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土族概述
第一节 土族始源
关于土族的始源问题,迄今为止众说纷纭尚无一个统一的说法,有吐谷浑说、阴山白鞑靼说、蒙古人与霍尔人融合说、沙陀突厥说、阻卜说、回鹘说等等,目前学术界引用较多和支持的是观点是:土族是以吐谷浑人为主体,在长期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过程中,融入汉族、藏族、蒙古族等分组成分的民族。土族的名称从古至今发生过很多变化,土族名称中的"土"字是特定的民族称呼,并非是土著的意思,长期以来,土族人自称为土人、土民,即源于"吐"字,两晋、南北朝时期之"吐谷浑",本是人名,后转化为族名,后又成为姓氏、部名和国名。唐五代时期土族名称多译为"吐浑"、"退浑",《旧唐书·吐谷浑》说:"今俗多谓之退浑,盖语急而然",《新唐书·吐谷浑》说:"语谬为退浑"。这个时期,已将"谷"音省却,而"土人"、"土民"的简称,最早见于11世纪初的宋代前期。并且在宋朝时期将"土人"之称与"汉人""蕃人"等民族名称并举,从而说明"土人"之称并非是"土著人"的意思,而是特定的名族名称,土族是鲜卑族的直系后裔,是鲜卑族从汉魏以来分合迁徙的过程中重组而来,因此根本上来讲土族并没有族体形成问题,形成土族的各个部分都是鲜卑族,土族就是鲜卑族,而鲜卑族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同化和消亡,只剩下土族这一支鲜卑族,并以土族的身份出现至今。吐谷浑原是居于辽东鲜卑慕容部首领涉归的庶出长子,分有1700户,涉归死后,慕容部为争夺汗位发生内乱,先是涉归弟耐夺得汗位,嫡子若洛环逃亡辽东,次年(公元284年)耐被拥护若洛环一派杀死,若洛环为汗。后来,若洛环与庶长不和,于公元4世纪初(西晋永嘉末年)愤然率部西迁,经阴山到甘肃南部和青海东南部地区,逐水草放牧,建立"吐谷浑"国,从而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并以首领"吐谷浑"之名为土族部落的名称,并长达350年之久,统治中心从浇河转移至青海湖西伏唉城,直到唐朝,吐蕃势力逐歩强大,最终于唐龙朔三年由吐蕃占领青海广大牧区,消灭了吐谷浑王国。随后东迁的一部分吐谷浑人融入汉族、藏族等民族,而留居于故土凉州、祁连山一带河湟地区的吐谷浑后裔,仍然在本民族聚居地区继续生息繁衍,并吸收融合了藏族、蒙古族、汉族等成分逐渐成为今天的土族。
第二节 土族人口分布及居住状况
一、土族民间文学 11-13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和甘肃省,青海省主要分布于互助、西宁、湟中、大通、同仁、湟源、共和、祁连、华隆、贵德、民和、乐都、民和等地,甘肃省主要分布于临夏、临潭、永靖、景泰、卓尼、天祝、古浪、武威、张掖、阿拉善右旗、肃南等地,有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通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个比较集中地地区,其余则与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杂居相处。《秦边纪略》(卷一)中记载:"西尔西宁,折而北而庄浪,又西而凉州、肃州…其人则汉人、土人、杂以黑番、回回、黄番""西宁李土司所辖仅万人,祁土司所辖十数万人,其它土官吉、纳、阿、陈等所辖合万人,…土汉杂居,番夷环处"从而得知,土族与其它民族杂居状况由来已久并延续至今。
第三节 土族文化
土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用自己聪明的才智创造了既有土族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格,又吸收了汉族、藏族、羌族等各民族文化精华的具有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土族文学中反映出了土族及其先民的经历和思想感情,包括土族人民的生活习惯、风俗民情、劳动生产、爱与恨、悲与喜都焰铸与民间文学作品当中,不仅在发展过程中保留本民族的个性因素,又融合吸收了诸多汉、藏、羌、蒙古等其他民族音乐的共性因素,将其以神话传说、民间叙事诗、说唱故事、寓言、谚语等多种形式保存下来并广泛传播,成为土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土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祌食粮,也是世世代代土族人民生活点滴的记录,正如别林斯基所讲:"人民的诗是一面镜子,反映人民的生活极其一切特殊的色彩和乡土的标志。"
土族文学大致可分为远古文学、近古文学、近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四个历史时期,其中远古文学,即土族远古至唐、宋、元时期的文学创作,古歌谣是产生在这一时期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主要保存在土族民间祭祀、招魂、驱疫等比较原始的宗教活动仪式当中,以借助这种巫术行为企图达到逢凶化吉、驱邪、抵御自然对人类、牲畜及农作物的侵害,祷告天地日月、山神等神灵的庇佑,与土族原始宗教观念息息相关,土族人认为所有生命体都是由灵魂存在,由灵魂依附于躯体而支配人的思想行为,倘若人受到惊吓等昏迷、患病时,会认为是失魂所致,会举行巫术仪式来招魂,已达到病人痊愈的效果,内容汉译后多为:"X X X ,快点到家来,不怕猪和狗,不怕妖和魔,外面挨冻受冷,家里有热茶好饭,来,快来,回家里来…"这些有节奏、有幻想的文学语言,成为后世文学的萌芽状态。除此外这一时期古歌谣中还有古歌《幸木斯里》、《恰然》;诗体神话《苏贝尔吾拉》。这一时期神话传说有:《阳世的形成》、《日蚀、月蚀为怪兽所遮》、《神人警告勒挖扎》、《嫁男儿》、《花箱子的来历》;诗体神话传说《混沌周末歌》;传说故事有《双阳公主》、《丹阳公主》、《白马寺》;说唱故事《布柔哟》、民间叙事长诗《拉仁布与吉门索》;反映畜牧业生活的长诗《合尼之歌》;民间幻想故事《莽古斯》、孔雀》、《莎兰姑和达拉》、《阿丹寻妻》等凭借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愿望。
近古时期土族文学则因物质生产的发展、土族人民汉文知识水平的提高、与其他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宗教的发展等因素而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主要文学作品有传说故事《鲁氏太太斩王莽》、《红水沟》、《隆奔活佛降昂锁》、《北山林的传说》《七塔尔的传说》、《风磨》等;幻想故事《阿里姐》、《治风的故事》、《神奇的宝瓶》等,动物故事《新兽王》、《兔子传圣旨》、《布谷鸟与乌鸦》、《喜鹊传艺》等;宗教故事《释迦佛的传说》、《黄牛大力士》、《真武祖师》《法师穿裙子的由来》等;民间叙事诗《祁家延西》、《太平歌》、《卡吉杰洛》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流传于土族民间的英雄史诗《土族格萨尔》,这部史诗不仅描述了土族祖先的生产、生活、婚配等氏族部落社会的生存状态,而且讲述了土族进入明、清时期以来,以土司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对广大土族人民进行非常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引起土族人民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情绪,于是渴望幸福、自由、安宁的生活,渴望能够出现一位铲除恶势力的民族英雄来解救土族人民的理想。《土族格萨尔》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想象丰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通过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讲故事情节描述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史诗中将诗歌、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谚语等多种民间文学形式融为一体,运用通俗明快的语言、自由的格律表达了丰富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将格萨尔的英雄才能、指挥、品格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土族格萨尔》不仅是一部叙事题材的长篇史诗,同时从饮食、居住、婚礼、丧葬、礼仪、禁忌、服饰等诸多方面反映出土族民俗的丰富内容,也全面系统的反映出土族的世界观、因果观、认识论等哲学思想,蕴含了非常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伦理道德内容,具有文学、民俗学、哲学、史学、伦理学、宗教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权威性、可信性的第一手材料,成为研究土族民族的一个宝库,是我们少数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土族人民的文化持续发展,突出表现在用汉语演唱民歌"花儿"和民间小调,创作歌谣有《马家兵役歌》、《升斗装尽百姓粮》等;儿歌《羊粪蛋般身材的俊纳哥》、《我骑上猫、鸡、猪转》、《数保儿吉》等;民间故事《背神剑的少年》、《打死阎王爷》、《惩治巴颜》、《能姐儿》等;还有具有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谚语、禁烟对联等。
二、土族语言文字
土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也称为"察罕蒙古语",而不同地区的土族也存在方言差异,因此被大致分为三个方言区,即互助方言、民和方言、和同仁方言,顾名思义,互助方言主要指互助、大通、乐都和甘肃的天祝地区的土族语;民和方言是指民和县、积石山县土族语;同仁方言指同仁县土族语。而一些与藏族、汉族杂居的地区,因为人口比较少,本民族语言已经消失,而通用汉语和藏语,如卓尼一带土族早已开始使用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族语支的一种方言,与藏语接近。
土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是相传在很久以前,土族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是后来因为退居西北,与汉族藏族相处后,以用藏文为主的藏传佛教为信仰,于是慢慢丢失掉了自己的文字,而那时仅仅将自己的语言保留下来,关于土族本民族的文字考察仅仅是局限在那个传说中,并不能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土族曾经拥有过本民族的文字。因为没有文字,因此土族文化的渊源都只有口传这一单一方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宝贵的文化就这样渐渐模糊消失,也为土族生活、生产、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在1979年经过政府的支持和相关专家的努力,运用拉丁字母,创制了以汉语拼音为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方案,与1981年在互助地区实行,进一歩推广使用。土族文字的创造为土族人民生活、传递信息、搜集土族民族文学、普及汉语教学等方面其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受到了土族人民的欢迎。
三、土族服饰 ................................................................14-15
...............................................
第二章 土族传统音乐概述 ...............................................................17-31
第一节 土族民歌综述及分类 ................................................................17-27
一、婚礼曲 .......................................................................17-21
.........................................
第二节 土族乐器 ...................................................................27-29
第三节 ..............................................................................29-31
...................................................
第三章 变迁中的土族民间音乐 ................................................................31-38
第一节 物质文化的转变对土族传统音乐的影响 ........................................................31-33
第二节 婚姻方式的转变对土族传统音乐的影响..................................................33-35
第三节 丧葬文化的转变对土族传统音乐的影响 ............................................35-38
第四章 土族音乐文化传承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38-46
第一节 政府 .............................................................................38-39
第二节 民间艺人 ..........................................................................39-41
第三节 土族音乐文化生态建设 ................................................................41-42
第四节 教育 ............................................................................42-43
第五节 土族音乐文化数据信息化建设.......................................................... 43-44
第六节 文化品牌的打造 ...........................................................44-45
第七节 与其它产业相结合联合发展 ........................................................45-46
结语
本论文首先对土族及其音乐文化进行详细的概述,通过对土族这一稀有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详细的认识,并针对土族文化流失的现状问题,对其保护和传承进行系统、立体的分析,最后设计出一条政府、企业、教育、人民多方联动的发展道路,并与土族地区现有的资源优势相结合,不仅多方位的挖掘和保护土族音乐文化,并且打破以往我国将文化观念依靠国家力量从上而下向人民强行"植入",通过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改造和替代的这种单靠国家力量从外面强制"植入"的精英文化观念,将这种活态的、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为主要特点的音乐文化,通过多种途径,让其在土族地区的原始土壤中再次生根、发芽,不仅有利于解决传承机制中青黄不接的现象,并且保护土族音乐文化本身的纯朴性、乡土性和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