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育人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360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本文主要从家校协同育人整体上进行分析,主要解决的是整体安排与运行上存在的问题,对于具体到各地、各校家校协同育人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本文的研究主要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家校协同育人这一研究视角能够得到学界资深学者的关注,不断推进该领域的纵深研究和广泛推进。
一、家校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及时代价值
(一)家校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项研究需要充足的理论支撑,家校协同育人研究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从系统科学层面引导我们如何认识世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为我们做好家校协同育人分析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联系观、恩格斯的历史合力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协同学理论四个方面去探寻家校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把握家校协同育人研究的科学性、方向性,有助于深入把握家校协同育人研究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设计。


政治论文参考

1.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联系
观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恩格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①。因此,我们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全面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存在着广泛联系、彼此不可替代,要充利用彼此间联系的客观性来指导家校协同育人。与此同时,用统筹兼顾及综合治理的方略,树立整体育人观念,将家校有机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①,这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事物,做到一切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通过从家校协同育人的宏观领导到微观教学的纵向同行,从有形组织机制联动到无形网络文化互动的横向同行,逐步形成一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育人体系,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经纬清晰、纵横衔接的可持续发展新形态,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
(二)家校协同育人的时代价值
价值的研究与追寻,是对存在意义的探求和判断。马克思主义认为,不管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还是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的追求,都与社会实践紧密相关。作为教育现代化发展孕育出的一种新理念、新策略和新方法——家校协同育人,承载着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期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不同空间、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任务与发展需求又为两者进行广泛协同缔造了条件。开展家校协同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现实需要,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选择,为德育目标的实现夯实根基。对于家庭教育而言,推进家校协同育人,利于实现教育资源互补与综合,为家庭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丰富多元资源供给,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实现家校协同育人有利于树立全民终身教育理念,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1.家校协同育人是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十八大以来,家庭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得到了高度重视,强调要加快把家庭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发展变化,家庭的教育功能不可替代,家长迫切需要相关组织或机构对家庭教育进行专业指导,对家长教育观念、综合素质、思想品德素养,教育方法与能力进行规范培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让家庭回归育人本位。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后疫情时代打破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间的边界,人们对家校协同育人的共识有了飞跃式的提高,协同育人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如何构建综合性、深层次的家校协同育人关系,促进家庭教育提升是不可忽略的战略问题。
2021年颁布了《家庭教育促进法》,标志我国家庭教育进入法治化阶段,对家庭教育的内涵,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保障措施,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等作了明确规定,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提升成为其发展的内在需要。从而,加强家校协同育人,明确学校具有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促进家长学校、家长讲堂、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等组织管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积极调动社会资源服务于家长,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家长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实现家庭教育指导精准发力、汇聚动力,积极探索适应于新时代家庭教育发展需要的新理念与新模式,引导和推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同时,始终坚持以一种鲜活的态度去捕捉家庭教育的需要和前沿问题,实现育人主体间的立体互动,更深层次激发和强化家长参与育人的使命感,鼓励家长以最大的热情和潜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促进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
二、家校协同育人的现状考量
(一)家校协同育人取得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家校协同育人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强,社会各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家校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努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生动局面。家校协同育人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已成为大多数育人主体内心认可的一种理念,并通过外化的实践行为得以呈现。此外,家校协同育人的规章制度以及实施机制不断健全完备,为家校协同育人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凝聚共识:多元主体初步形成协同育人意识
马克思将意识定义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随着客观存在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实现家校协同育人首先要树立协同育人的观念和意识,具有家校协同育人意识是激发家校协同育人能力的动力基础。近年来,为了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整体性和时代性发展需求,家校协同育人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育人主体开始对实现家庭与学校协同育人形成持续正确的认知。首先,对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有了一致肯定。对于家庭而言,家长逐渐认识到自身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人,是重要的教育主体之一,家长开始不断深入检视和思考自身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承担起培育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责任,并意识到了要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作用,家校协同育人获得了广大家庭的支持与肯定。对于学校而言,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更加丰富多样,学校意识到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更应该合理利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作用,教师更加自觉、更加有效地开展家校协同育人,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促进教育内外部环境和谐一致,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
(二)家校协同育人存在困境及原因分析
家校协同育人经历了发展机遇期,在认可度和接受度、规章制度、实施机制等方面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面对教育综合改革及人才培养高质量要求进入纵深阶段,家校共育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及新挑战,不和谐因素对家校协同育人发展起着制约性影响。因此,需要站在家校协同育人发展的全局高度,深度剖析存在具体问题,寻找深层次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家校协同育人的进一步完善。
1.家校共育意识与文化认知存在偏差造成思想困境
充分的思想认识是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前提,共育文化是育人主体对协同育人内心的一种心理和行为趋附,是基于对现实和自身利益的考量下,有选择地对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做出的回应,其对家校协同育人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直接的引领、支撑和动力作用。然而,当前家校协同育人在共育意识与文化方面存在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意识与育人意识
有的家长所持有的价值观念是子女的教育是学校的责任,自己只需要提供经济与生活方面的支持即可,没有担负起自身的育人职责。对于家长而言,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担当的角色与责任,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非正式制度惯性使得家长在与学校协同育人时表现出一种惰性,极大地削弱了家校协同育人的实际效能。同时,在家校共育过程中,教师因拥有丰富资源和教学经验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家长的“边缘化参与”及“被动沉默”现象尤为突出,对参与学校教育深度合作期望值不高,貌合神离地进行合作,最后可悲地沦为家校协同育人的配角甚至群演。另一方面,家长较为关注学生成绩,对学生思想品德提升,良好行为方式养成,正确价值理念形成方面重视不够。在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新时代,家校协同育人具备单一教育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条件,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延伸更广,持续更久的最佳选择,也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内容。因此,唤醒家长担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的思想自觉,让家校协同育人理念在家长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家校协同育人实践活动才能获得主体支持和价值认同。
......................................
三、优化家校协同育人的路径选择....................35
(一)营造多维融合的家校协同育人文化氛围...................35
1.强化家校协同育人核心理念............................35
2.打造家校协同育人文化体系............................40
3.促进家校协同育人文化发展.................................41
结语......................................56
三、优化家校协同育人的路径选择

(一)营造多维融合的家校协同育人文化氛围
文化是最为持久、最为稳定的影响因素,它强调了育人主体是在形成共同理念、凝聚共同价值追求、汇聚共同价值信念的基础上,形成一股强大的育人合力,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展开,而不是各类教育力量的简单相加。美国著名学者劳伦斯•哈里森认为“越来越多的人将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化的价值观和态度上”①。推进家校协同育人顺利开展,需要生成独特的协同育人文化,形成强大的文化场域。育人主体在促进以文育人的过程中,自身也会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促进育人主体塑造明确的协同育人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利于形成家校自觉互动、乐于交流的生动局面。
1.强化家校协同育人核心理念
理念作为上升到理性层面的观念,是人最基本的文化构成部分。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在思想上先给予重视。家校协同育人也是如此,家校协同育人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协同理念。要全面加强家校协同育人的工作推进,首先应进一步深入贯彻协同育人理念,明确家校协同育人的方向引导。
(1)强化立德树人理念
立德树人理念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坚持的人才培养理念,重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重在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家庭与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和家长都要强化立德树人理念,首先注重自身修养和情操的提升,身正为范,从自身立德为先、德高固本开始,树立立德树人理念,做好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示范者和支持者,是家校协同育人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诉求。其次,家长和教师要改变唯分数、唯学业、唯升学的传统教育观念,家长和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具有时代性的育人理念,意识到学生除了需要学习掌握基础专业知识之外,应注重提升综合素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与品格,准确抓住教育的本质,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


政治论文怎么写

...............................
结语
新的时代发展和历史定位,人们对高质量教育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及实现现代化教育目标的诉求空前强烈。目前关于家校协同育人价值取向与实践变革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一致共识。实现家校协同育人从规范整体和协同育人维度为全面构建和谐教育提供了动态声音和整体规划。构建系统完善、科学规范、执行有力的家校协同育人动态发展体系,不仅有助于家校之间建立和谐共生关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持续性,而且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
对家校协同育人进行研究的使命在于:探索和追寻家校协同育人的规律,充分把握其价值意义和实践导向,树立全局性、整体性思维,对家校协同育人在文化氛围、规章制度及实施机制间的矛盾运动进行全面考察和深入分析,创设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育人环境,实现两种教育同向同行,化解家校协同育人在顶层设计、规范维度及具体推进过程中的难题,对提升家校协同育人实践活动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对于家校协同育人的把握主要从其本质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强调在推进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时首先要对共育理念形成普遍的理解和认知,同时其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具有刚性化、权威性制度的保障。但鉴于笔者研究水平有限,对家校协同育人各要素的探索处于起步阶段,仅仅做了些许学理方面的思考,优化体路径安排和设计方面还存在欠缺,以后将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同时,我国家校协同育人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宝贵经验又有深刻教训,国外在家校协同育人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也非常值得参考和学习,本文对此的深挖、提炼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本文主要从家校协同育人整体上进行分析,主要解决的是整体安排与运行上存在的问题,对于具体到各地、各校家校协同育人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本文的研究主要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家校协同育人这一研究视角能够得到学界资深学者的关注,不断推进该领域的纵深研究和广泛推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