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54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本文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这一视角出发,围绕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这一主题,分析了进入新时代以来,尤其是当前时期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及治理困境,探讨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内涵、主要内容,探究了养成和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思路、对策等,对于新时代新时期国内的高质量发展、助推国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研究,得出了一些管窥之见。

第一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形成

第一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提出依据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提出基于社会主义矛盾转化。其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具有时间、空间上的普遍性。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过程,世界历史又是以资本主导的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乡之间、东西方之间、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而且所有国家与地区都主动或被动、快速或缓慢地被卷入这一进程当中。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决定了新中国只能
不平衡、不充分的方式开启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历程,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发展方式、发展态势必然与社会主义性质相冲突,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成为必然追求。 不平衡发展与不充分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且辩证统一。不充分是不平衡的基础和导致不平衡发展的根本原因。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从发展不充分问题着手,强调顶层设计、全局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全面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要从发展不平衡问题着手,大力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发展质量与效益并重。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格局困局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终极目标。因此,不平衡发展与不充分发展问题的解决,必将为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创造重要条件。
一、发展平衡问题的提出依据
1.理论依据
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理论,又称综合平衡或相对平衡发展思想,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不平衡是普遍的客观规律,事物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又从平衡到不平衡,如此循环往复。平衡不等于平均,平衡的前提与现实基础是认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形成的差异化和不均衡。平衡是动态平衡而非静态平衡,它代表一种发展趋势与历史进程,即实现马克思利益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辩证统一,进而实现各方面利益的应然性与必然性的有机统一
......................

第二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理论渊源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不仅基于新时代,而且与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一脉相承,是对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继承发展(含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同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又具有中国特色,继承发扬了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主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利民”是“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从治国理政角度指出,与民争利的统治者会被抗拒和被抛弃、与民同利的统治者会被拥护,治国者不能与民争利而要与民同利。另外,“民本”思想从人的自然本性加角度分析“利”与“害”,认为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的。
另外,民本思想非常注重民生。狭义的民生概念是指民众最基本生存、生产、生活发展状态的维持。广义的民生概念认为,凡是同民生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在现代政治形态下,“民”的概念和内涵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代的“民”,是指有别于君主、群臣百官和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庶民(与“君”“臣”“人”相对)。而现在的“民”,则是现代国家组成要素中的国民,是法治背景下的“公民”,是现代政治概念中的“人民”,甚至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官吏在内。新时代广义的民生由偏重物质层面转为物质、文化、精神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层面,由生存层面转向发展层面,而且民生与民权、民主的联系愈益紧密。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嬗变过程如下:
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人”与“民”往往分开使用且带有一定的贬义,“人”与“民”代表的阶级往往被统治阶级鄙视。商朝的统治者汲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开始重视“民”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认为统治者的命运与“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例如周朝初期的周公就强调统治者应该具有“敬天”“保民”之德。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愈益重视“民”在战争和生产劳动中的作用,“民”可以凭借军功获得爵位、凭借耕织劳作获得国家奖励。诸子百家也纷纷提出重视、保护“民”的利益和体恤民众的系列主张,逐渐将“人”与“民”以所指对象大致相同的叠义词“人民”的形式使用。其时,民本思想相对完整、初具雏形。其中,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民本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

第二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理论基石

第一节 基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理论基石中最抽象、最原始的理论,人类正是有了不同的需要,才会产生不同的利益,进而产生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形成利益格局。
一、需要的社会历史性及需要角度的利益
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需要及基于需要的利益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的基本动力,因为它不仅是社会个体进行社会活动的动因,也是引发推动历史发展的阶级斗争的动因。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中的社会个体“即为挣钱而干活的奴隶,自己的利己需要和别人的利己需要的奴隶”①。同时,每个社会和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需要,要让个人需要、社会需要与国家需要和谐统一,只有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 “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开发、改造)自然产品供人类需要……生产制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
马克思还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手段。人们的需要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方式和社会的文明状况。因此,需要也会不断发展变化。 马克思从需要的角度对利益进行定义,其中至少包含两个重要观点:第一,需要是形成利益的必要性基础。马克思对需要的分类,按性质分为文明的需要、粗陋的需要;按层次分为社会的需要、肉体的需要、自然的需要以及必要需要;按目的分为利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第二,利益是人的社会化的需要,需要产生社会关系,因此,社会关系是形成利益的可能性和社会基础,这一点是利益的实质所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阐明了社会需要的含义,因此,利益的实质也可以表述为:需要主体与需要对象之间存在的一种对立统一关系,由于人的需要必须通过劳动来满足,因此这种关系必须通过社会劳动产品的占有和享受才能实现。③“使人对物的直接需求关系和对生产条件的需求关系,经过经济关系的环节及其作用,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因需要而发生的利益关系。”④因此,需要不等于利益,它必须借助社会环境、通过社会关系的中介作用才能转化为利益。
........................

第二节 基于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
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又一理论基石,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人们对利益的主体、客体等方面有了规律性认识,人们这一利益主体在实现利益、维护利益、发展利益的过程中才会注意利益关系的处理,对于利益客体的变化发展的认识才会更加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相互作用,形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各个社会形态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又客观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阶段。对于人这一社会主体而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人类无法进行控制和选择,但人类可以与时俱进地科学认识和评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防止因自身主观认识的滞后或超前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各个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又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时代以来,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一方面阻碍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由此形成社会主义矛盾,这一矛盾的化解方式、化解效果和化解速度决定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质量和效益,也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度。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发展历程
早在 1949 年 3 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建国后毛泽东同志又把它修正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获得解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的社会矛盾学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中,第一次系统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在社会盾的问题》报告中,第一次系统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 的矛盾。”①同时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有着本质的区别,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其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其解决矛盾的途径是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主要矛盾则是由基本矛盾派生的,是指在矛盾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起核心和关键作用,并能支配其它矛盾发展的矛盾。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冲破了“社会主义无矛盾”传统观念的长期束缚,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博士论文参考

................................

第三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主要内容 .................. 80
第一节 主体维度的新时代利益观主要内容 ................. 80
一、地方政府利益与中央政府利益 ........................ 81
二、个体利益、群体利益与类利益 ........................ 82
第四章 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综合考量 ................ 93
第一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价值前提 ............... 93
一、人民是新时代的创造主体和权力主体 .................. 93
二、人民是新时代的利益主体 ............................ 94
第五章 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思路对策 ............. 108
第一节 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发展方向 .......... 108
一、以“创新”实现利益最大化 ......................... 110
二、以“协调”实现利益均衡化 ......................... 114

第五章 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思路对策

第一节 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发展方向
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正确完整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利益追求带动全面永续发展。 理念和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新时代的中国要想破解现有难题、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坚决贯彻从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新发展理念,以其宽广的战略视野、先进的系统观念、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缜密的辩证思维为指导,如此才能破除万难、谋求新发展。身处风起云涌的世界浪潮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能的高质量发展是时代的必然,这既是外界环境对我们的要求,同时更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迫切愿望,而采取开放形态的国内国外双循环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不同的发展理念来指导。新时代社会背景下的新发展理念就是这样在改革创新中逐渐形成的,它将发展的质量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强调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位。然而,我们之前谈发展,首先追求的并不是高质量发展,而是笼统的经济发展,这是基于彼时生产力状况做出的决定,无疑是符合那个时代的中国实际的。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国民经济不断提升,我们对发展也有了更加全面的要求,适时做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提出新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全新的道路,可供我们参考的经验不多,需要经过长期探索、不断完善。在前期发展目标逐一实现的今天,我们有了新发展理念、专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在发展道路上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原则,新发展理念有着独特的地位,其重要性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0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有清晰描述,该文件要求实现发展方式的转换,在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都坚决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马克思主义博士论文怎么写

..........................

结语


利益观是永恒的话题,因为它能指导人类利益追求的行为进而推动人类的文明的不断发展。利益观又是一个时新的话题,因为利益及利益观会随着时代进步在不同时期不断调整其概念外延、内涵、内容、特征等。
本文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这一视角出发,围绕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这一主题,分析了进入新时代以来,尤其是当前时期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及治理困境,探讨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内涵、主要内容,探究了养成和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思路、对策等,对于新时代新时期国内的高质量发展、助推国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研究,得出了一些管窥之见。
第一,新时代利益观梳理、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期”叠加的经济阶段性特征、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利益格局转变相互作用的环境、国际义利观的碰撞冲突,都呼吁在新时代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进行再认识和创新发展。
第二,新时代利益观强调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但要更加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与民粹主义的预防。新冠肺炎的防治充分说明,党和政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于首位,因为这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扶贫攻坚战役的完胜和全面小康的实现,证明党没有自己的私利、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也是以人民和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创新发展的落脚点与方向是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协调发展的重点即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绿色发展能为人民带来最普遍最持久的实惠、开放发展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心愿、共享发展是让最广大人民群众普遍享受改革发展的红利。
第三,新时代利益观的客体已获得持续性大范围的拓展。在党的十七大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基础上,新时代利益观的客体已发展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的“五位一体”且重点凸显了生态利益、奏响了美丽中国建设这一时代主旋律。
第四,新时代利益观在实现层次方面大有拓展。其中,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同步、当前实践问题的解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行不悖,这些都体现了系统思维、反映了利益协调整合的紧迫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