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一)功利主义教育危害的蔓延
在对功利主义教育进行分析之前,我 们首先应该明晰“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的涵义,它还有很多的名称,包括效用主义、功用主义或乐利主义①等。古希腊是功利主义的发源地,随着一段时间的发展和积淀,又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复苏,并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而不断成长和发展。功利主义的初衷是鼓励人们追求幸福和快乐,减少甚至于避免痛苦和不幸的发生。它坚持以立法理论来维持伦理道德的存在,支持人们通过社会变革来实现人们精神愉悦的实质内涵。与宗教对于天国给人类带来幸福的理论不同,功利主义是以欧洲经验哲学为基础的,以这样一种传统理论作为联系人们的伦理情感纽带。功利主义可以说是一种务实主义,它强烈反对宗教宣传的这种虚幻的幸福,反对封建迷信对人们的蛊惑。它更崇尚于真实和理性,更乐于通过有用的实践去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实现人们的人文情怀。这一理论先后被很多学者,如有爱尔维修、哈奇逊、休漠以及边沁等进行论证和发展,并最终确立了功利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密尔是功利主义的又一集大成者,他对边沁关于功利主义的阐释进行了评述和修正,并建立了完整的道德伦理体系和立法原则体系,更加稳固了功利主义在欧洲的思想统治地位。直到今天,“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作为功利主义的核心观点,一直以来都被欧洲国家当作政策制定时优先考虑的理论思想。因此,应运而生的功利主义教育自然也成为了欧洲国家信奉的“有用”教育。
不同的时代孕育着不同的思想理论学说,功利主义思想正是适逢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应运而生。功利主义思想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对资本主义思想解放的一种催促,在鼓励个性解放的同时,通过提高生产而使人们获得最大程度的物质生活富足。在给人们带来生活满足的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科技支持。功利主义理论从其产生开始,便不断地遭到来自外界的赞许和质疑,支持者认为极其科学,反对者则也认为极其荒诞,甚至被称为“猪秽学说”。随着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也随之产生。由于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导致出现了一大批金钱至上的物质主义者,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道德冷漠现象。这一系列的现象都是功利主义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变异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无节制的理论泛滥”现象。过度的解读功利主义思想,将其运用在各个领域,包括采取的功利主义教育现象,就是对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最大迫害。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本文的选题、构思以及行文开展,建立在对大量文献资料阅读、梳理的基础之上,分别从国内国外两个角度来进行对文章核心观点的梳理。通过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的研究予以理论碰撞,以为本文的写作提供灵感来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本文主要涉及到了四大部分的主要内容,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教育、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以及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对于国外学者而言,对于前三个问题的研究在其领域里更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在国外研究层面我将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总结。
(一)关于功利主义的研究
西方的功利主义思想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其中德漠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等人,是这一理论学说的代表人物。经过一段历史时期的沉寂,功利主义思想被如,哈奇逊、爱尔维修、洛克、休漠和边沁等人进行逐渐补充和修正,最终由密尔确定了整个功利主义理论体系。对于功利主义思想的大致概括,即崇尚幸福和快乐,避免痛苦和不幸的发生。其中,古典功利主义强调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1、基于理论建构的相关研究
乔治·爱德华·摩尔是一位极其反对古典功利主义的英国哲学家①,他曾在他的理论中给予古典功利主义彻底批判。他在 1903 年出版的的著作——《伦理学原理》中,以经验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善”进行来探讨。摩尔在书中明确的指出了一些功利主义者的“片面化”观点,如很多功利主义学者将“善”或者“快乐”、“幸福”这样的形容词汇,上升为了一种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的根本目的和绝对目的就是追求幸福和快乐。这些学者错误地将自然属性当作了价值属性来对待,从根本上混淆了价值判断和实际概念,即没有厘清关于常识问题在道德实践中发挥的真正作用。“常识只所以有助于分析论证伦理学,乃是因为,能够成为人类社会常识的,都是长久有益的知识。”①布兰特是准则功利主义的典型代表。他认为仅仅按照幸福和痛苦的表现,是不能够给予人提供合理选择的环境的。真正影响人们作出选择行为的因素,是人自身内部一种合理的倾向欲望达到的极限状态。按照他的理论逻辑推理,这种选择的产生,是基于经验的行为,是一种由经验刺激而萌生的行为,被称为刺激产生模式。可以说,一个行为主体一旦因某一个行为而被刺激的作出相应反应,那么,与刺激物本身相近或类似的行为也容易导致行为主体产生相同的应对反应。这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比例。
..........................
第 2 章 西方“有用工具”式的功利主义教育的现实状态
2.1 功利及功利主义教育的概念解析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的现代词条解释是效益主义,隶属道德哲学(伦理学)范畴。“功利主义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等西方传统理论基础上,以行为效果作为是非和道德与否判定标准的思想流派,属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以功利主义学术思潮为理论依据和指导的社会思潮,即是功利主义思潮。”①“最大幸福”(Maximum Happiness)理论是功利主义的核心诉求。对于功利主义的提法,也有其他两种,即“功利论”以及“功用主义”。常用于伦理学领域,将道德标准用实际的功效和利益进行评判。在中国,功利主义早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墨子以“功利”来解释“善”。还有例如宋朝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叶适和陈亮则提倡功利之学,尤为强调功用和效果的真实显现,并对于“惟言功利”和“空谈性命”的义理之学予以反对。
2.1.1 功利主义内涵与解析
(一)功利主义思想的基础概述
功利主义作为一个学派,产生于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的英国,分为行为功利主义、间接功利主义、规则功利主义以及制度功利主义等。虽然早在 17 世纪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霍布斯和洛克就已经在著作中阐述了功利主义的基本思想,但直到 1780 年边沁的出现,才明确提出了功利主义这一概念。功利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是英国哲学家有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和同为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的杰瑞米·边沁(Jeremy Bentham)等。功利主义以功利作为它的核心要义,因此,对功利主义进行内涵分析的首要前提是了解“功利”(Utility)一词的含义。功利的英文拼写“Utility”是拉丁文“Utilias”的历史演变,其词根被译为利益、益处等。而翻译成中文的“Utility”也有三重类似的含义,分别是“功利”、“功用”、“效用”。对于这一词的三种含义的区分和用途,很容易在政治学以及经济学领域有所混淆。在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国,很容易对这一词的用法及用处产生误解,并且对于这一词的含义定位往往限于贬义词范围。严复先生是很早就将“功利”一词加以运用在著作中的一位学者,在其著作《天演论》中就曾使用“功利”一词去介绍西方的名著,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受孔孟之道的影响,大部分人都拥有着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因此,对于严复先生著作中提到的“功利”一词的解读便出现了严重的文化偏差。到后来,唐铖先生吸取了严复先生的前车之鉴,在翻译英国著名功利主义代表人物密尔①的“Utilitarianism”一书时,就运用了“功用”这一解义替换了“功利”一词,将该书名称译为《功用主义》,并且对书名的译法特别做了说明:功用主义(Utilitarianism)“英文原字的意思是由(utility)来的”,并且“穆勒氏文中有些地方用‘有用的’(useful)做相当于功用的形容词。所以不如照字原译作功用主义。”②这里不难看出唐铖先生的真正用意,他深知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与深入人心,与其说是为了尊重英文原本意义,不如说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对中国国民心理的一种把握。
...............................
2.2 西方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工业革命又或是政治改革,无疑都是为了某种价值观提供实践经验,而教育也是随着时局的发展而不断转换着教育方式。正如马克思说过:“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象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①同样,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产生就是基于自然科学的崛起、工业革命的爆发以及政治改革的发展等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2.2.1 自然科学的重新崛起是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基础
哥白尼的“日心说”以铁一般的证据对传统的自然观予以反击,颠覆了人们传统思想中固有的“神化”部分,以自然科学为依据,以客观存在为基底,向人们阐释清楚世界的中心并非地球这一事实,“预示着绝对人类中心论的灭亡”②,为人们建立科学世界观雏形打开了一扇门。接下来,牛顿又以另外一个“迷”——“万有引力说”打破了科学发展的高峰。科学的魅力在于能够让人们清楚的对世界予以正确认知,并不是如神所言的人身负罪孽,是卑微的存在。但丁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正是对这一现象的准确评价,科学给人注入了新的自信,让人有勇气对自然、对“神”产生质疑,赋予人重新认识世界的勇气。在这样一种科学的浪潮下,将思想禁锢的欧洲人进行解放,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及经济发展运动随之而来,其中功利主义教育正是适应时局而生。
................................
3.1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产生的背景 .................. 59
3.1.1 源于“功利性”教育的日益泛化 .................. 59
3.1.2 美国“矛盾性”教育的逐步发展 .................. 64
第 4 章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的核心要义 ................ 91
4.1 努斯鲍姆对功利主义教育的理性批判 .................. 91
4.1.1 功利主义教育偏离了国家教育的初衷 .............. 91
4.1.2 功利主义教育加剧了社会普遍道德感的缺失 ........ 94
第 5 章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评价与马克思主义批判 ... 121
5.1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合理性 ............... 121
5.1.1 使整体教育的发展更具科学性 ................... 121
5.1.2 使人文学科的地位更具平等性 ................... 122
第 6 章 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审视
6.1 思想政治教育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种基本形态。“工具理性”注重社会实效,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化、知识化和“规训”化特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过于政治化而并不能将人这一主体落到实处;“价值理性”注重个体实效,在合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和目的性的同时,同时着重于人的本位性,即主体性。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即社会与个人的对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兼顾“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实现二者对立统一,才能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越性。
6.1.1 工具理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功效
“理性人”(homo sapiens)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是智者的代名词,在现代西方文化中,更是集聚哲学、历史和政治于一体的人的范型。这一词汇曾经在与中世纪的“宗教人”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人”相混淆,直到 18 世纪才形成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人类范型。因此,这一词汇的出现,为后世思想家在论述教育问题时提供了理论借鉴,并成为教育家们研究教育问题的前提基础。
工具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发生学层面,是阶级社会产生的衍生品,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思想,用于对民众的“教化”。服务于统治阶级并以社会实效为本位的。工具理性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通过对意识形态的集中把控,实现社会的维稳和发展,体现着工具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
结语
哲学讲,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功利性的产生,而教育的发展也促使着功利教育的产生。随着人们对社会地位、政治权利以及经济利益的欲望不断增强,表现出来的功利性也在不断加强。人们越来越发现导致社会地位、政治权利以及经济利益差别的关键因素是受教育程度以及受教育类别的不同导致的。因此,教育也就逐渐向功利性转化,最终形成有目的性追求的功利主义教育。努斯鲍姆在分析了大多数国家教育问题之后,她看到了“人文教育显然在全球都陷入了麻烦”。因此,她的超功利主义思想意图通过对功利主义教育的批判,恢复民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比重,通过民主教育改革培养有批判思维、有同情心和想象力的民主公民,实现作为“有用工具”人的灵魂解放。在这样一种以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功利主义教育是否能如努斯鲍姆所期望的为民主教育让步,或者说能否将经济发展和民主发展协调统一,是一个艰巨的时代任务。
在本文写作即将收尾时,笔者也将对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
其一,努斯鲍姆作为一位当代的优秀哲学家,其思想理论体系博大,是非常值得学界去研究的。但由于博士论文的写作对时间和篇幅有限制,所以在本篇论文中,笔者主要针对其关于“功利主义教育批判”这一观点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不能对她的其它思想理论,例如正义论、能力论等做一个非常详尽而系统的研究。在阅读了努斯鲍姆一些其它理论后,不难发现其对人文教育的关注,正是与她的其它研究息息相关的。因此,在今后时间充裕的情况下,笔者会将她的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与她的其它思想理论进行进一步关联性研究,研究成果一定更具有学术价值。
其二,在写作本论文之前,笔者对于努斯鲍姆的思想理论是非常感兴趣的,当看到《功利教育批判》这本书里写到,关于将人从“有用工具”中解放灵魂时,我觉得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定的相同之处,于是带着一定的探索心理开始了本文的写作。当我真正对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教育思想进行关于内涵、价值等方面的分析时,却发现努斯鲍姆的理论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存在差异。虽然努斯鲍姆超功利主义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但她的思想仍然受到资产阶级的固化,她的思想是基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基础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她对功利主义教育的否定,还是对解放灵魂的“片面”解释,都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背离。马克思曾肯定功利主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进步意义,而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思想也不单单如努斯鲍姆认为的“解放灵魂”就是解放人的个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解放人的个性的同时,肯定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将正确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精神灌输给学生,使其成为一个“有用”的“全人”。马克思提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①。这是对于努斯鲍姆解放人的个性的彻底超越。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