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音乐受众概述
对于音乐的接受者或者审美主体来说,我们长期以来一直习惯以"音乐听众"或"听赏者"来称呼。我们以往对于音乐信息接受对象及其行为的研究,也较多地集中在音乐听众身上,特别是集中在那些己经走进音乐厅的人们身上。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音乐的大众传播媒介技术、录音技术、通讯技术、数字技术等多方面的迅猛发展,随着整体社会音乐环境的改变,人们对音乐的接受方式、听赏方式、审美习惯等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比如说,现场表演己不再是音乐唯一的传播方式,音乐还可以通过多种音乐载体展现出来。音乐由此也不一定要专门在固定的时间、地点欣赏,可以通过MP3"随身听"来实现,还可以在有背景音乐场所心不在焉地感知,还可以作为移动电话的呼叫音乐和待接音乐(彩铃等)片段式地、紧急中断式的接受……人们不仅消费各种音乐商品,还消费与音乐相关的新闻资讯、偶像产品……
第一节 音乐受众的定义、基本特征和类型
"音乐受众"中的"受众"二字,是伴随着大众传播学的产生而出现的名词。该名词源于英文单词"audience"意译。从词根上看,我们可以判断它的最原始词义与"听"、"声音"有一定的关联;而现在我们解释之为"接受者"(receier)的总体之称,也就是说,它是指通过各种媒介获得信息的读者、听众、观众的一个总的称呼。 音乐受众是指在社会音乐生活中,与音乐文化发生接受性联系的各种群体,或可以简单归纳为音乐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就现阶段的音乐社会生活而言,音乐受众包括观看音乐现场演出的观众、收看电视音乐节目的观众、出租汽车上收听音乐广播的听众、通过各种声音载体欣赏音乐的听众、阅读印刷乐谱的读者等通过各种媒介有意或无意中接触到音乐信息的群体。
一、音乐受众的基本特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1、音乐受众有“多、杂、散、匿”的特点
人数众多——当代的音乐受众,总的数量十分庞大,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触到音乐节目的受众数量在其中显得尤为可观。
成分复杂——大众传播媒介覆盖下的音乐受众,由不同年龄、性别、种族、职业、文化水平、经济收入状况、居住地区的社会成员构成,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结构松散——音乐受众大都分散在社会的不同区域,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音乐动机,互不相识、互不联系,往往是无组织的。
面貌隐匿——相对于音乐传播者而言,音乐受众的情况是隐匿的,音乐传播者可以了解音乐受众整体的主要特征和愿望,却很难细致了解细部受众的具体情况和要求。'
2、音乐受众接受音乐信息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首先,音乐作品作为艺术作品,在接受上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艺术作品不是在接受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封闭式的存在,而是将自身未完成的开放式物态留给了接受者。也就是说,公众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艺术作品,而是积极参与作品价值的完成。
其次,当前社会环境已经不同于广播、电视等20世纪新媒介诞生的初期,随着因特网的出现,以及音乐受众意识的更新,音乐的接受者或者说是音乐受众,更是表现出了空前的主动性。音乐受众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多种音乐,并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汇总和归纳专辑;自己策划网络电台音乐节目而成为网络上的音乐传播者;掌握某些音频制作技术的音乐受众,甚至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对掌握的音乐素材进行加工,从而成为了一个音乐创作者角色。
按照人们对音乐关注的程度和内容范围的不同,音乐受众可以分为一般音乐受众和专门音乐受众。按照使用媒介习惯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音乐受众分为"音乐读者"、"音乐听众"、"音乐观众"、"音乐网民"等。"音乐读者"是音乐印刷媒介的受众,通过自身的阅读体验来获得音乐信息。这部分音乐信息接受的自主性、灵活性较大,文化程度较高、音乐从业者往往首当其冲。"音乐听众"是音乐受众群体中最为主要的群体。"音乐观众"是通过电视、电影等视听媒体接触音乐的受众,这样的群体往往不限年龄、文化水平,比较注重娱乐,比较喜欢音乐电视(MTV)和看演唱会。"音乐网民"在音乐受众中是非常鲜明的一个分支。就目前而言,主要是青少年、青年群体占绝对数量,在音乐选择自主性、互动性上,与通过其他媒体接触音乐的群体相比,有更多的空间,也是近年来比较受人关注的音乐受众组成部分。而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因特网,"在塑造人们的心灵和情感的空缺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正是这虚拟的现实在诱导人们的情感、行为和价值判断方面发挥着最大的述行效能(performativeefficacy),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世界。"
第二节 当代中国音乐受众的整体把握
自我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音乐生活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音乐的类型、音乐思想情感表现、音乐表演方式多元化,使得音乐受众在音乐的选择上有更多的可能。对于社会大众而言,过去的革命歌曲、建设歌曲、颂扬歌曲、前苏联歌曲、新中国电影歌曲等,如《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刘三姐》选曲等,人人传唱、老少皆宜的局面被打破了,同时中国传统戏曲的主导地位也慢慢消失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港台、S韩、欧美的流行歌曲以及欧美音乐剧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各种音乐类型纷至沓来,令中国的音乐受众目不暇接,逐渐培养起了第一批的"音乐粉丝"。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变化,我国当前的音乐受众对歌曲类音乐的喜好情况,按年龄划分呈现的局面大致是:中老年受众,仍然是接受中国传统音乐的中坚力量,同时也喜欢老歌及部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青年和青少年受众就总体而言,接受最多、最广泛的是当前的各种流行音乐,而且审美欣赏感觉易受潮流更改;少年儿童、幼儿的歌曲选择余地有限,同时不得不受大众流行歌曲的影响。
在受众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流行音乐,其受众群体可以按音乐风格类型的不同进一步细分;有喜欢港台、本土、日韩流行音乐的受众群;有喜欢欧美摇滚乐的受众群;有喜欢俄罗斯流行音乐的受众群等。在喜欢摇滚风格音乐的受众群中,还可以更细致地分为成喜欢"朋克"的、喜欢"哥特"的、喜欢"重金属"的等。当然,类似这样的更细致划分不仅仅局限于流行音乐领域,在古典音乐领域、传统音乐领域及其他音乐领域同样存在。
最近一些年在一部分青少年、青年受众中还出现了一个新的特征:类型化。之所以称其为类型化人群,是因为这部分人在人群中识别度非常高,仅凭外表,比如说服饰、发型等外在特点上一看便知其所好。如喜欢黑人说唱音乐的音乐受众,在形象打扮上,喜欢斜扣棒球帽,穿肥大的T恤和阔腿裤,带粗犷的金属首饰。虽然他们并不是刻意向公众表态什么,但实际上这种着装在公众中传播着一种信息,等同于向社会表露他们所喜欢的音乐文化,同时也在客观上把自己与其他同龄的、不同类别的音乐受众区别开来。这是音乐受众群体多元化到一定程度上出现的典型现象。
随着音乐受众层次结构的円渐多元化,分流明显,而且各种类型音乐受众之间的数量和力量也日趋分布不均衡。总体来说,喜欢流行歌曲的青少年、青年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在音乐消费上也比较执着和冲动,易带动相关产业向前推进;而绝大多数一般音乐受众、中老年受众在音乐消费上几乎不投入,被动满足于接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有限信息供给。这种状况如果长期持续,必将对一些音乐类型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第三节 “音乐粉丝”研究的意义 ..................................................14-16
第二章 作为音乐受众的“音乐粉丝” .........................................................16-19
第一节 “音乐粉丝”的概念 ...........................................................16
第二节 当前中国的“音乐粉丝”现象 ......................................................16-19
..................................................................
第三章 “音乐粉丝”的本质 ....................................................................19-28
第一节 “音乐粉丝”的心理把握 .................................................................19-21
第二节 “音乐粉丝”与群体意识 ............................................................21-23
第三节 “音乐粉丝”与大众文化 .............................................................23-24
第四节 “音乐粉丝”和大众消费 ..............................................................24-28
第四章 “音乐粉丝”行为对音乐创作和市场的影响 .....................................................28-35
第一节 “音乐粉丝”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28-29
第二节 “音乐粉丝”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29-31
第三节 “音乐粉丝”对音乐消费的影响 ................................................................31-32
第四节 “音乐粉丝”的创造力 ....................................................................32-35
结语
自从进入数字化网络时代以来,中国的"音乐粉丝"现象风起云涌,势不可挡。这不仅是一个社会现象,更是一个文化现象,因此,研究"粉丝"文化迫在眉睫。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粉丝"虽然为数众多,可能居于世界之首,但"粉丝"文化研究在我国还刚刚起步。本论文就是试图对"粉丝"群体中最为庞大的"音乐粉丝"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