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格什温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简介
作曲家乔治·格什温, 1898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罗克林(Brooklin)。十三岁的时候,他开始随查尔斯·汉别泽(CharlesHambitzer)学习钢琴,随爱德华·科兰伊(Edward Kielenyi)学习和声。十六岁的时候,他被生产音乐电影的莱密克公司雇佣,作为一名写作“电影插曲的人”(Songplugger)。在电影公司工作期间,格什温开始创作自己的歌曲。1919 年,他写的音乐喜剧《早安!》(Good Morning)、《法官》(Judge)中的插曲《我曾经是如此年轻》(I Was So Young)、《你曾经是如此美丽》(You Were So Beautiful),令他获得了成功。紧接着,他写了《斯瓦尼》(Swance)这首曲子他也因此被群众称为“有出息的作曲家”,这样,格什温开始了写作音乐喜剧总谱的生涯,并成为这个领域里最有名的作曲家之一。
但格什温并没有满足于轻音乐带给他的荣誉,他决心当一个严肃音乐作曲家,一个可以把轻音乐的原始因素带到音乐厅的人。机会凑巧,保罗·怀特曼准备于 1924 年 2 月 12 日在爱奥利安大厅举办交响爵士音乐会,并向他发出了合作的邀请。正是这个原因,格什温为钢琴和爵士乐队创作了《蓝色狂想曲》,而且在音乐会上,他自己演奏了钢琴独奏的部分。这个作品谱写的非常成功,以致于此后反复被演奏者们演奏。《蓝色狂想曲》乐队总谱并不是他自己谱写的,而是由费特·格罗非(Ferde Goldmark)来完成的。自从狂想曲成功之后,格什温决定培养自己的配器本领,因此,跟了鲁宾·戈德马克(RubinGoldmark)学习配器。他下一个交响曲性质的作品是《F 大调钢琴协奏曲》(这是 1925 年沃尔特·丹姆罗奇(Walter Damrosch)为纽约交响协会委托他写的),紧接着的是《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Amercianin Paris 1928)和一部《第二狂想曲》。1935 年,他试图写一部严肃的歌剧,以杜博斯·海沃特(Dubose Heyward)的剧本《波基》作为脚本,写成了歌剧《波基与贝斯》。虽然格什温被认为是最有争议的当代作曲家之一,但他的交响作品的最终价值是不容置疑的。有人说他的音乐喜剧的曲调虽是闪闪发光的、巧妙的,却套上了一件千篇一律的和声外衣,但和声外衣是能使作品有所区别的。这也正是他将爵士音乐元素带入到严肃音乐中来的一个特性。他运用流行的爵士模式,永远不是理论性的。他的作品大多是为百老汇和他的爵士而作的。
格什温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器乐、音乐喜剧等作品。我们提及格什温的作品大多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蓝色狂想曲》以及《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而歌剧《波基与贝斯》,器乐作品《第二狂想曲》,音乐喜剧《拉拉露西西》、《乔治·怀特的丑闻》等作品也同样被大部分人熟知。他一生共写下了 500 多部的作品,如《我们的奈尔》、《可爱的小妖精》、《小姐,别淘气了》、《火焰之歌》、《敲响乐队》、《换季面孔》、《姑娘迷》等。虽然并非全部被大家所知,但是他将爵士乐运用到了几乎全部的音乐中,这一新鲜的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奠定了美国的本民族音乐风格。他的作品不光在当时给人们带去了听觉上的享受,也给后来的作曲家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因此,我们不妨拿出几部作品,对格什温的创作进行一下系统的分析,这样我们从中会受益匪浅。
第二章 对《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的分析
2.1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的创作背景
19 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音乐对美国音乐的控制出现了新的思潮,美国作曲家开始试图摆脱德国音乐的控制。捷克作曲家 A.德沃扎克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892 年到 1895 年,德沃扎克被邀请出任纽约音乐学院的院长,他力求把美国印第安人和黑人的音乐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还有一些作曲家把创作的方向转向法国音乐,因此印象派的创作与这些作曲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另一位作曲家 C.E.艾夫斯独自在探索美国化的音乐语言,而当时他并未受到人们的注意,直到后来才被认为是美国老一辈著名的作曲家。 二十世纪 20 到 30 年代,美国的音乐朝着多方向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音乐进行了一次空前的变革,一些新的音乐流派不断地涌现出来,即便是前面提到过的作曲家们,他们所创作的音乐有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性质,从某种程度看,都具有实验性。最重要的实验主义者是 1915 年定居美国的法国作曲家 E.瓦雷兹。同时期,美国的流行音乐也迎来了空前的发展热潮,从美国黑人音乐布鲁斯、拉格泰姆等音乐形式演变而来的爵士风格一时间风靡全国。美国音乐自此开始形成了。具有美国音乐风格的音乐剧——百老汇歌舞剧,是在欧洲的轻歌剧与喜歌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流行音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为百老汇歌舞剧创作的作曲家们在创作中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提高了美国音乐在世界的影响力,乔治.格什温便是其中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作曲家。法国作曲家克劳德.西蒙曾经说过,如果有人作为艺术家勇往直前,那么他就像流沙一样存在。乔治.格什温也曾承受了像流沙一样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不是什么革新者,他只是在作曲材料方面从事实验的人,并不是进步的音乐家。格什温的歌曲容易记,并且像他努力效仿的埃尔文.和杰罗姆.科恩的歌曲那样好听。但是他们没有什么差别,没有新鲜感,而格什温死后却声名显赫,与柏林和科恩形成对比。他变成“被娇惯坏了”的百老汇的宠儿,但是除此之外他还想占领演奏古典音乐的音乐场所,他偶尔也曾在那里获得成功。最后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格什温到底是什么样的?多棱镜反射的到底是他个性的哪一面?他居于何处?在电影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和歌剧之间他究竟占据何种地位?
说到格什温的代表作,不得不提到他的作品《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American in paris)。1932 年夏天,格什温第一次访问巴黎。初次见到巴黎他便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他兴奋地说:“真的,这是一个可供你写作的城市。”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认真地考虑到写作,而格什温也被别的事情耽搁了,其中包括对《蓝色狂想曲》以及《F 大调协奏曲》的创作。所以,直到 1928 年夏天,他再次访问巴黎(但绝不是第二次访问)他胳膊下才夹着一份完整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的总谱。此曲于 1928 年 12 月 13 日第一次公演,由沃尔特·丹姆洛奇指挥纽约爱乐交响乐团演出,演出后,立即成为了另一支风靡全球的作品。吉尔伯特.切斯在 1955 年提出“《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是一种音乐上的矛盾现象,即一种永远与时俱进的时代音乐”的观点。后来被各大作曲家、评论家争论的沸沸扬扬。格什温曾经为这部作品写过一篇很谦虚的、令人感到亲切的引言,他认为:“在《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这样一部‘狂想性质的芭蕾舞’中,绝不是要再现某些特定的场面;这部作品的标题只是基于其基本想象,每一个听者都可以形象的从音乐中听出自己的想象力提供给他的东西。”格什温认为:“《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是我迄今为止所尝试创作的最现代的音乐”,在开始部分他看到了“德彪西”和“六人乐团”式的典型法国风格的发展,为了不被怀疑为模仿,他又补充说:“虽然主题都是原创的”。虽然或者说是正因为格什温是德彪西的热爱者。但人们仍不得不反驳他:不能认为《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的开头是德彪西风格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是将音乐思潮中对立的乐派结合在一起的尝试。这是一篇标题音乐,它讲述了一个感情上的故事,他用音乐的词汇表达了一位美国游客“游荡在阳光之城时,感情上的连续不断的反应。”它同样也是一种“纯音乐”,因为它的结构源于音乐上的考虑,而不是源于文学或戏剧上的考虑。
2.2 主题旋律的探索
格什温创作《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主要是在两个时间段完成的。最初在 1926 年格什温访问巴黎时就开始有了初步的构思,那便是贯穿全曲的一条主线“第一散步主题”。它是一个动机性的主题,由装饰音开始,使得音乐既滑稽又生动。格什温选择了快板的速度更是使得这一动机场景化。7得这一动机场景化。1928 年当格什温再次来到巴黎时,在巴黎大饭店中才大致完成了全曲的创作。
全曲由“第一散步主题”开始,这一主题贯串了全曲,生动地描绘了一位美国游客漫步在巴黎香榭丽大街的形象,那种无忧无虑的身体动作,让人们“听见”犹如看见。虽然第一主题的法国风比较重,但并不能听出抄袭与故意模仿的痕迹。格什温仅仅是想表现散步的人是在巴黎街道上,而法国音乐风格也只不过是作曲家的自然情感“音乐化”的流露。具有滑稽色彩的装饰音既让听众感觉到了主人公的散步步伐,也让听众们感受到了爵士元素在作品中的存在。第二主题同样是以富于节奏而精力充沛的音乐形式展现出来的,但实质是由第一主题变化形成的。乐器选择了单簧管,而在主题的发展中,各乐件的对峙使这一主题在画面中表现出众多人一起在街道上的情景,音乐表达活灵活现。主人公的漫步并未停止,随后引入的就是“第三散步主题”。这一主题又恢复到了之前的状态,但与前面不同的是,虽然同样富有活力,这一主题却明显平稳了许多。格什温对于游客漫步的形象就有三个形态的描述,而这三个音乐的主题将一个漫步的美国人不光是身体上的形态,而且连内心情感在散步中的细微变化也表现的淋漓尽致。散步的描写过后进入了一段小提琴的独奏,这段独奏描写的是一位妇女的形象。速度突然变慢,旋律线条起伏较大。
2.3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爵士元素 ......................................................17-19
2.4 “狂想性芭蕾舞曲”的结构分析 ..................................................19-21
2.5 格什温笔下的管弦乐队 .........................................................21-24
第三章 格什温的音乐创作风格 ..........................................................24-31
3.1 格什温的音乐中爵士因素的由来 .................................................24-25
3.2 格什温音乐风格中的旋律 .....................................................25-26
3.3 格什温音乐中结构的不规则 .......................................................26-28
3.4 格什温音乐风格中的多元化 ........................................................28-31
第四章 关于严肃音乐中爵士乐的反思 ......................................................31-35
4.1 格什温音乐创作风格下的影响 ........................................................31
4.2 格什温音乐中融入爵士乐的启发 ................................................31-33
4.3 对我国未来音乐发展的设想 ........................................................33-35
结语
西方音乐带给我们新鲜的听觉享受,现代音乐虽然带给人们的是苍白呆滞、尖锐刺耳的音响,但它的出现却是二十世纪社会变革的必然产物。我们今天学习西方音乐文化,在不一味推崇的情况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领悟音乐作品意识思维的本质,以促使我们创作能力以及音乐文化水平的提高,也正是二十一世纪的一种必然。本文对民族音乐作品创作的研究设想只不过是刚刚开始,在今后的学习、创作中才是真正的研究过程。在过去的三年研究生学习期间,导师使本文作者研究、创作的基本能力得到提高,在今后的创作中,作者会不断地积累我国各民族音乐固有的风格特性,同时更多地去了解一些西方音乐的风格,将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研究落实在创作之中,不断地寻求民族音乐发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