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恰空”简介
“恰空”,西班牙语 Chacona、意大利语 Ciaccona、法语 Chaconne、又拼作ciaconne。最早起源于拉丁美洲墨西哥一种富有激情的“恰空”舞蹈;速度活跃;多是在街上跳的双人舞或女独舞;曾被称为黑白混血儿的“恰空舞”和印弟安的“亚姆拉塔达舞”被认为是当时“最狂野、最纵情、最放肆”的舞蹈;以带有副歌的声乐部分作为伴奏;在各种不同的歌词中一般都含有“Chacona”(“恰空”)和“vida bona” (the good life“好生活”)两个词;“恰空”也被称为“舞歌”(dance-song)。其伴舞乐器为吉它、响板和响钤。
约在 16 世纪末由墨西哥传入西班牙,仍为一种快速、活跃、古老的民间舞曲;“恰空”在意大利多半是在“固定低音”基础上进行变化发展,所以与“帕萨卡利亚”极为相似,甚至出现了以“固定基础低音”加以“相同和声程式”而写作的“声乐恰空”曲;同时,做为一种舞蹈的伴奏音乐在和声上得到了发展;17 世纪开始在欧洲流行,先传入法国,主要用于回旋曲式结构的器乐化的舞蹈音乐,这时的“恰空”就像萨拉班德舞曲速度与风格的演变一樣,也完全失去了它起初欢快的狂放性,变为慢速、从容、典雅、舒缓的风格,并多用于芭蕾舞剧音乐中;传入德国后,在整个巴洛克时期,由巴赫等人在音乐史上获得高度发展,作品多为管风琴、羽管键琴而写,少数也有为管弦乐、独奏乐器而写;成为盛行于 17、18 世纪,与帕萨卡利亚并驾齐驱的另一种用连续变奏的套曲形式写出的古老的严格变奏曲体裁,被称为“固定和声变奏曲”或“恰空变奏曲”,常与其它乐曲一起组成器乐古组曲,即帕蒂塔(Partita);也同“帕萨卡里亚”一样,经历了 19 世纪古典浪漫时期约一百五十年左右的衰退,20 世纪又得以重新复兴。
做为一种古老的音乐体裁,“恰空”逐渐由奔放、狂野的民间舞曲变为气质优雅、庄重,即用于舞曲而更多用于器乐曲的、特定的、大型变奏套曲曲式结构类型;速度由快变慢;节拍为三拍子的 3/4 或 3/2 拍;早期,“恰空”与“帕萨卡利亚”的主题长度大多都为 8 小节(少数为 4 小节);“恰空”一般起于第二拍,重音往往也在第二拍;除少数以外,大都为小调式,有些作品还运用了调式(少数也有调性)的转换,形成一定的对比。
虽然表面看来,有的“恰空”与“帕萨卡利亚”似乎有些相似,也会在某些段落中,在保持某些简单的低音、旋律与节奏的同时,进行多次变化反复。但不同的是,“恰空”是在一系列固定的、程式化的和声骨架上,在保留和声功能的基础上连续变奏发展而成。主题为“固定和声”,此后是这一“固定和声”所进行的一系列连续变奏,即“程式化和声”变奏,其主要特征是强调“主题和声结构的不变或基本不变”。
源于这些“固定和弦”,往往在其最高声部即和声的表层也会出现一条舞曲的旋律,以致使人误以为这就是真正的主题,但当变奏持续向前发展直至最后,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一旋律甚至可能在任何声部出现,并发生变化或很大变化,以至于完全消失,支配乐曲不断变奏的仍然是开始呈现的“固定和声”本身。
另则,由于“固定和声”的保留,又不可避免的形成某些低音的保留,给人以某种“固定低音”的印象,但这一低音同“帕萨卡里亚”以“固定低音”作为整个变奏的“本体”、“本源”和“基础”是不相同,“帕萨卡里亚”是在“固定低音”的上方以对位的方式不断改变其它声部而形成的复调式写法。而“恰空”却始终以“固定和弦”序列作为变奏的“本体”、“本源”和“基础”, 它们以固定的形式在变奏中保持不变或基本保持不变,又几乎始终在一个调性上(中间可能出现同主音调式的对比),没有太大的移位发展,变奏部分只能是在其他的各个声部进行,以主调发展手法为主,并贯穿主调织体由简到繁的发展原则,如节奏按排上,往往从静态的、比较简单的、长时值的全音符或二分音符开始,之后经过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渐进式流动,甚至出现附点、三连音以及其他节奏形式,一直过渡到各种比较复杂的音符时值,使得其他各个声部织体写法逐渐变得复杂而丰富起来。而其上方出现的、不断变化的所谓旋律和下方出现的所谓低音,实际上就是将这些“固定和弦”式主题,充分地进行各种音形化分解与华彩性变奏处理而产生的结果。
第二章 代表作品分析
为了对“恰空”作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在这一章中我们首先必须对各历史阶段“恰空”的代表作品从作曲技术理论的角度对其主题形态、节奏节拍、陈述方式、调式调性、和声对位、织体类型、变奏手法、音色配器、结构规模、整体发展、音乐风格、个性特征等方面进行实践性的探讨与分析研究。具体作品分析程序仍为通常变奏曲分析的三步骤原则即:先是对原始“固定和声”主题特征的分析,包括主题的规模、节拍、节奏、速度、力度、调式调性、和声序列、低音进行、高音旋律、主题织体、陈述方式;其次是对各变奏段落具体的变奏手法的分析;最后是对乐曲整体结构原则、发展逻辑及个性特征的分析;当然,也可将后面两步结合起来作综合分析。
(一) 巴罗克时期的“恰空”代表作品
巴洛克时期在音乐史上是指 17、18 世纪,约从 1600 年蒙特威尔地到 1750年巴赫和亨德尔为止的 150 年左右。巴罗克时期之前“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往往被人喻为“浑圆的珍珠”,即力求创造一种像珍珠一样浑圆、光滑、平缓流畅的风格;而之后的“巴罗克时期”中的“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是指“形状不整、不够圆、或不完美的的珍珠”,最初出现于建筑领域,后来才逐渐被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在美学上,“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逐渐走向了包括各种流派、风格的不继革新和日渐成熟的阶段,形成以下多种音乐体裁:“正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曲、艺术歌曲的声乐体裁,和包括了奏鸣曲、协奏曲、序曲、古组曲、随想曲、创意曲、赋格、管风琴众赞歌的器乐曲体裁。”而当时借用 Baroque 一词的本意,只是企图说明由建筑到美术、到音乐各领域中呈现出的一种暂新的艺术风格,即宁可冲破形式外表上的规范与束缚,而追求更加热烈张扬的性格,并引领整个西方音乐获得空前的迅猛发展,是欧洲音乐史上一个高度繁荣的时期,它继承和发展了之前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音乐艺术传统,同时也为之后辉煌的古典音乐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承前启后阶段。
“巴罗克时期”用于多种声乐、器乐体裁中最典型、最重要的一种作曲技法,实际上是一种记谱法,就是它的伴奏部分广泛的运用了一种“通奏低音”或称“数字低音” (Basso Continuo 或 Figured Bass)的写法,以至于整个巴罗克时期都被称为“通奏低音时期”。其具体作法是作曲家作曲时不用写出完整的和声,只需写出乐曲高、低两个声部,下方由羽管键琴、管风琴等键盘乐器演奏标有数字的低音声部,中间由演奏家根据所标数字即兴“填充和弦”,来作为高声部主旋律的伴奏;17 世纪中叶——18 世纪中叶,器乐套曲中就存在着由一件独奏乐器和“通奏低音”一起演奏被称为“二重奏鸣曲”,或由两件独奏乐器和“通奏低音”一起演奏而被称为“三重奏鸣曲”的“独奏曲”和“重奏曲”;“通奏低音”技法的流行,首先说明 “由低音产生和声”的概念对于巴洛克音乐具有至关的重要性;其次,“通奏低音”的产生还导致了大小调体系逐渐代替了教会调式;同时,也导致了“和声学”的产生,此后不少和声教科书也都采用“数字低音”来作为书面习题,和弦的标记方法亦源自于它。
“通奏低音”在当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写法,最先出现的是一种上方突出几个声部线条的复调式写法,多用于教会音乐古老的织体中;另一种是与当时出现的各种新型乐器种类不无关系,如小提琴发明之前所使用的“维奥尔琴”的发音,虽然适合演奏比较清晰的复调音乐各声部,却缺乏演奏富有动力感的节奏型。后来伴随小提琴乐器家族的出现,其运弓方式上的干脆、整洁;音区、音域上的拓宽;各种演奏技能的充分发挥:即能流畅的演奏人声般歌唱性旋律;也能灵活的演奏各种动力性舞蹈节奏;而逐渐放弃先前的复调写法,并开始重视多声部的和声写法,因而形成一系列和声进行,中间还可能会出现若干不同程度的收束性终止。笔者认为,想必这也是“帕萨卡里亚”以复调写法为主,不强调分段性的终止式;“恰空”以主调写法为主,强调分段性的终止式而形成重要区别的原因之一吧。
巴洛克时期,伴随着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声乐体裁向器乐体裁的迅速发展以及如前所述众多新型音乐体裁形式的涌现,约从 1675 到 1750 年巴洛克时代的后期,德国作曲家将意大利和法国风格加以融合贯通,使得“恰空”在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创作的黄金时期,以巴赫,亨德尔为首成为这一体裁获得最高成就的代表,当然也与当时德国的菲舍尔、及同时代英国作曲家普赛尔、意大利作曲家维塔利、科莱利等一大批优秀作曲家的杰出贡献是分不开的。
1、 菲舍尔《恰空》 ..........................................................................14-17
2、 巴赫《d 小调恰空》 ......................................................................17-30
3、 维塔利《g 小调恰空》 ......................................................................30-43
4、 亨德尔《G 大调恰空舞曲》 ......................................................................43-55
(二) 维也纳古典乐派和浪漫主义时期恰空代表作品 .......................................................55-83
1、 贝多芬《c 小调主题及三十二首变奏曲》 ....................................................56-77
2、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末乐章 ......................................................77-83
(三) 二十世纪音乐时期恰空代表作品 ..........................................................83-91
1、 肖斯塔科维奇《e 小调钢琴三重奏》第三乐章 .........................................84-86
2、 索菲亚·古巴杜丽娜钢琴曲《恰空》 ..................................................86-91
第三章 恰空与帕萨卡利亚的异同 ..............................................................91-93
(一) 运用于二者中的“固定低音”性质不同 .........................................91
........................................
第四章 “恰空”的历史变革与发展 ............................................................93-97
(一) 主题的呈示 .................................................93-95
1、 调式与调性 ..........................................................................93
......................................................
(二) 主题发展 .............................................................95-96
1、 调式调性 .............................................................95
....................................................
(三) 整体结构 ................................................96-97
结语
作为一种严格的古变奏曲体裁,恰空在经历了巴洛克时期的发展顶峰,古典浪漫乐派时期的暂时沉寂,以及进入 20 世纪后的再次复兴,反映出了人们对理性严谨的巴洛克音乐的重新关注;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不仅体现了作曲家们不同的创作理念以及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同时也体现出人们不断进行开拓、变格的创新精神,各种各样新的形式、新的音乐在源源不断的出现,如前所述,音乐总是呈现出一种周期性发展的规律,恰空的复兴就是有力的证明,但我们认为,当前这种复兴的力度还不够,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并完成了这篇关于“恰空”论文的研究,对其历史线索、与帕萨卡利亚的异同、代表作品、变革发展进行了追溯整理、界定分析及研究,目的是希望本文能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引起现代人们对这种古老音乐体裁的注重,对其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并结合现代音乐的发展特点,创作出更多、更为优秀的恰空作品。
本文的一大重点部分,即关于各个时期代表作品的分析,仅作为以历史发展的整体构思背景,所涉及的作品数量比较多,对这些伟大作品的精妙之处,由于学识所限,研究还不够精细详尽,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更多相关优秀论文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