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概述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内涵及其表现
1.历史虚无主义的内涵
历史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历史领域的表现。虚无主义最初来源于西方,并在西方政治、文化等领域逐步扩大影响。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思潮,而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思潮。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内涵的界定并没有统一标准。学术界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内涵表述虽然不同,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两种:第一,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关于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否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基本原理,对于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历史虚无主义是对于历史的“虚无”,否定历史发展规律。梁柱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指的是把自身的历史、文化等置于蔑视甚至是否定的立场中,把他们说的一无是处”。
此外,学术界根据历史虚无主义内涵的不同,将历史虚无主义分为,广义的历史虚无主义和狭义的历史虚无主义。广义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否定国家、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是从各个角度对一个国家历史进行全面的否定。狭义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将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作为主要的曲解对象。我国谈到的历史虚无主义,多是指狭义的历史虚无主义。我们之所以采用狭义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我国文化的特殊性。“其难点是对待孔子及儒学的态度。长期以来,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既是中华民族赖以延续并成为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又构成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宗法政权和制度的思想基础,尊孔和反孔、崇儒与抑儒,自古以来就是思想文化交锋的重点”。②我们采用狭义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狭义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更为直接。“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狭义的历史虚无主义将国史、党史和军史作为主要的否定对象,我们如果让这种思潮继续蔓延下去,必将重蹈苏联覆灭的道路。
从上述表述中,可以将历史虚无主义归纳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某部分群体为了表达政治诉求,达到政治目的,从而对历史事实进行虚无化的一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特点
1.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历史虚无主义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潮,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将历史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统一到“历史叙述”中,忽视历史的客观性。历史虚无主义否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认为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比我们强,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具有优越性。历史虚无主义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另一个分歧,在于对历史发展主体的认识不同。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创造的,没有这些英雄伟人的雄才谋略,历史就不可能发展和进步。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的主体作用,刻意夸大某些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人们进行个人崇拜,这实质上是鼓吹人们形成“英雄主义”,背后是个人主义至上价值观的渗透。历史虚无主义总是以碎片化的方式,解读和分析历史事实和历史问题,不结合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条件,只是孤立地去分析历史事件本身。大学生倘若以这种思维去解读历史事实,会有失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历史虚无主义根据自身的政治诉求解读历史,忽视客观历史事实,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种具有反动倾向的唯心主义历史观需要引起学术界的警惕。
.....................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研情况
(一)当代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了解程度
第一,关于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了解程度的调查。第一题的调查数据显示,
不了解的学生占总人数的 38%,选择不太了解的学生有 26%,基本了解的学生占 21%,完全了解的学生仅占 15%。数据显示,大多数大学生不了解历史虚无主义,部分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虽然听说过,但了解程度还有待加深。(如图 2-1)
.............................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首先,调查大学生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个人主义的影响程度。第二十五题调查结果显示,想要成为“超级英雄”的大学生占 37%,有近一半的大学生能够客观理解不同社会角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大学生对于社会角色的选择,
一方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体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资本主义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渗透。(见图 2-5)
其次,调查当代大学生实现价值目标的途径。通过第二十四题,调查当代大学生对于作弊现象的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大学生倾向于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价值目标。但是,23%的大学生在面对他人采取不正当手段实现目的的现象,觉得如果事出有因,可以理解。持有以上态度的大学生认为,可以采取一些打破规则、突破底线的手段实现价值目标。面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部分大学生更加注重实现个人利益。第十九题调查数据显示,32%的大学生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更倾向于选择个人利益。历史虚无主义在为一些历史反动人物“翻案”时,将历史人物出卖国家、迫害人民的行为解释成所谓的“无奈之举”。历史虚无主义为了实现政治诉求无视历史规律的做法,实质上是“个人主义至上”价值观的影响。
.................................
(一)动摇了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23
(二)使部分大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历史认知.......................................24
四、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原因.......................... 27
(一)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扩张带来的意识形态威胁.......................... 27
(二)新媒体缺乏全面高效的监管.......................................................28
五、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有效措施.......... 33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 33
(二)加强新媒体领域的意识形态监管力度.......................................35
五、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
面对当今世界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造成一定程度冲击。在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议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建设和用好网络学习平台”。①党和国家从未放松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警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②我国坚持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从未发生改变。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身理论并实现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今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谈上提出,“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在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
.............................
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思想领域涌入了许多资本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新媒体的特点,将影响力扩大到整个高校领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侵扰。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革命史、中国发展史以及党史进行所谓的“重新评价”,将“有意加工”的历史材料进行散播,扰乱大学生的历史思维,削弱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大学生滋生错误的价值观。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许多大学生价值观已经受到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却浑然不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对历史虚无主义缺乏足够的了解。历史虚无主义表现为对历史领域的一种“虚无”,根本目的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所以,我们揭开历史虚无主义的表象,看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目的,点明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内外因素,从而提出相对应的抵制措施。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需要发挥多方面的合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在新媒体领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监管力度以及完善高校价值观教育机制。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大学生自身抵御能力地提升。
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的过程。本文在研究分析过程当中,由于自身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的不足,对有些内容的分析和把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将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