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教授朱敬修的音乐建树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86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朱敬修的艺术历程

一、专业学习道路
(一)家庭熏陶
1942 年,朱敬修先生出生在南阳一个文化世家,其父朱沛若老先生是我省著名的国画家,其兄朱敬武是我省知名的笛子演奏家与作曲家。父亲在 20 世纪 30 年代毕业于开封艺师,上学期间主要学习国画和音乐,其画作大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根据自己独特的联想,使每幅画作都更显得栩栩如生。为了纪念对父亲的恩情,也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在日后欣赏父亲的佳作,他和哥哥对父亲的画作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并编辑成画册。在对朱敬修先生的采访过程中,我有幸见到了这本装订精美的画册,其作品内容与主题丰富多样,风格迥异,其创作的源泉大多源于自然生活,画作中的一笔一墨足以展现出朱沛若老先生的质朴与率真。
虽然父亲的专业方向是国画,但是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也颇深。朱敬修先生小时候喜欢音乐主要是受父亲的影响。在音乐基本常识方面,朱敬修先生儿时阶段,便跟随父亲能够认识河南大学教授朱敬修的音乐建树一些简单的简谱与五线谱,除此之外,在别的孩子还不知道钢琴是什么的时候,他已经知道了钢琴与风琴的区别;在歌曲方面,朱敬修先生跟随父亲学习了很多从未听过的歌曲,例如《二小放牛郎》、歌剧《白毛女》插曲、《井冈山》,以及莫扎特的《渴望春天》等等。父亲也是偶然发现了儿时的朱敬修在听完他演唱的歌曲后,便用自己想象中记录音高的方法将谱子“记录”了下来,然而谱子的“记法”只有他才能够解释清楚。父亲从那时起,便开始挖掘他的音乐天赋;父亲爱好和擅长演唱京剧,朱敬修凭借自己优越的嗓音条件,以及父亲的耳濡目染,逐渐开始对京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除了跟随父亲学唱京剧之外,闲暇时间还和邻居与亲戚们在一起唱京剧,正是因为这种浓郁的艺术氛围,他的艺术天分才得以日趋显现出来。 在他的眼中,有两个词在他的生命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那就是父亲与音乐,然而在两者之间,父亲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是父亲带着他在音乐的道路上迈出了宝贵的第一步,稳健而有力,掷地而有声。至今,他想起父亲那近乎封建式的管束时,笑谈心头仍不免一紧,但正是这种严格的管束给了他做人做事最基本的教诲,收益终生。对于自己的启蒙老师,除去至亲的思念,流露出更多的是对父亲的钦服和敬佩。至今,父亲生前的两幅画作依然安放在自己家里很显眼的位置。
1950 年,八岁的时候,朱敬修先生在父亲的教诲下,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与天生的好嗓音,多次在南阳市的广播站清唱歌曲与京剧选段,由于当时的身高受局限,因此需要借助板凳才能达到话筒的高度。小学四年级以后,就以唱歌闻名全校,当学校有比赛的时候,他往往比宣传队的人唱的还要优秀。初中的时候,在南阳市或学校里组织的活动中,他经常表演独唱节目,一般都是清唱,有时是哥哥用二胡或者笛子为其伴奏,在演唱方面已在南阳市小有名气。
1957 年,郑州师专音乐科第一次在全省招收五年制音乐生(三年预科,两年专科),全省只招收 40 名学生,当时有很多人报名,仅南阳地区就报了近两百人,而他凭借自己优秀的嗓音条件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南阳市考生中唯一被录取的学生,从此便走上了专业音乐学习的道路。
(二)求学经历
1957 年,初中毕业后,大家眼中的“音乐小才子”,顺理成章的成为第一批考入郑州师专音乐科(之后独立成为郑州艺术学院音乐系)的幸运儿,开始了预科+专科为期五年的学习生活。
入学之初,由于朱敬修先生的年龄较小,所生活的城市也较小,在上学之前甚至从未见过火车与钢琴,因此音乐基础与同班同学比起来显得很一般。后来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学习,学习成绩逐渐赶上了其他同学,尤其是视唱与听音课程的成绩非常优秀,被同学和老师公认为全班第一名,除此之外,音乐理论与钢琴课的成绩也比较突出。
1958 年,大跃进在全国上下开展起来,为了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体验基层群众的生活,郑州艺术学院组织学生下乡体验生活。朱敬修被分到了南阳方城县,对他来说,这次的经历使他初次接触了民间音乐和农村生活。从方城县返校之后,通过自己在农村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体验,创作了男声小合唱《蛤蟆漥》,在学校歌曲创作比赛中获得了唯一的一等奖,这首小合唱后来在该班全省巡回演出中,作为全班唯一入选的创作歌曲进行演唱。
结束了预科三年的学习之后,由于在理论作曲方面表现的很优秀,因此顺利的选修了理论作曲的主修方向。
正当朱敬修先生在专业和学习方面努力拼搏的时候,一段让人意想不到的打击打乱了他所有的计划。1961 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全国教育体系也面临瘫痪局面,从1961 年到 1962 年,学校放了一年的长假。在这一年的假期中,朱敬修在家里感觉到非常的孤寂和痛苦,当时他在一首诗作中写道:“百无聊赖柴门开,耀眼独见梨花白。草木逢春千样好,人生万般是无奈。”诗中的字里行间,无疑反映了当时朱敬修内心的痛苦与无奈,然而他并没有被现实打败,更没有荒废这一年的宝贵时间。
朱敬修先生在一年长假期间,先是随着河南省搜集民歌队伍到南阳镇平、西峡、内乡等地去搜集与整理民歌。在记录民歌的过程中,由于朱敬修的听音记谱能力胜人一筹,当民歌手唱了两遍之后,朱敬修已经快速而准确地记录完毕,等待大家将民歌记录完成以后,最终以他的记谱为准,进行整理,而他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志们的认可和赞扬。在搜集民歌的过程中,朱敬修将搜集的民歌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后上缴给老师,除此之外,自己还留有宝贵的底稿,现如今那些底稿依然保存的完好无损。这段时间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与学习,为朱敬修先生后来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结束了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以后,朱敬修又跟随南阳县曲艺队整理大调曲子。在整理大调曲子的过程中,通过对大调曲各种曲牌的记谱与学唱,对大调曲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些经历促使他后来成功完成了专著《南阳大调曲子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一书。朱敬修先生称这一年是厚积的一年,夯实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无论是对他人生态度的思索,还是对以后的音乐创作以及音乐理论研究,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62 年,国家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教育方针,为此河南省教育厅决定撤销郑州艺术学院,只保留其精华部分,合并到开封师范学院,建立了艺术系(即现在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前身),音乐专业也因此幸运的由专科变成了本科。一年的长假过去之后,一部分同学直接参加了工作,还有一大部分同学由于是“农村户口”,不允许返校上学,只能留在家里自谋生路。而朱敬修由于是城市户口,因而幸运的获得了重新返校的机会,开始了他向往已久的学习生活,然而此时,班里的同学由原来的 40 人缩减到 9 个人,1965 年本科毕业时只剩下 7 个人。返校以后,朱敬修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整日埋头苦读,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1962 年到 1963 年的寒假,朱敬修先生甚至连家也没有回。
当时艺术系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由于作曲理论课程多,主修作曲理论的学生只有他一个人,因此,出现了五个老师教一个学生的“奇观”。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他博众家之长,更是为他系统的理论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敬修先生不仅在作曲理论课程中表现突出,在钢琴课程中,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成绩也非常优秀,甚至比钢琴专业的学生更胜一筹。课余时间,朱敬修先生还为一些成绩欠缺的同学补习和声、复调等课程,并得到了大家认可,以至于在班里的同学都称他为理论课的“小老师”。朱敬修先生的作曲才能在学校就已经崭露头角,当时舞蹈老师为校文工团编创《雷锋组舞》,而作为唯一作曲专业的学生,无疑担起了配乐这一重任,并且由他亲自指挥校文工团的单管乐队进行演出,其中包括舞蹈配乐与歌曲的插曲等等。1964—1965 年,临毕业前夕,学校文工团组织排练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乐队指挥李廼纮老先生对朱敬修十分器重,任命他为乐队的副指挥,并将其收藏的指挥棒赠予朱敬修,作为对他的认可与鼓励。对朱敬修而言,在开封的三年专业学习期间,不仅收获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自己人生中的又一次飞跃。无论物质的贫乏,还是生活的艰苦,也阻挡不了他如饥似渴的求知欲。

二、工作历程 ............................................................................13-16
第二章 音乐创作领域 ................................................................16-40
一、艺术歌曲创作 ................................................................16-30
(一)艺术歌曲题材广泛 ................................................................16-17
(二)艺术歌曲体裁多样................................................................ 17
(三)朱敬修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 ................................................................17-30
二、合唱曲创作 ................................................................30-37
(一)朱敬修合唱作品集简介 ................................................................30-32
(二)合唱作品的艺术特点 ................................................................32-37
三、器乐曲创作 ................................................................37-40
第三章 文论与科研领域 ................................................................40-46
一、学术论文 ................................................................40-44
(一)民族民间音乐的探究................................................................ 40-41
....................................................
二、著作与科研项目 ................................................................44-46
第四章 音乐教育领域 ................................................................46-50
一、音乐教学 ................................................................46-47
二、教材编写 ................................................................47-50
................................................................

结语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与论述,笔者认为,无论在音乐创作,音乐文论以及音乐教育领域,朱敬修先生都有相当的建树。在音乐创作领域,他将民族民间的音调和风格与严谨而又新颖的作曲技法融入到音乐作品中,并使二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其作品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音乐文论领域,朱敬修先生从多个层面,不同深度对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为之进行坚持不懈努力。在音乐教育领域,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音乐教学中,其教学思想至今让具有借鉴价值。
通过笔者对资料的搜集,目前对朱敬修先生的评价及作品与贡献的研究资料还比较少,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安国教授,在为《朱敬修合唱作品集》的序中写道:“朱敬修教授在师范院校任教已历 42 载,可以说一生都献给了音乐教育事业。他不仅教学水平很高,而且勤于创作和理论研究,硕果累累。敬修教授与我同庚、同专业,早几年又曾一起在原全国高师理论作曲学会共事。他学养深厚、视野宽阔、思维严谨、作风朴实。虽然我们不在同一学校,见面机会也不多,但他与人为善、谦谦君子的涵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由此可见,王安国教授对朱敬修先生在音乐教学和音乐创作方面的认可,同时对其人品也有较高的评价。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