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概述
人类依靠文化从野蛮进步到文明,从生物人到社会人,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文化的含义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是否有着不同的涵义和体现呢?总的来说,文化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积累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中国文化则是一个延续了五千多年的历史的文化体系,它博大精深,浩瀚无际。中国文化在这里主要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世界主要的文化形态之一,它又是全人类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它适应于中国社会在民族心理、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经济结构、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特殊性和特殊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所以中国文化与一般的人类文化既有着相同的从一属性,又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在它的身上比较鲜明的体现了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进入中国之后,都被中国文化彻底或部分改造,吸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是中国文化从来不曾断裂而不断渐进的主要原因。
鉴于本文的选题和研究方向,仅从精神文化来探讨中国文化与拉威尔音乐的共通之处。
精神文化即虚体文化,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塑造的自我过程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变化出来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例如语言、文字、音乐、宗教、哲学、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
本文选题在涉及中国的精神文化基础上,以中国精神文化为出发点去探索其在拉威尔钢琴音乐中的体现与相互之间的关联。中国音乐文化起始早于华夏族轩辕黄帝两千余年,距今约有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先民已经具备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相互结合的特点。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乐舞是最好的说明。人们所唱的内容,例如“敬天常”、“吃五谷”、“敬野兽之极”等都反映了先民对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歌、舞、乐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相关,诸如黄帝氏族就曾以云为图腾,《云门》就是原始的歌舞形式,而这也就是人类音乐语言的萌芽。
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能从资料上来考究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 世纪至公元3 世纪),这个期间大概是从夏开始,经历了商、西周、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时期。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最初原始祭祀兴起的乐舞到宫廷乐舞的发展。在旋律音阶、音调等形式方面,又经历了音调上的小三度音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则是通过“三分损益法”相生出五音、七声、十二律,这也初步确立了中国的传统音乐旋法,在五声性上所反映出的特点。而这些都为音乐美学思想方面,以及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出了以后各自学说中所必须的理论上的观点。在这一个阶段中,最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最具有意义的音乐艺术,是以钟,鼓乐队为代表形式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受到政局不稳定和民族的迁移,形成了一个对中国民族音乐冲击的形式,如儒家学说受到玄学冲击后,引起艺术思想的变革,少数民族与西域过来的外来音乐,影响了音乐在理论方面的变化。其结果就是中国传统的音乐受到了变化,形成了综合的音乐中都带有了中国的元素,也包括外国音乐的中国化,外来乐器、音调的引入,外来音乐的民族化,以及外来音乐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其次就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国际化,即中国音乐以它灿烂的成就影响着东面的各国、例如朝鲜和日本。
到了辽宋、明清时期,那时的社会格局又经历着纷乱,分裂到统一,经历了多民族的融合,在文化等方面相当长的时期内的相对稳定。音乐也具有了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这个时期的传统音乐,拥有着广泛的演出和听众的基础。在音乐理论方面,音乐意识形态也逐渐趋于稳定,代表性的曲戏艺术,吸收了民间的文化,为以后的中国文化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拉威尔的创作受到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印象主义绘画又讲究的是光和色的表达,通过色彩和光线来描述景物的瞬息万变。印象主义音乐重点则是利用音响和音色来描述事物的各种形态变化,在追求事物的瞬间带给我们印象,而音乐动机则被削弱,更多的赋予朦胧、意境、神秘的感觉。但印象派的审美意境则和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某种相呼应的因素,中国传统绘画主导的是写意,中国写意艺术主要强调作者的创作性格,重视作者的主观感受,强调以形写神,不拘泥于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而印象派画家则不沉迷于写实,他特别讲究下笔的自由性、在笔尖潇洒游动中去表达事物的感情,具有相当的写意创作性,这与中国人的欣赏知趣相通。印象派的作者强调写印象、感觉也与中国绘画理论上不谋而合。于是,正是印象派在创作手法上自由的笔触以及在创作思想上重视“感觉”、“需要”等等关乎情绪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中国的传统审美思想和精神是共通的。
拉威尔的钢琴音乐很多是以通过大自然中的客观事物或幻象中的虚拟场景来描绘其内心的世界,这些都是与中国文化的审美思想是融通的,例如中国的唐诗宋词、音乐绘画等都讲究以外在的事物的变化去体现作者内心的世界,达到妙契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在中国文化的传统审美思想上,拉威尔的美学指导思想与其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也就导致了中国文化因素与他的作品中必定有着微妙的联系。
第二章 拉威尔钢琴音乐在审美思想上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第一节 妙契自然、物我两忘
在中国艺术的特有审美观点里,妙契自然是中国古诗词与中国绘画艺术里,最普遍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五千多年来,中国文化艺术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山、水、景物等并赋予其独特的生命灵性。是客观世界作为描写对象的典型。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中,青松、竹叶、寒梅、柳树、清风、流水、山川、沙漠、边疆、古道等等,经常都是诗人创作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描写小草的顽强精神,面对大自然不可抗拒的规律,依然不屈不饶,铮铮向上。而这里的小草也就不再是单纯的植物,他被作者赋予了生命的灵性。
在拉威尔与 1901 年完成的钢琴作品《水之嬉戏》,也是描写自然的一部作品,水声、喷泉、瀑布、溪流等发出的声音,激起了作者创作的灵感,于是作者便已精湛的作曲方法,刻画了“河神嬉流水,流水戏河神”那种与作者心灵相通的感受 。好像一幅充满动感和光感的音乐油画,不仅有立体的场景,更有美妙动听的水声。这也许就如钢琴家科托所言的“液体的诗歌”诗情画意、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一览无余。
乐曲一开始,右手的两个分解和旋与左手重复平稳的模进便勾画出了水平如镜的形象。
第二节 幻想、幻境、神话 .................................................................19-24
第三节 现实性、象征性 ..................................................................24-31
第三章 拉威尔钢琴音乐在创作手法上与中国文化的联系 ..................................................31-41
第一节 调式上的共融与互通 ......................................................................31-36
第二节 创作题材中的中国文化因素 ............................................................36-38
第三节 旋律中的中国文化因素 ....................................................................38-41
第四章 拉威尔钢琴作品演奏特色和意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41-47
第一节 触键方法上、表现力的共通...................................................................41-44
第二节 踏板运用中,意境的共通 ......................................................................44-47
结语
通过长时间对拉威尔钢琴作品的研究,让我充分的感受到,拉威尔一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光影人生,他的音乐是站在音乐发展的转折点上,用和前人不尽相同的方式,在吸取了前人传统技法的同时,又柔和了二十世纪作曲家的创新方法,别具心裁的形成了拉威尔式的印象主义风格。虽然他的钢琴作品在数量上不是很多,但是每部作品都是尽心雕琢的艺术品。他在追求美学思想上和创作特征中的尽善尽美,不到极端完美决不罢休。他曾对传记记者马纽埃尔说:“我的目标是技术完美,因为我清楚这一目标永远无法达到,所以我要求自己不断向它靠近。”他用他的作品描绘了一个个有些朦胧,又有些清晰,有些梦幻,而又有些现实的画面。这些作品总能捕捉到人最细腻、最容易被忽略的动态感受,他把听众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张张鲜活的画面中。所以他不仅是音乐画家,还是音乐诗人,他为人类音乐的世界又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