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本共分为两大章节,其中第一章“古典与新古典音乐的特点”主要阐述了古典音乐与新古典音乐的理论特点,并介绍了两部代表作品为莫扎特 C 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和斯特拉文斯基《C 大调交响曲》;第二章是对莫扎特C 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和斯特拉文斯基《C 大调交响曲》这两部作品在作曲技法上的比较研究,其中包括曲式与材料的对比分析、复调对比分析、配器对比分析、调性与和声对比分析四大类别,从而彻底地剖析出古典主义音乐与新古典主义音乐在作曲技法上是如何得到继承与创新的。
第一章 古典与新古典音乐的特点
1.1 古典音乐的特点与莫扎特 C 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
1.1.1 古典音乐的特点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历史发展到高峰的一个阶段,一般将 1750 年巴赫逝世到贝多芬划为这个时代,它包含两大时段:前古典时期和维也纳古典时期。“前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在同巴罗克晚期风格并行的过程中逐渐替而代之,最终形成主导风格。“维也纳古典时期”通常定义为古典主义的高峰时期,从 18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以海顿、 莫扎特、贝多芬各自的成熟期创作的作品为代表,及器乐、声乐领域所形成的音乐风格而言。如果对古典音乐风格的构成要素进行总结,以下方面可以充分说明:首先,音乐风格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优雅的气质和动人的旋律开始与公众和民间舞蹈的语调和节奏紧密联系,呈现出结构方整的特点;其次,调性与和声上更趋向于强调简单、明朗,并逐渐成为音乐结构中的一个主要元素,终止式的安排也更具体化;再次,小巧精炼的乐思激发了作曲家们在作曲技法上的创作发挥,材料方面也从巴洛克时期的单一主题扩大到每个乐章都拥有不同主题,增加了对比性;第四,当时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低音,因为作曲家对音响清晰的要求,逐渐被确切的记谱法所取代;最后,“当时常用的体裁是奏鸣曲、协奏曲、交响乐和四重奏等,常用的曲式,除了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及变奏曲式外,奏鸣曲式的发展最为充分。”[1]
1.1.2 莫扎特 C 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他不仅是古典音乐的杰出大师,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音乐天才。他短暂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极其宝贵和丰富的音乐遗产。”[2]“莫扎特即音乐”,这似乎是赞叹莫扎特遗产的最恰当词汇。他“创作的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和其他重奏、重唱形式,大量器乐小曲、独唱曲等,几乎包括了音乐的所有领域。”[3]莫扎特音乐最突出的特征与贡献,可以通过歌剧、协奏曲和交响曲来说明。能够在‘古典’时期创作交响曲,对莫扎特而言是再完美且自然不过的事。事实上当时的交响乐就是四个乐章的管弦乐奏鸣曲,但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海顿是交响曲这一体裁的先驱,但同时代的莫扎特在交响曲方面却超过了海顿的最高成就。莫扎特成熟时期的交响曲创作同海顿的四乐章套曲形式的古典范例相仿,但他加强了奏鸣曲式两个主题之间的对比,有时甚至在一个主题内部也用两个对比的因素,以促进戏剧性的发展。他还加强了交响曲各乐章之间的对比,但扔保持着整个乐曲风格的统一。这样,他就使交响曲从组曲性的结构,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并提高了交响曲思想内容的深度。尽管莫扎特最优秀的几部交响曲的诞生早于海顿最优秀的同类作品,但在音乐史上他的交响曲却是属于比海顿的交响曲更高的一个阶段。”[1]
1.2 新古典音乐的特点与斯特拉文斯基《C 大调交响曲》
1.2.1 新古典音乐的特点“新古典主义运动,兴起于 18 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它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1]和洛可可[2]艺术的反对,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3]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和题材是去追求对古典艺术的仿照,作曲家们提出音乐应该强调其纯粹的美。新古典主义在音乐上的表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从 20 世纪 20 年代初到50 年代,可以说是影响面最大的一种音乐流派,它主要极力去谋求对古典主义或新古典主义以前的音乐风格特征的复兴。新古典主义中“古典”二字的含义并不是很明确,有的是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时期的古典主义;有的是指巴罗克时期的音乐,如维瓦尔第、亨德尔、巴赫等人的作品;也有的指巴罗克以前,即文艺复兴时期如蒙特威尔第等人的音乐,新古典主义作曲家经常从他们的创作中汲取灵感,寻找自己要表现的材料。总之新古典主义是反对晚期浪漫主义的一种反映,它赞成一种较稀疏的织体和较少的半音化,使用明晰的节奏和明确的终止,这一切在旋律、节拍和不协和的处理上都与 20 世纪音乐的发展相结合。具体表现为:在艺术审美上,新古典主义音乐需要各个方面的平衡与完善,达到“古典”意义上的稳定,表现一种控制、理性的感觉;在调性与和声上,确立自然音阶为主导,其他为辅助;“在形式结构上复兴浪漫主义以前的曲式,如早期的组曲、托卡塔、大协奏曲、赋格等;提倡复调音乐,用线条织体替代浪漫主义的和弦织体”[4];在配器上,摆脱了浪漫主义时期浓重的音乐色彩,高超、华丽的配器手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质朴、明澈的音响。新古典主义作曲家们提出“音乐作品尽量使听众集中注意力于音乐本身,而不应借助音乐以外的手段来取悦听者”[5],因此新古典主义音乐更注重器乐体裁。
1.2.2 斯特拉文斯基《C 大调交响曲》
1920 年是音乐界开展新古典主义运动正式开始的时间,斯特拉文斯基则是这场运动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odorovich Stravinsky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是美籍俄罗斯作曲家。1882 年 6 月 17 日生于俄罗斯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堡(今罗蒙诺索夫),1971 年 4 月 6 日逝世于美国纽约。斯特拉文斯基一生中多次改变自己的国籍(1934 年成为法国公民,1945年成为美国公民),从而成为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音乐家。他在音乐创作的风格上自然经历了许多变化,从最早的现代主义和俄罗斯风格到中期的新古典主义,再到晚期的序列主义,他的作品凸显了 20 世纪上半叶各主要音乐流派的特征,并成为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
第二章 莫扎特 C 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与斯特拉文斯基《C 大调交响曲》在作曲技法上的对比分析
2.1 曲式结构及材料的对比分析
2.1.1 莫扎特 C 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曲式结构及材料分析在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奏鸣曲式结构成为最重要的形式,基于奏鸣曲式的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和室内乐等体裁从萌芽走向了成熟。莫扎特 C 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这部交响曲刻画的形象是多方面的,占主导地位的是英雄气概的戏剧性形象,其他的对比性因素,诸如抒情的动机、热情的迸发、轻松的诙谐和庄严的气氛,基本都是英雄气概的衬托。为了强调这部交响曲的对比性特点,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和第四乐章都采用了奏鸣曲式结构。
2.1.2斯特拉文斯基《C 大调交响曲》曲式结构及材料分析
新古典主义时期斯特拉文斯基的传统美学观念首先体现在曲式结构上的继承与发展,从他在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表现来看,他不仅坚持了对传统曲式原则的运用,而且对它们进行了二度创作,使之能够适应现代音乐的种种需求。斯特拉文斯基这首《C 大调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快板,以奏鸣曲式原则为主,还包含了一种对称原则,二者恰当地融为一体,主题有一种飞跃崛起的性格特点;第二乐章小广板的复协奏曲,似一种意大利式歌唱曲调;第三乐章小快板的谐谑曲,结构巧妙奇特,复杂的节奏与第二乐章有明显的对立面;第四乐章终曲,引子为广板,它的出现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它似静态中又暗含了紧张的因素,让人捉摸不定,预示了终曲中强烈的舞蹈气氛,而这种气氛最后被和音终止。
2.2 斯特拉文斯基《C 大调交响曲》复调分析
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复调织体运用十分的理性化,明显胜于主观性强的和声手段,追求形式结构的匀称完美、浓缩精炼和明晰简洁。斯特拉文斯基在这首《C 大调交响曲》中再次强调对位化写作的线性思维,真正强调了纯朴、集中与高度统一的新古典思想,这也正是古典主义时期所延用的。除了常见的复调写作手法外,斯特拉文斯基这首《C 大调交响曲》中运用一种织体写作手法——固定音型的变化应用。众所周知,复调在民间器乐中最简单的多声手段就是持续音,在音乐中它经常以低音的方式呈示,固定音型也看作为持续音的变形,它可以使音乐逐渐向前推进。此曲中固定音型的表现形态千变万化,而且具有旋律性、活跃性、民族性,与低音线条重复,有一种蓄势待发之力。
第二章 《第四十一交响曲》 在 作 曲 技 法 上 的 对 比 分析..........8
2.1 曲式结构及材料对比分析..........8
2.1.1 莫扎特 C 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8
2.1.2 斯特拉文斯基《C 大调交响曲》曲式结构及材料分析..........14
2.2 复调的对比分析..........18
2.4 调性与和声的对比分析..........27
2.4.1 莫扎特 C 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调性分析..........27
2.4.2 莫扎特 C 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和声分析..........29
2.4.3 斯特拉文斯基《C 大调交响曲》调性分析..........31
2.4.4 斯特拉文斯基《C 大调交响曲》和声分析..........33
结论...........36
结 论
通过对古典与新古典主义时期两位作曲家的作品(同名为《C 大调交响曲》)在作曲技法上的比较,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住怎样的音乐风格与人们的听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奥秘。古典时期代表人物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新古典时期代表人物斯特拉文斯基则是以理智、从容、镇定的笔触,在时代的困惑中,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之所以古典音乐作品可以一直流传至今,并深受大众的喜爱与认可,笔者认为这“古典”一词可作为一种规范,用以衡量后世作品所具有的完美性和表率性,我们当代的音乐创作要借鉴古典创作思维,把继承与创新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才会被人们认可并流传,才会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沈旋,谷文娴.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4]陈铭志.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5]鲁道夫·雷蒂.调性无调性泛调性[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6]罗伯特·米德尔顿.现代对位及其和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7]罗伯特·克拉夫特斯.特拉文斯基访谈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8]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9]李吉提.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10]吴春福.曲式与作品分析[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