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音乐作品的理解问题
一、 概述
音乐学(musicology)是一个包罗万象、涉猎甚多的概念,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音乐学多是专指与音乐教学与音乐研究有关的工作,它具体表现在音乐学中的下属学科分类中,诸如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民族音乐学等都是狭义音乐学的范畴。广义的音乐学则是指所有与音乐有关的教学、表演、研究活动都可以统归到音乐学这个概念的涵括中。本文论述和引据的前提条件是建立在狭义音乐学的理论基础上的。
必不可少地,音乐作品的理解要与音乐作品的分析相联系,有了明确的分析才可能有确切的理解。基于音乐分析而言,对于具体音乐作品的解读方式大多是依靠乐谱的本体,并且在此基础上作创作技术语言的研究,例如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配置、织体组列、复调运用等。音乐分析由于长期受英美音乐理论体系的影响,一度曾从音乐学的领域分裂出去,与作曲和表演技术靠拢,形成与音乐学相对的另一研究领域。当然,随着时代的演进,这种将音乐分析与音乐学割裂的想法和看法越来越不合时宜,专家和学者也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作品之上的人文意义。这种改变,于理解音乐作品的全面性而言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同时这种音乐的分析和理解方式也逐渐被音乐学领域的专家所使用,影响最深的当属著名的音乐学家于润洋先生写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一文,他指出“音乐学分析则应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具有综合性质的专业性分析,它既要考察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语言,审美特征,又要揭示音乐作品的社会历史层次的认识。”于老先生对于音乐作品的音乐学分析与研究不仅给学者提供了可行的研究路线,同时大大提高了我国音乐分析的学术质量。
然而,音乐分析虽然已经逐渐形成独立的音乐研究方式,但是它一直是与“作品分析”相类比,并没有明确的学术概念。而这种普通意义上的类比分析也只是停留在音乐本体,即谱面上的探究。其实,作品分析的涵盖面远比音乐分析的涵盖面更广,这其中不仅仅是音乐谱面的技术语言研究,更包括音乐本体以外的社会历史等的人文因素分析。至此,音乐学家陈鸿铎在他的《从“音乐分析”与“音乐学分析”到“音乐分析学”》——“音乐分析学”学科刍议中首度尝试提了音乐分析学的学科概念,即“一门通过建立系统的音乐分析理论、内容和方法,并在分析和实践中把厘清音乐作品的结构脉络、确定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并揭示音乐作品的创造性价值和文化意义作为己任的学科。”具体的分析活动可以分为“结构性分析”和“风格性分析”。结构性分析的具体要求就是在音乐作品的实际的存在方式上,例如作品的谱面、表演等,不涉及作品的表现内容和意义,以严格的技术分析为准则,从而揭示音乐作品的材料运作和结构脉络。而风格性分析则是从作品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出发,以思辨性的思维方式体现作品的人文价值和创作意义。
基于以上的几点论述,音乐的分析和理解问题虽有大范围的提升和概括,但是究竟如何有规则的理解和解析一首音乐作品,大家仅是对各种概念进行剖析,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分析过程阐述。同时,音乐作品最重要的目的——与欣赏者产生共鸣,最重要的存在意义——对欣赏者有所启迪,这两点须借助哪一层面的解读形式方能实现,这应是研究者继续努力的方向。
二、 音乐作品的理解途径
音乐作品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由于个人的性格秉性、知识储备、社会经历的不同,对于同样的音乐,体会也不尽相同。肖邦的夜曲一直以来都被广为传颂。肖邦也因此被尊为“钢琴诗人”,也确实是肖邦把钢琴乐曲进行了诗意化的存在。然而,这首《c 小调夜曲》(Op.48,No.1)在肖邦传记以及肖邦音乐创作的相关书籍中,常常被一笔带过,并不多做评论。也许是夜曲这一体裁太过简单易懂,不能够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和关注,又或者除去本作品的艺术本体之外并无谈资可言。即便是在苏联音乐学家索洛甫磋夫的《肖邦的创作》一书中对于此曲也只是限于“音乐形象鲜明突出、对比强烈,音乐的发展充满动力……伴奏部分严肃均匀,八度进行带来严峻庄重色彩”等等一般性的描绘。相比而言,较为正式和整体的叙述在于润洋先生的《悲情肖邦》一书中有所论及,其中既有谱面上的技术语言分析,更有音乐文化内涵的描述。固然,音乐的理解途径开始丰富化,理解行为也已经从最初只限于音乐本体的研究中脱离出来,开始着眼于音乐本体以外的其他相关因素,但是这种侧重感很强的音乐理解与音乐想象依然存在着。
纵观时下的音乐理解途径,浏览专业和非专业的论著研究,虽说大家各有侧重,但是终归不外乎对作品内容进行纯文字的解说或者是乐曲的结构分解、素材组列的叙述,也就是通常被被分派的“乐曲解析说”和“曲式结构说”。
(一) “乐曲解析说”
之所以选择这首肖邦的《c 小调夜曲》(Op.48,No.1)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夜曲,作为肖邦独放异彩的音乐体裁,虽短小简明却不空洞无物,本曲有别于其他乐曲、独特孕育的悲剧戏剧性特色也正是“乐曲解析说”的聚焦点。另一方面,本首夜曲是由对比强烈的三段式结构组成,这三段式的结构恰与叙事曲这一音乐体裁相类似,对作品行文、材料运作上的分析和讨论正是“曲式结构说”的关注所在。试读以下的文字: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有“钢琴诗人“的美誉。这部《c 小调夜曲》(Op.48,No.1)于 1841 完成,是肖邦夜曲创作中最重要也是最杰出的一首。此时的肖邦已经完全被当时的巴黎艺术贵族所接受和注目,物质生活丰裕。感情生活方面,与乔治·桑的恋情也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夜曲,通常是指一种具有安谧恬静气质和沉思默想性格的抒情器乐短曲,这一体裁最早由爱尔兰作曲家费尔德确定,在肖邦的改革和演进下已经慢慢脱离贵族的沙龙趣味,发展成为一种形象更为丰富、意义更为深远的钢琴音乐体裁。这首《c 小调夜曲》(Op.48,No.1)在篇幅上不如叙事曲大,但它已经具备叙事曲的要求。本曲是三段式结构,第一部分是一支宣叙性较强的旋律,优美却略带悲伤。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有很大不同,凝重有力的和弦进行,庄严肃穆。气势磅礴。第三部分再现的不再是第一部分中含蓄内敛的悲戚美,而是不断递增的不安和躁动,这种激动在尾声部分变得难以抑制,悲愤高昂。最后,悲愤交加的音乐慢慢平静下来,音乐在悲情的询问中画上句点。
像以上这种描述性的作品解说并不鲜见,而这种解说方式也好像被很多的演出单位或著作在节目单或者前沿部分所沿用。应该指出的是,像这种音乐表面的作品描述虽然没有深入过多的专业层面,但是相比国内的一些作品解说现象而言,这已经是相当专业的,这其中不仅包括了对作曲家生平的描述,而且还含有作品曲式结构和表达内容的基本概述,撇开此类描述的专业性而言,至少没有任何错误信息。
(二) “曲式结构说” ..............................................................17-19
三、 音乐理解与音乐诠释 ..............................................................19-26
(一) 有关“理解” ..............................................................19
(二) 音乐理解 ..............................................................19-21
(三) 音乐诠释 ..............................................................21-26
注释 ..............................................................26-28
第二章 人文解读音乐作品 ..............................................................28-40
一、 音乐作为一种人文现象 ..............................................................28-30
二、 人文解析音乐作品的具体方法 .....................................................30-39
(一) 音乐作品的社会、历史层面 .....................................................31-36
(二) 音乐作品的立意与构思层面 .....................................................36-38
(三) 音乐作品的价值意义层面 .....................................................38-39
注释 .....................................................39-40
结语
不同的听众对于音乐的理解的把握也不尽相同,这是因为听者的素养、心绪不同,面对同一部音乐作品的解释自然会不同。音乐作品涉及到方方面面,它不是单一的、单义的,因此构成这种理解的活动也是多样的,基础的理解活动是对音乐文本的把握,是指对音乐作品的内在特性、结构规律、性格表现以及演奏方法的熟知和诠释,可以理解为理性思维。在这种基础活动也就是理性思维的同时,加入于作品同步的想象活动则又上升到另一层面,即音乐的精神启示。就音乐的特殊性质而言,在一部音乐中体现某种精神、思想是正常的,倘若,这种精神、思想上升到某种哲学的观念,这就不是音乐这种情感艺术所擅长的。欣赏一部音乐作品,倘若不把自己感性的一面释放出来,这部作品就算是再经典再杰出,于当事人来说一样是空空无力,泛泛之作,只有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种种感受和体验紧紧地与音乐作品相融合,这样创造出来的富有内涵的音乐才是音乐作品真正价值所在,这也是本文写作的主要任务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