满祭祀活动的主题。
尼山萨满的故事主要讲述了技艺高超的女萨满历经重重考验,救回巴勒杜巴颜员外的儿子色尔古代费扬古生命的故事,全文以描述尼山萨满为色尔古代费扬古还魂的故事为主线,穿插了萨满跳神的仪式场景,在交代萨满活动过程时影射了古代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束缚和黑暗政治统治的腐败,是兼备传播萨满文化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

结论
萨满信仰作为原始宗教信仰在现今社会中其宗教仪式行为已不多见,萨满信仰是迷信的,带有宗教色彩的,需要辩证的看待;但是萨满文化所承载的理念和价值却是值得我们肯定和研究的。满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辽阔疆域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北方少数民族,满族人信仰萨满教影响着满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满族歌舞中融合了萨满文化的特点,萨满神歌,萨满神舞影响了满族歌舞的形成和发展。带有萨满文化色彩的满族歌舞是对于满族人传统生活的艺术再现,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体现。
满族歌舞涵盖了宗教,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特点,是传播满族少数民族文化的视听结合,综合性的艺术载体。满族歌舞与萨满文化传播的研究不仅结合了萨满文化,满族歌舞,满族历史及现代的社会生活,更是对于满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做出设想。论文对于城市观光的审美功能部分思考,是将满族歌舞与萨满文化价值理念摆脱传统研究眼光,放眼现代城市生活的记录。论文最后提出关于满族歌舞演出空间的设想和走进大学校园舞台的设想,侧重于民族文化的传播意义,是论文关于满族歌舞与萨满文化传播研究的创新思考,也是二者在现代社会继承和弘扬满族民族文化理想模式的构想,还有待被完善和验证。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