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多民族这一基本国情为研究背景,分别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以及少数民族中学生四个本文所涉及的核心概念的内涵。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民族工作作出的明确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思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742.1 公里,行政管辖面积 166 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新疆总人口2298.47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约占 63%。②在这样一个地理位置特殊,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聚集的少数民族地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是新时代做好新疆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西方敌对势力趁虚而入与国内分裂势力相互勾结,企图通过制造暴力恐怖事件引发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关系,以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近几年来,分裂势力利用各种办法,对普通群众特别是中小学学生进行思想文化层面的渗透,妄图使青少年成为他们宣传违法信息的工具,进一步摧毁群众基础。
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是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后备力量,是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正是由于少数民族中学特殊的民族身份和年龄阶段,成为了分裂分子进行煽动和渗透的主要对象。因此,为了有利于少数民族中学生健康成长,增强他们抵御“三股势力”的能力,为了粉碎分裂势力的阴谋,实现新疆社会的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必须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使少数民族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提升,民族团结自觉性得到加强,文化自信意识得以夯实,拥有更加坚定的拥护党的领导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自信。使少数民族中学生能够自觉抵制分裂思想的渗透,主动搭建起民族融合的桥梁,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为推动新疆民族团结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青春力量。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民族认同理论的研究
国外关于民族认同理论的研究最值得关注的几个观点包括:“原生论”、“工具论”、“边界论”、“现象论”。主张“原生论”的学者认为民族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格尔兹(Clifford Geertz)认为:“人从小长期生活在一个固定族群中就会产生固定的血缘关系、语言和宗教习俗,这些联系会使他更快的与其他成员凝聚在一起。主张“工具论”的学者则认为民族认同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而不断改变,民族情感也会因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而发生改变。”①“工具论”代表学者科恩(Cohen)认为:族籍并不是原生的,不可或缺的身份,只是人们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追逐族群利益而做出的理性选择,随时会被阶级、职业、性别等其他身份所代替。以弗雷德里克·巴斯(Fredrik Barth)为代表的“边界论”,曾在其主编的《族群与族界:文化和差别的社会组织》书中指出族群是一种社会组织,族群的边界是一种“社会边界”而并非是地理意义上的边界。强调民族认同在族群中的重要性,只要保持族群成员交往过程中的民族认同就可以清楚辨别族群成员的身份,同时也能成为族群边界的标志。“想象论”代表学者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中提出民族或族群是在十八世纪末创造出来的“特殊文化的人造物”,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2)共同体的研究
国外对共同体一词的研究是当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的斐迪南 滕尼斯在他的《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书中首次提出的,“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的结合是共同体的本质。”①他认为共同体与社会是意义不同的两种概念,因为社会只不过是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而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将共同体划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以及精神共同体,三者相互联系,互相支配。其中地缘共同体是由血缘共同体发展而来的,地缘共同体最直接地表现是在同一地区共同生活,在共同生活过程中又发展为精神共同体。齐格蒙特·鲍曼在《共同体》一书中指出,“共同体之所以为人们所追求,是因为共同体如同一个人温馨舒适的“家”,人们可以互相信赖、相互依靠共同体的家人,这正是人们想去享受和拥有的。他认为其他学者提出的共同体都是理论意义依照人的刻板印象而人为形成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应当是族群成员互相尊重、平等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形成的。”②“共同体”一词的英文表达即 community(社区;生态群落;共同体;团体)20 世纪初,随着对城市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社区作为一个人的共同体这一事实得到了肯定,学界对社区共同体的研究也逐步深入。罗伯特·M·麦基弗认为共同体是形式类似于社区的“精神的联合体”。涂尔干则认为共同体表达了一些个体在互动过程中的特征,例如道德秩序和信仰的高度相似、社会约束力的紧密等。
..........................
2 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中华民族共同体
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研究,可从“中华民族”与“共同体”两个概念来分析。首先,斯大林曾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对“民族”进行定义,认为“民族是以人为单位组成的共同体,还表示民族具备四大特征,包括共同的地域、语言、经济以及心理素质。”①“中华民族”概念首次出现是在我国近代,是梁启超由国外引进到中国的。梁启超曾撰文到“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不只一个民族,而是由多个民族混合而成。”②资料显示,这是“中华民族”一词首次出现于文字记录中。其后,费孝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行论述,他认为“中华民族是基于千年沉淀发展起来的民族,最初其只是一个民族实体,虽有自觉意识,但无系统思想,在近代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反抗中,意识逐渐形成思想,成长为如今的中华民族。”③资料显示,共同体最早见于滕尼斯的论断,其认为共同体最基本的特征是记忆相同,并在自然发展中逐步结合为一整体,并进一步共同、长久的生活下去。综上,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共同体,在中华民族的基础上再次强调“共同体”,进一步说明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的民族实体,更是由历史上各民族凝聚成的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呼吸、共命运的民族整体。
2.1.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发展进程
笔者以为,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准确认识必须从其历史进程出发,需明白该意识的形成并非与中华民族的出现同步,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中华民族孕育阶段,由于不同民族之间很少交往,仅仅是有物质上的往来,而无精神上的交流,对其他民族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各民族都以本民族人民为荣,本民族意识较强而没有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在先秦时代,“夷夏之防”是民族关系最直接的呈现方式。西周时期我们并不叫中华民族,常被称作“诸夏”、“诸华”,也有现今常用的简称——“中国”,而对其余民族的称呼则是“夷狄”。西周时期,中原的华夏族同周边夷狄常有冲突,多是因食物、领土以及权力的争抢引起的。及至春秋,位于北方的部族得到极大发展,战力持续增强,原华夏部族的小国都不堪其扰,危机重重。于是,齐国丞相管仲便建议齐恒王联合华夏各国共同抗击戎狄,齐恒公便凭此得信于周天子及各国诸侯,在春秋时期名噪一时,称霸一方。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尊崇华夏文化而轻视夷狄文化。
......................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正确认识、处理民族事务与问题,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观念深入人心的关键导向。民族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历史演变过程中诞生的具备稳固性的人类共同体,而民族观属于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对民族及其有关问题形成的认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民族观是有关民族与民族问题、民族的诞生及其发展衰退规律、各个时代出现民族问题的缘由与特征、民族问题在整个社会问题当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等方面的所有原则、方法以及观点的统称。
本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其一,关于民族与民族特征的概括性描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张民族属于一个历史范畴,它自身存在着由生成、壮大到衰亡的发展规律。民族是人们经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诞生的一个具有共同地域、相同经济生活、相同语言及在文化表现方面具有共同心理素质且表现出较强稳定性的共同体。其二,总结了民族从形成到发展最终再到消亡的发展规律。强调民族的诞生属于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演进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但在民族形成过程中,因为历史是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所以民族诞生的路径也有所差异,由氏族至最终的民族形态(这当中先后经历了胞族、部落及部落联盟),是民族诞生最原始的,最常见的演变过程。在民族诞生后逐渐有了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选择。在阶级与国家不断消亡之下,民族之间的边界也不断模糊直至消失,形成了民族大融合,最终民族也会不复存在。其三,关于阶级与民族两大问题间的相关性的论述。马克思主义主张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构成部分之一,民族问题的解决是贯穿在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阶级社会中,各个民族都拥有来自不同阶级的成员,鉴于此,不难理解在民族内部也会发生阶级斗争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阶级的划分相对民族的划分表现的更加重要。在不同阶级中民族性表现也会完全不同,在阶级社会中民族冲突的发生根源都与阶级性有必然关系,阶级奴役是造成民族奴役的主要原因。
............................
3 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分析......................21
3.1 调查基本情况概述.............................21
3.2 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取得的成果...........22
4 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4.1 学校因素...................... 31
4.1.1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内容不足..................... 31
4.1.2 忽略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模式的特殊性..................... 31
5 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对策............................. 37
5.1 丰富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内容..................... 37
5.1.1 加强对新疆历史和宗教演变史的学习................... 37
5.1.2 普及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37
5 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对策
5.1 丰富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内容
5.1.1 加强对新疆历史和宗教演变史的学习
加强少数民族中学生对新疆历史学习,使他们认识到历代中央集权都对新疆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从西汉时期在新疆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到唐代在新疆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再到清代在新疆伊犁设立伊犁将军府。从公元 60 年的西汉的西域都护府到 1762年的清代伊犁将军府,无论朝代如何更替,各朝各代的统治阶级自始至终都未放弃对新疆的管理。同时让少数民族学生意识到即使在朝代更替频繁,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古代,历代中央集权政府都能牢牢掌握着新疆事物管理权,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事实是更加不会改变的。让少数民族中学生了解新疆宗教演变的历史,“多宗教信仰并存是从古至今新疆宗教演变最基本的特点,它是由新疆所处的东西方多种文化交汇之点的地理位置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流动的特点所决定的。”①新疆历代都是多宗教并存,新疆宗教历史从公元前 1 世纪开始就出现了多宗教并存的格局,让学生通过对新疆宗教演变史学习,真正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地区这样一个事实,并且提高学生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客观看待宗教的能力。新疆历史教育是让少数民族中学生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去重新认识和了解新疆的变化发展,让他们感受到新疆繁荣发展是伴随着祖国的不断强大而实现的,从而激发他们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结论
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不仅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更是少数民族中学生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恩格斯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纲领为理论基础,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多民族这一基本国情为研究背景,分别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以及少数民族中学生四个本文所涉及的核心概念的内涵。同时,总结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特点:教育对象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教育对象面临中高考学业压力较大、教育对象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校学生的多民族性、教育环境的复杂性,这是本文的一个创新。其次,本文通过走访和发放问卷的方式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通过调查数据总结了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与取得的成绩,并根据问题从社会、学校与学生自身三方面做出成因分析。最后,针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本文认为先要明确培育的内容,同时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独立个体,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党和政府、社会、学校的多方努力。因此,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也需要多方配合,将学校作为培育的主阵地,同时发挥党和政府、社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积极作用,共同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这样才能形成更加全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体系,以实现培育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略)
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政治论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少数民族中学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政治论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