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85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一、云南民族音乐文化生境的转换

在过去相对封闭的传统民族社会中,民族音乐是流行于封闭的小区域之内的艺术,属于农业文明的艺术,有着相对稳定的生存空间,这也便决定了传统民族音乐的一些特征。当下,在迅速到来的现代化对民族地区的不断影响及渗透过程中,民族地区的音乐生存空间被迅速地改变。文化语境总是决定着文化的意义、编码方式和表现形态。文化语境的巨大改变,是民族文化、民族音乐变迁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 传统风貌
传统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系统的外显性符号,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与其生存环境中的诸多要素息息相关。传统的民族社会,可以说,是一个封闭的“小型社会”,其间,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以简单的自然经济为主导,信息交流的频率较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单一而纯粹。这时的民族音乐是一种流传于相对封闭的小区域内的艺术,地方生活的独特性是其艺术表现以及文化表达的主导因素。
1、云南民族音乐溯源
民族音乐是一种艺术形态,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在云南这块祌奇的土地上所存续的少数民族音乐,不仅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而且充满了深邃的文化底蕴。它涵盖古今,是波澜壮阔、池涌潔湃的各民族历史篇章的缩影,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意志、情感和智慧的结晶。它丰富的民族内涵,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和纵横交错的文化网链,构成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奥秘的境界、神奇的景观。
一般认为,云南民族音乐由民族歌乐、民族舞乐、民族器乐、民族戏乐、民族曲乐以及宗教音乐六个部分构成。它们辉映成趣,共同描绘了云南民族音乐的多彩篇章。呼唤《阿诗玛》的《回声》在石林之间长久回荡;《蝴蝶泉边》的对歌早已传扬四海;《海菜腔》伴水而生,悠久的巴乌声在山涧随风飞扬;动听的葫卢箫在《竹林深处》轻轻吟唱;哈尼族的八声部声惊四座。木鼓、铜鼓、象脚鼓和紀鼓各自讲述着不同时代的历史故事;古老的纳西东巴象形文字记录着壮丽的乐章;拨水节里,《依拉灰》的歌声折射出“水文化”的欢乐;火把节中,围着篝火歌舞的身影透视出“火文化”的光环;牟定彝族的三月会,景颇族的盛典“目堪纵歌”,万人唱跳、热情欢乐……勤劳、勇敢、顽强、善良的一千多万云南各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的奇迹般的音乐文化,伴随着各族人民漫长的历史岁月。
人类早期的音乐多为混生性的原始文化,早在从猿到人的过度后期就开始萌芽。它们起源一种行发“喜怒哀乐”的情感性呼号?,继而逐步衍化为一般意义上的音乐,它们伴随着人类的劳动而生,多用来讲述劳动及生活,于是与劳动先关的歌便认为是人类最初的音乐。对于云南的传统民族音乐亦是如此:
“撵捧撵撵……撵有角的兽,撵无角的兽.石头敲起,无角烧烧,围拢来母,吃吃吃……喊!”
这是来自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的一首名为《撵山》的歌曲,在这首歌中,人们对各种野兽尚未定具体的称谓,仅以头上有无犄角来区分兽种,另外,歌词就是简单的重复“撵……,吃……”,可以说是一首相当原始形态的狩猎歌。类似这样的歌曲,在云南少数民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傣文典籍《傣族古歌遥》中,反映傣族先民穴居生活时老人叫孩子们防御野兽袭击,快进洞躲藏的《叫人歌》;反映采集生活的《摘果歌》、《拔刺歌》。反映狩猎生活的《打猎歌》;反映傣族姑娘用几十种树叶、草、花制作衣服的女声合唱《筒裙歌》。在傣族民间还有关于“歌的形成”的《多正彬甘》(即滴水成歌)和《赞哈列诺嘎兰托》(模仿鸟叫成歌)等古老的歌遥,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古人类各方面的生活。
然而,追溯起源,作为原始混生的艺术形态,传统的民族音乐概念并非我们现在所讲的独立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歌乐几乎可以认为是与舞乐相伴而生,相伴沿袭的。正如上面所说到的《撵山》这首民歌便同时也是舞乐(歌舞曲)。这类反映远古原始社会早起生活的民族音乐,几乎是云南的每个少数民族都大量存在的,如傈僳族《打猎调》、纳西族《猎歌》、基诺族《猎获小调》、哈尼族《火源歌》等。而此时,一些原始的乐器也已经出现,而由于原初的民族音乐多伴随
打猎等原始的劳动生活,因此,“在原始时代的乐器中,击乐器占主要的地位,基本上没有大的发展”,其中,击打人体的某个部位,如击掌、击股、击腹、躁脚等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很常见,击打自然植物(未加工的木、竹、石等)发出的击鸣“乐器”也是最古老的打击乐器,如基诺族、克木人、哈尼族儍尼人的竹筒,可以棍棒敲击,也可以击地发生,只要能敲打的物品,均可以被传统的音乐所利用。
总之,从云南少数民族整体情况来看,作为音乐起源而论的原始社会早期的音乐已经出现了一些原始歌乐、舞乐及器乐,其特点和形式结构都相对单一,常以节奏为主,分类不明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其与当时人类的生活密切联系,是一种浑生性的音乐文化。
2、拘于乡土的文化语境
不同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然与劳动相关,那么可以说,传统民族音乐的原始存在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便由其存续环境中的生产方式与亲缘关系所决定。传统社会中的云南少数民族多靠山而居,狩猎为生,以族群为单位,世代延续着简单的生活、生产方式,即便到了农业社会,纵使生产方式因环境的变化有所区分,逐渐脱离原始狩猎生活,从而形成河谷现区水稻农耕,半山谷地谷种为营,高原草甸游牧而居的格局,但基本的群居、相对封闭的格局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他们世代沿袭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生产力水平低下,甚至很多地区依旧保持着刀耕火种的生产状态,以及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极度闭塞的交通及通讯难以形成畅通的外联环境。由此,传统民族音乐的生境便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单一封闭的“小型社会”。指人口较少,制度文化不发达,地域相对封闭的社会结构。其间有相对比较稳定的自然条件、相对自足的经济体系(生产体系和适当的交换体系)、相对充分的婚配制度体系。因此,在不排除历史迁徙和有限的外部交往可能的情况下,这时的民族音乐总是流行在相对封闭的小区域之内的艺术。这时的音乐一般只在一个山头或者一个现子或者几个村寨中流传,很多音乐活动的表达方式是以自我现实状态作为主要衡量标准,不以是否取得他族或他人的认可为目的,是一种“自发”的,“即兴”的行为,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是一种“稳态文化”。地方生活的独特性是其艺术表现地方性的条件。
第二,典型的农耕社会。农业技术可以支持相对自给自足的文明体系。民族音乐是其农事生活的补充,适应和表达农业文明生产生活节奏与趣味,表达农业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的理解和期盼,表达前科学时代天人合一的默会知识,表达小型社会血亲与姻亲为基础的社会关系规范。并且,这种表达是周期性的,这种周期性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匹配。可以理解为一种“乡土艺术”。具有民族凝聚、战胜自然、积极生活的文化态度”。
第三,简单的人际关系。以家庭、血亲等形式延续生活、生产,民族音乐往往作为乡土社会集体性的节庆礼仪的一部分(道具、程序)呈现,是全民所有的,人人都可以享受的“平等文化”,它承担着人际关系的协调功能和民间信念的表达功能,一般以集体为单位进行创作,并不强调个人的价值。此外,此时的音乐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其表演依附于一般的民俗制度,具有明显而突出的文化行为特征,其意义需要在制度中得以确定。
可以说,在纯然的传统社会中,文化的创造、享有者都是社会群体自身,这一文化自组织系统在文化边界中与传统的社会体系相适应而运转着。对于传统的民族音乐来说,也是如此,在漫长的传统民族社会中,它以相对单一的模式被人们唱诵流传着,被用来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之情、对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景、对人情的渴望。但这种缓慢的变化和磨合并非静止的,它注定却被迅速到来的现代化所彻底改变。

(二) 再现与重构 ...............................................................................18-22
1、进入现代的文化语境 ..................................................................19-20
2、进入现代的民族音乐 .................................................................20-22
二、云南民族音乐传承主体的嬗变 .................................................................22-36
(一) 单一的传承主体 .................................................................22-25
.................................................................
(二) 外来力量的介入................................................................. 25-31
.................................................................
(三) 多元并存的现代传承群体 .................................................................31-36
.................................................................
三、云南民族音乐的形态变迁 .................................................................36-52
(一) 单一的传统存在 .................................................................36-40
1、崇尚自然的传统表达 .................................................................36-38
2、传承教育的工具 .................................................................38-40
(二) 多元的现代存续 .................................................................40-52
.................................................................
四、多元格局下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发展思考 .....................................................52-58
(一) 困境与机遇 .................................................................52-55
1、传统文化的消解与再现 .................................................................52-54
2、现代创作的趋同与创新 .................................................................54-55
(二) 未来与思考 .................................................................55-58
1、作为艺术的民族音乐 .................................................................55-56
2、与市场的交叉互动 .................................................................56-58

结语
从大西北的黄土高原到来到红土之乡的彩云之南,求学的机会,让我了解到了色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记得三年前刚刚落地云南时,质疑于为何传说中的竹楼吊脚、山寨瓦歌、炫彩服饰却是如同其它城市一样,依旧的钢筋水泥,牛仔时尚。我想象中的民族文化,它们是否存在,是否已经被熙攘的都市化所吞噬,它们在哪儿,将去何方……这些最初的困惑,成为了之后学习中我一直在试图解答的问题。
当然,对于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并非土生土长于此的我,不可能一一深入的去了解,出于爱好,我将对云南传统民族文化的诸多好奇与疑问放置于民族音乐这样一个比较典型的文化形态中。研究的源起来自一个“为什么”,即为什么云南具有如此众多的民族音乐形态,但是,在当下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今天,却似乎并没有形成单独的音乐产业链?基于资料的收集及调研,基于对其文化生境、传承主体及现代存在形式变迁的多元分析与研究,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与事实:云南的民族音乐在当下多元并存的文化产业格局中,实则在以一种依附于其他民族文化内容的形态而存在与发展的。不论是在现代舞台艺术中,还是在旅游体验与文艺展演中,抑或是不断融入流行元素从而形成的“新民乐”中,它都在以一种更为多元的形式加入到市场的评鉴与大众文化消费的环节里,进行着自身的现代存续。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