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565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笔者认为对合浦海洋文化展开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与西方海洋文化或西方海洋文明展开理论对话的过程,而理论上展开对话的首要条件则是主体地位的对等。当西方海洋文明或西方海洋文化作为一种强势话语,形成海洋文明或海洋文化的范式,并主导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海洋文明或海洋文化研究时,理论对话中的对等前提在现实中已经阙如,更令人忧心的是,大部分非西方国家的研究者竟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对等的存在。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核心概念与发展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与文明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在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中来考察文化的,所以在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化相关问题之前,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文化与文明的产生进行分析说明。
一、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文化与文明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物质生产,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①,同时也是精神生产的前提与基础。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有什么样性质的物质生产,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生产与之相适应,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精神生产的性质及成果。人们面对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就意味着面对不同的生产对象并需要采用与一定生产对象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以濒海地区为例,濒海地区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就决定了其生产对象的特殊性,同时也决定了其完全有别于内陆农耕或游牧的生产方式,由此所产生的一切成果就构成了海洋文化,而其中的积极成果则构成了海洋文明。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精神生产的性质及成果,不同地区的特殊生产对象与生产方式就决定了该地区精神生产的性质及成果。所谓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具体“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②以濒海地区为例,濒海地区精神生产的产品主要体现在其文化器物与文化符号之中,而这些文化器物与文化符号则承载着其精神生产中的核心价值。具体到海洋文化,由特殊生产对象与生产方式所形成的经济基础,最终体现在濒海地区器物所承载的价值符号上,而这些价值符号同时也作为特定地区海洋文化核心价值的承载符号,影响到某一海洋文化甚至某一海洋文明在未来的延续与发展。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是辩证统一的,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又反作用于物质生产,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精神生产反作用于物质生产,主要表现在精神生产及其成果对物质生产的发展具有推动或阻碍作用:当精神生产及其成果适应物质生产发展时就推动物质生产的发展,当精神生产及其成果不适应物质生产发展时就阻碍物质生产的发展。可见,海洋文化或海洋文明所形成的核心价值又对其所产生的特定地区的生产对象与生产方式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核心概念
海洋概念、文化概念、海洋文化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核心概念,本文将对这三个核心概念进行综合考察和解读。以此为基础,再对使用频率极高却又极易混淆的文化概念与海洋文化概念作进一步辨析,以廓清这两个核心概念的边界,明确本文的研究范围。
一、海洋概念
根据《辞海》的注解,海洋指的是“由海水、溶解或悬浮于其中的物质、生活于其中的生物、邻近海面上空的大气、围绕其周缘的海岸和海底等组成的统一体。通常所称的海洋,仅指海洋主体的连续水域。”③ 目前,地球上海洋总面积约为 3.6 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71%,体积约 13.7 亿立方千米,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 97%,但是其中适合人类饮用的仅占 2%。 词典类的工具书对海洋这一概念的解读,基本上都是从自然海洋的角度出发的。自然海洋,不仅包括海水平面,还包括由海洋水体、岛屿、海洋底土、周边海岸带及其上空组合的地理空间与生态系统。被海水包围的岛屿、南北极的极地、海陆相交的海岸带、海空相交的气象等,与海洋水体形成“生命共同体”,都是海洋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地表生态系统基础的自然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自然地理环境。


马克思主义博士论文怎么写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海洋不再只是自然海洋的范畴,更重要的是体现为人文海洋的范畴。所谓人文海洋,就是人类基于自然海洋所形成的行为模式,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以人类占有和使用的价值划分或重新分配空间范围来决定其属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在近代以来西方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的大背景下考察海洋的。15 至 17 世纪,伴随造船水平与航海技术的发展,西方一些国家的航海家开辟了直航东方国家的新航路,发现了西方人之前从未到达过的海域和陆地,史称“地理大发现”。显然,这一史学概念反映出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观念。当被黑暗的中世纪压抑了近千年的西方人冲出地中海之后,就开始以海洋为便利通道搅动起全世界。地理大发现也好,新航路的开辟也好,之所以对近代世界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主要在于此时恰逢西方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即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
........................

第二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历史底蕴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
合浦海洋文化因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而形成,历经兴起、繁荣、延续这三个发展阶段,其乘风破浪冲出“中国地中海”的破冰之旅,其首开中外海上经济文化交往先河的世界观及方法论,承载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创造海洋文明的初始文化记忆,彰显了其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地位与辐射影响。
一、合浦海洋文化的兴起
先秦时期,合浦属于“徼外”、“蛮荒”、“百越”之地,在禹贡之外,未入职方,即尚未纳入夏、商、周之疆域来统治。秦始皇统一岭南后,置南海郡、桂林郡与象郡,其时合浦归属象郡管辖。汉初,合浦为南越国地,南越国是在秦三郡地域上建立起来的相对独立的王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之后,在原秦三郡地域分置九郡即“岭南九郡”:南海郡、苍梧郡、郁林郡、合浦郡、儋耳郡、珠崖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
据考古研究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古人类在合浦所辖的今灵山一带过着半渔猎、半采集的“两栖类”式的生活。进入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在合浦地区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至今灵山、浦北、容县、合浦、钦州、防城港等地,目前在这些地方已经发现二十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东兴沿海的一些贝丘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代表,其出土的石器大部分为旧石器时代风格的打制石器,兼有新石器时代风格的磨制石器。钦州那丽独料遗址则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代表,其出土的石器已经基本上是新石器时代风格的磨制石器。③ 这表明,合浦越人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就已经依山傍海地过上了半渔猎、半农耕的新“两栖类”式的生活,同时在“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基础上开创了原始的航海活动,从而形成了以鱼贝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濒海聚落,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萌芽形态。那些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以及独木舟、石斧、有段石锛、有肩石器、印纹陶、原始刻符文字、干栏式建筑、土墩墓等海洋文化遗存,就是标志海洋文化诞生的珍贵印记。
........................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连通东西方的海洋纽带,见证了沿线国家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情感交融的历史,在沿线各地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共同创造海洋文明的集体记忆。合浦,素有“江海舟楫之便,珠玑鱼盐之利”的美誉,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海陆一体的鲜明特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时期最早、最大、最重要的始发港,其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它既是中国海上对外开放的第一个窗口,首开中外海上经济文化交往的先河,同时又是海陆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集海陆丝绸之路初始精神特质于一身。
一、合浦地理位置的海陆一体特征
汉代合浦郡濒临北部湾海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管辖“县五: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卢”①,相当于今时西起广西防城港、东至广东鹤山、北达广西容县、南抵海南岛的四至范围,辖地面积广达 10.54 万平方公里。综观合浦的地理位置,实乃控蛮夷之襟要、扼西蕃抵中国之门户,并通过便利内河航运与外海航运的双重地理优势,打造了以合浦为中心的海陆一体交通贸易网络与文化融合网络。
从内河航运看,汉代合浦郡不仅包括流经今南宁、横州、灵山、浦北、博白②、北流、容县等县市全部或一部的西江水系,还包括北仑河、钦江、南流江、鉴江、漠阳江等发源于岭南地区由北向南独流入海的沿海独立水系,因此具有天然的内河航运地理优势。
从海洋航运看,汉代合浦郡的海岸线西起今中国与越南交界的北仑河口,东达今广东阳江市的漠阳江口,南至海南全岛,由遍布海岸线的众多海港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港口群,包括今广西的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铁山港、合浦三汊港群等,今广东的徐闻港、湛江港、电白港、阳江港等,以及今海南的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三亚港等。其中,有不少海港都是内河与外海交汇的港口,因此又具有天然的海洋航运地理优势。其实合浦之“浦”字,本意即为“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①。据《合浦县志》地名考,合浦“因其地理位置得名。县境有南流江在州江分五条支流入海,故其含义是江河汇集于海的地方”②。可见,合浦天然具有海陆一体的自然地理特征,因而素有“江海舟楫之便,珠玑鱼盐之利”的美誉。
...............................

第三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 87
第一节 合浦器物文化符号的主要标志 .................................... 87
一、蚕桑丝绸业是汉民族生产方式的器物文化符号 ............................... 87
二、玻璃烧制技术是海外生产技术的器物文化符号 ...................................... 89
三、羽纹铜凤灯是生活用具的器物文化符号 ...................................... 91
第四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与学术意义 ................................. 120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之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精髓 .............................. 120
一、合浦的海陆一体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始源标识 .............................. 120
二、合浦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原发标识 ...................................... 125
第五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理论与现实双重展望 ................................. 162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理论展望 ............................................ 162
一、树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 ............................... 163
二、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发展理念 ................................... 166

第五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理论与现实双重展望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理论展望
新世纪伊始,联合国缔约国文件鲜明指出“21 世纪是海洋世纪”,发端于此,海洋的国际战略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世界各国竞逐的角力场。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高瞻远瞩、应势而谋,首度将建设海洋强国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正式吹响中国全面经略海洋、迈进海洋强国的号角。自那时起,关于中国海洋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就成为国内学术界探讨的热点。其中不乏诸多真知灼见,但是也有部分论者依然将西方海洋文化崇尚海上扩张、海洋占有、海洋竞争、海权争霸的海洋文化传统作为中国海洋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参照系,主张要像西方那样开始扩张海军、拓展海权,同时着眼海底资源,秉持赶超思维尽早加入“蓝色圈地运动”。这般激进作为的后果,必然是进一步激化世界海洋竞争,进一步加剧世界海权争霸,将中国卷入与当今海上霸主美国的对抗之中,从而将中国几十年来苦心经营的和平发展环境付之一炬。2013 年 7 月,就建设海洋强国议题,习近平总书记组织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集体学习,并明确指出 “我们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陆海统筹,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①,对中国全面经略海洋作出顶层设计与重大决策部署。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全面经略海洋作出了顶层设计与重大决策部署。以此作为科学价值引领,合浦海洋文化的理论展望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树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二是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发展理念。
一、树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
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唯有通过树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不断提升中国海洋软实力,才能支撑起新时代中国在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等方面的发展需要。
(一)树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文化自信
时至今日,每当我们谈及中国海洋文化或中国海洋文明,仍免不了在“中国究竟有无海洋文明?” 这个根本问题上裹足不前,由此足见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对中国海洋文化的探讨所带来的巨大阻滞。不过,相较于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所带来的巨大阻滞,更令人忧心的是当今中国研究者对中国原发的海洋文化的失觉。这种失觉的形成,主要源于中国当前的海洋文化研究仍不自觉地以西方海洋文明的话语体系与理论框架作为参照系,从而被动陷入西方海洋文明的评价体系中,缺乏对诸如“中国是大陆国家,不是海洋国家;中国有海洋活动,没有海洋文明”之类西方主流观点的自觉反思。尤其是在当下直面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灌输与传播的高压态势,甚至有部分论者失去了对西方海洋文化展开批判反思和对中国海洋文化进行梳理建构的勇气。


马克思主义博士论文参考

........................

结语


对合浦海洋文化展开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与西方海洋文化或西方海洋文明展开理论对话的过程,而理论上展开对话的首要条件则是主体地位的对等。当西方海洋文明或西方海洋文化作为一种强势话语,形成海洋文明或海洋文化的范式,并主导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海洋文明或海洋文化研究时,理论对话中的对等前提在现实中已经阙如,更令人忧心的是,大部分非西方国家的研究者竟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对等的存在。西方海洋文明或西方海洋文化的强势,主要是源于资本主义扩张中西方价值观的扩张与灌输,今时要取得与西方海洋文明或西方海洋文化对等的理论对话地位,我们至少要总结凝练出属于中华民族海洋文明或海洋文化的价值观,否则所有的研究都无法摆脱西方研究范式的话语霸权。
西汉时期,为加强岭南地区政治军事统治专门设立了合浦郡,由此形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在濒海区域最早通过河运、陆运、海运“三位一体”发展起来的港口群。合浦郡海陆一体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通过交通贸易、生产交流、文化交往等具体历史活动,史无前例地出现了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海外文化融合的人文地理特征。尽管合浦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主港的历史仅延续了三百余年,但是合浦海洋文化所蕴涵的开放包容、和合交往核心价值,在其后相继兴盛的诸海港中以不同价值符号的方式得以延续,奠基为中国海洋文化的始源标识与价值基因,这实际上是中国海洋文化从发轫之初就一直延续至今并继续在未来发扬光大的内在价值基因。伴随历史的发展,中国海上贸易的主港逐步向北迁移,但是我们从现有的资料中可以大胆推断:开放包容、和合交往核心价值贯穿于中华民族其他历史时期沿海港口的发展及航海的发展。
深入挖掘合浦海洋文化的内在核心价值,需要选择可行的研究路径。如果沿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方式展开研究,以现有的文字资料与文物实物来看,难以探寻汉朝的种种制度对合浦海洋文化的兴衰、交通贸易等物质交流及合浦当地精神文化的影响——它们要么早已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之中,要么历经两千余年的变迁已经难以窥探历史的原貌。但是,众多具有不同地域文化特征的文物集中出现在合浦郡,就是合浦海洋文化的代表,这些器物与符号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就构成合浦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