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整体性视阈下开展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关键在于阐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生成、内容及其演进所表征的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批判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从宗教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闭合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自我证成。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是整体性和开放性的理论,从整体性视阈把握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能够更加真切和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凸显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革命性和实践精神。在整体性视阈下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和永葆生机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是批判。可以说研究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在整体性视阈下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是深刻理解其理论内核,贯彻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大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源于理论和实践的需求。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不乏通过摘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片段和语句来误解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论断。只有从整体性出发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才能克服将马克思主义碎片化和片面化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都蕴含着整体性的特征,整体性特质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博士论文参考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界从整体性视阈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专著和论文极少,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却不在少数,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内涵研究、特征研究、针对各个组成部分的专门研究以及价值研究等等。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马克思主义在无限的批判过程中逐渐实现其整体性,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看成一个有机整体是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整体性研究近十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整体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当前国内研究成果来看,与从整体性视阈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相关的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维度: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和批判性之间关系的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研究
1.关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内涵的研究
对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内涵的研究,脱离不开其辩证否定的批判核心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基本点。李志坚持实践的观点指出,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并不是致力于批判具体的某种理论观点,而是将理论转变为大众批判社会现实的思想武器。①仰海峰运用比较分析法,在道德批判模式、经济学批判模式、黑格尔的批判模式以及马克思的批判模式的比较中,论述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与其他思想家的批判理论的不同,从而界定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内涵。②白刚和郜爽以《资本论》为研究基础来界定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指出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是对哲学、宗教、意识形态、政治和经济进行全方位批判的理论。③俞吾金从意识形态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他认为马克思的批判理论是元批判和去蔽的理论。④黄秋生用“宏大叙事”和“从后思索”两大方法,论述了马克思的批判理论是从抽象批判到现实批判,再从现实批判到抽象批判的“否定之否定”的批判理论。⑤以上是从各个角度以实践和辩证否定为基本点界定批判理论内涵的研究,其中鲜少有专门从整体性角度去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论文或专著。
.............................
第 2 章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生成
2.1 前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围绕如何实现人类解放展开的批判,因为人类解放是对人的存在状态的描述和规范, 因而必然地表现为一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批判理论因其所具有的思辨性和虚假性,已经内在地决定了它们无法在真正意义上立足现实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批判,促进了人的理性的觉醒,在批判封建社会借以维持统治秩序的神学权威基础上,通过对理性核心地位的确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青年黑格尔派的形而上学批判虽然同样坚持无神论,但它从客观精神实体和人的自我意识出发探究导致人的本质异化的原因,最终发展为从属于形而上学的思辨哲学的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式的批判已经清晰地意识到,只有超越阶级社会私有财产关系的支配,才能在未来社会主义阶段实现人类解放,这也同时表明,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私有财产主导的资本主义阶段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尝试只能是以失败告终的空想。
2.1.1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批判
在 17 世纪到 18 世纪的欧洲,经过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人权与教权之间的斗争趋于激烈化,以法国为核心发起的启蒙运动彻底掀起了风靡整个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等思想家、哲学家为代表人物,启蒙运动以“理性之光”为名,以扫除欧洲大陆的愚昧和黑暗为己任,彻底向封建专制主义与宗教愚昧及其特权主义发动攻击,将代表近代资产阶级价值理念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等思想播撒到了欧洲的每一个角落,最后蔓延至全世界,为世界人民民主独立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和精神力量。从根本上看,启蒙运动的本质是运用理性批判封建主义和教会特权的思想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的核心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个是自然秩序,一个是人类天赋,这二者构成了启蒙运动构建一套专属于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关于自然秩序,它以上帝赋予自然界以先天规定好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秩序为依托,重新把健全的理性即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作为规范人们在现实生活的价值规范,既不能违反这一健全的理性规范,也不能超出这一价值范畴。自然世界的主宰是上帝,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君主。在上帝的领域即自然世界遵从自然规律,在人间的世界即人类社会遵从国家法律。自然世界坚决抵制与自然规律相悖的自然奇迹,人类社会则不断消灭破坏宪政体制的反动力量。在启蒙运动的发起者们看来,“真正的理性和正义至今还没有统治世界,这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被人们正确地认识”①。一旦人们从宗教世界的上帝信仰中解放出来,让理性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统治世界的主要方式,人的本质才可以称得上彻底的回复,理性才得到它理应得到的地位和意义。
.............................
2.2 批判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转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哲学的不同就在于其批判本质的规定性,这是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从“副本”批判到“原本”批判,从立足理性到立足人性立场的转变。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超越近代哲学仅仅解释世界的功能,使哲学具有批判和改变现实的功能。为了能够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从天国降到人间,必须从一种观念批判转变为实践批判。随着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黑格尔思辨哲学,从副本问题触及到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原本问题。在其现实性上,这是由于马克思不再延续理性形而上学批判路径,而是立足人性理解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2.1 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西方传统哲学从未将“改变世界”纳入其哲学研究范畴,只是将“解释世界”作为第一视角和根本出发点。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总结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这一论断既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盖棺定论,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意蕴和历史使命的根本性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扬弃和批判传统西方哲学“解释世界”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改变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根本问题。只有在改变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在“自由人联合体”中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尽管在西方传统哲学发展史上有百花齐放的各种哲学流派秉持着自己立场鲜明的观点彼此支持抑或是针锋相对,但其理论目标只是寻找对于现实世界的最本质的解释,所以说传统西方哲学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西方传统哲学家解释世界的着力点在于寻找一个具有自因性、动因性和先验性的本体。换句话说,这个本体是不由任何事物产生又可产生任何事物的,无需验证而先天存在的,推动其他事物发展的终极本体。哲学家们以终极本体为依据解释和演绎世界的其他问题和知识。绝对的追求本体论的理论目标使得解释哲学将人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因为解释世界要追求多中的一,透过现象追求本质,这就决定了解释哲学必然要抽象掉人的现实生活而追求本源。正如恩格斯所说:“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②在解释哲学领域下的人从来就只是脱离生产实践的、仅仅具有认识能力的抽象人而已。除此之外,解释哲学还必须追寻逻辑的自洽性和体系的完整性。体系的完整性是指在理论构成方面不仅有本体论,还应具备认识论、社会哲学、自然哲学等等方面的理论体系。比如社会哲学的每一部分都应该内涵其整个哲学的逻辑体系,不能自相矛盾、相互抵触。黑格尔哲学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极致,其组成的每一部分都内涵着其哲学体系的逻辑合理性,并穷尽了解释哲学的一切可能,可以说作为解释哲学的巅峰和顶点的黑格尔哲学,成为了“改变世界”的哲学的前夜。
马克思主义博士论文怎么写
...............................
第 3 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 ............................... 55
3.1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的缘起 .......................... 55
3.1.1 宗教是“世界的总理论” ........................ 56
3.1.2 宗教改革运动 .................................. 58
第 4 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 ............................... 81
4.1 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的缘起 .......................... 81
4.1.1 政治关系的演变 ................................ 82
4.1.2 政治国家的形成 ................................ 85
第 5 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 .......................... 111
5.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缘起 ..................... 111
5.1.1 马克思对鲍威尔“自我意识”的批判 ............. 112
5.1.2 马克思对施蒂纳“唯一者”的批判 ............... 112
第 7 章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整体性向度
7.1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整体性表达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整体性表达主要表现为其面向现实世界的实践性、改造世界的批判性以及剔除异化的否定性。就面向现实世界的实践性而言,从宗教批判、政治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批判内容实现了从彼岸世界到此岸世界、从“副本”到“原本”的转变,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面向现实世界的实践性通过人们的阶级斗争实践、物质生产实践以及劳动解放实践展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改造世界的批判性而言,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实现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改造世界的批判性分为阶级社会对人与社会的外在批判以及共产主义阶段实现的人与社会的自我批判,对私有财产的扬弃过程即是通过批判性体现的对现实世界的改造。就剔除异化的否定性而言,与对现实世界的外在批判和自我批判相对应,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人的外在否定和自我否定的统一,这种辩证批判的演进历史本质上是逐步剔除造成人的本质异化的私有制根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
7.1.1 面向现实世界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从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转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确认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终极价值追求,并把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作为人类社会从实然 走 向应然 的现实运动,马克 思 主义面 向现实世 界 的实践性内在于其批判理论的整体演进中。宗教悬置的彼岸世界成为马克思主义批判宗教的对象,宗教批判把人的自我意识的异化由虚幻的思辨层面转向对现实的人的考察;政治批判在分析现实的人的生活处境中,明确了政治国家的自由平等只能是掌握着私有财产的统治阶级的特权,从而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法权外衣;马克思通过对私有财产主导的政治国家造成的人的普遍异化的分析,意识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解释人的异化,而是通过思维方式的转变,立足现实社会在实践中消除造成异化的根源;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中的展开为深入政治经济学批判,消除以私有财产的扬弃为中介的阶级社会的更替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围绕如何实现人类解放的中心线索,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面向现实世界的实践性具体化为阶级社会的斗争实践、消除私有财产的物质生产实践以及表征着每个人自由个性的劳动实践。
..........................
结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在其批判逻辑中充分实现。马克思主义批判逻辑指向整体性,同时整体性蕴含在其批判本性之中。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入手可以发现其按照批判逻辑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反过来规定了必须从整体性视阈理解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构成,理解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如何成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明确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各部分何以生成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必须要从解构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组成部分分析其推进和指向整体的内在逻辑,阐发马克思主义批判所表征的整体性内涵。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并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出发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的新角度和新思路。需要明确的是,不论从各个组成部分还是从其历史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都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在不断的批判中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批判指向整体,各个批判环节联结在一起形成马克思主义整体。
第一,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构成部分层层递进,构成一个完整的批判链条。马克思主义各个批判环节联结在一起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分别对宗教、政治、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后一个环节对前一个环节的批判和积极扬弃都是走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关键环节,各个环节联结在一起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从宗教批判开始确立近代哲学的历史任务,开始转变哲学研究的方向和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对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确立基础,因此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形成一个闭合的、完整的批判链条。可以说宗教批判指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批判的起点,提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建构的总问题。从宗教批判进入政治批判,将矛头对准现实的政治制度,从国家、法异化的内容说明马克思主义批判要揭露的现象问题,正是在对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等的虚幻本质揭露中,马克思明确要把颠倒的事实颠倒过来,因此才使批判深入到现实的土壤。对政治制度的批判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揭露政治统治的事实中,马克思对国家、法和所有制关系的批判中明确提出,正是作为阶级利益的代表,国家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在政治批判中,马克思把以往哲学辩护、维护现实的性质揭示出来,实现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因此确立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构建中的重要一环。从政治批判进入到意识形态批判,在清算以往思辨哲学的过程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内容。意识形态批判是基于如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容而进行批判的重要一步,对于各式各样意识形式的批判再次厘清了处于哲学任务中的一些边缘内容,并把问题集中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确立了批判的根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明确了方向。基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描述,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建构走到了终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现实的批判路径中解决了宗教异化、政治异化以及劳动异化的问题,从终点回应以及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目的和归宿,因此形成一个上升的、循环的闭合。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