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①这一重要论断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指导和道路。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着力思考并解决如何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②这一论断再一次肯定了三全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及在意识形态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体现了三全育人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为高校三全育人建设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在 2017 年,我国教育部所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发[2017]62 号文件)这一文件中,提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①2019 年 3 月 18 日召开的全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再一次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
1.2 理论依据
1.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的美好追求,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价值追求,对于未来社会建设的发展目标以及对于人类未来生活状态的描述。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能力的充分自由发展,是人的本质规定的拓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是人的需要得以实现与满足。④马克思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中心,总结得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分别是:“人的依赖性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阶段”,这三种阶段分别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不同生活状态,也体现了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三个步骤。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即“人的依赖性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生产力还较为落后,人类生活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人类生活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人类社会所产出的劳动产品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维持生命。在这一阶段,由于人类的个人力量较为薄弱,无法依靠个人力量来同自然抗争,来满足自身以及家庭成员的生存需要,所以人类在这一阶段采用互相帮助,相互依赖的生存方式,即人的依赖性。以社会关系为依托,相互团结协作,以适应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依靠集体协作的方式来维持生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阶段,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资本主义快速兴起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人们的劳动不再是仅仅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劳动者的物质资料生产不仅仅是生产自己的物质资料本身,更生产出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并超过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阶段就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①在这一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是为了资本所服务,劳动所产出的剩余价值为资本所占用,劳动者的劳动为资本所控制,资本统治和支配着劳动者的生活和发展。
.............................
2 “ 三全育人”的内涵、相互关系及特征
2.1 “三全育人”的内涵
“三全育人”既是一种教育模式,也是一种指导思想。三全育人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育人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充分调动各方面因素,从人员、时间和空间三方入手,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格局,协同开展育人工作。
具体解读三全育人的内涵,包含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大构成要素,三者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构成了系统的,全面的,整体育人模式:
(1)全员育人全员育人,是针对于育人的实施和发动者的范围概念,强调社会、家庭和学校都是育人的主体,都负有育人的责任。具体来说,首先社会一切人员都负有育人责任,党和政府、各单位以及具有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的人都是育人的主体,都可以发挥育人功能。其次,家长也是主要的育人主体,担负着培育和塑造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育人任务,对于育人工作的成效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对于社会和家庭,高校是更为主要和重要的育人主体,高校是主要的育人阵地和育人场所。高校所有的工作都具有育人的功能,高校所有的教职工也都负有育人的责任。高校管理人员、思政课教师以及其他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后勤服务人员,都应按照分工协作的要求,认真担负起各自应尽的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将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相协调,共同做好育人工作。
(2)全过程育人
全过程育人,是针对于育人工作的时间概念。全过程育人,就是要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的全过程,形成育人工作的无间断性。
全过程育人体现在校园生活中,就是实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思想政治教育全程伴随,使学生时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围绕学生,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变化,采用切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做好各阶段有效衔接。体现在社会生活中,要实现学生在毕业求职时期以及参加工作后,积极发挥社会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脱离学校后仍然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正确的思想观念。体现在家庭生活中,要实现学生在家庭生活以及暂时脱离学校的假期生活中依然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在假期出现空白和断档现象。
...............................
2.2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大部分所构成的统一整体,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首先,三者围绕着育人这一核心,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在育人工作中共同发挥着积极作用。其次三者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范围,侧重的要素又有所不同。因此,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2.2.1 相互联系,以学生为中心
三全育人是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位一体的立体的系统的育人模式,是空间要素和时间要素以及人员要素的有机结合。三全育人以学生为中心,在人员要素上使全体人员的协同配合,将全过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相结合,发挥其作用;从时间维度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保证持续性;从空间维度上针对学生不同发展阶段和时间点对于学生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全面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有效性和多样性。
“从逻辑关系上来说,全员育人是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基础和前提,全方位育人是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载体依托,全过程育人是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延伸拓展和保障”。
全员育人是三全育人整体系统中的人员要素,是针对于育人的实施和发动者的范围概念。在三全育人整体系统中,人员要素是最重要的主体要素,是高校三全育人建设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如果没有人员这一主体要素去进行实践活动,只有三全育人的理论,而做不到与实践相结合,那么三全育人理论只是空洞的理论,即使再有效果,也只是空谈。因此,高校三全育人建设,首先要发挥人员的主体能动性,以三全育人理论为指导,积极进行实践活动,高校三全育人建设才能真正落实。
........................
3.1 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19
3.2 引领和培育价值观念...................................... 20
3.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1
4 高校三全育人建设路径................................. 23
4.1 形成岗位合力...................................23
4.1.1 以党委为领导核心,加强育人管理......................... 23
4.1.2 发挥教师育人主体作用...................................24
4 高校三全育人建设路径
4.1 形成岗位合力
高校各岗位全体职工是高校三全育人建设的行动主体,做好高校三全育人建设工作,就必须要发挥各岗位、全体人员的育人作用,调动一切岗位的育人功能,形成岗位合力,实现将育人工作纵向贯穿于管理、教学和后勤服务各岗位之中,建立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
4.1.1 以党委为领导核心,加强育人管理
要实现各岗位协调联动,全员育人的效果,首先应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实现党委对于高校育人工作的统筹决策和评估督导。加强党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要切实坚持和完善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明确高校教育所担负的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一时代教育课题,从时代和战略的高度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党委和高校管理部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在党委牵头和高校管理部门充分配合之下,组织和协调各部门开展育人工作。
首先,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制定出可行性方案,依据方案将各部门所应担负的育人职责下达给各部门,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所担负的育人责任。在党委和管理部门的统一部署下,使各部门了解该如何相互配合,如何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有效地配合其他部门工作,形成协同育人的大格局。其次,做好育人监督工作,建立科学公正的育人工作评价标准和奖惩制度,将育人成果作为部门和个人评价的重要标准。对于育人成果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公开表彰,合理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各部门的热情和积极性,有效提高育人效果;对于育人成果相对落后的部门和个人,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指导,促使其改变育人态度,自觉主动研究本部门或个人在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积极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以正确的态度、立场和观点对待和参与育人工作,积极配合党委领导,认真完成育人工作,坚守育人信念,为高校三全育人大格局的形成做出贡献。
..............................
结论
步入新时代面临新形势,国家对于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对于国家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国家需要能够适应新的时代和新的形势,满足社会需求和人民需要的教育模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重中之重。
三全育人教育模式以系统化、一体化育人为根本,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实现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围绕学生,服务学生为中心,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为手段,是一种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模式。三全育人教育模式能够从横向上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实现同向同行,共同育人;从纵向上贯穿党委领导、专业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后勤工作人员等各个岗位,实现育人大格局的打造。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适应不同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全程伴随;完善育人体系,做到充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满足社会和学生需要。
三全育人模式目前仍处于初步建设,其中必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仍需要继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将三全育人理念更好的应用于实践,逐渐将其完善,填充饱满,使其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既适应时代,又不失时效和实效,更好地服务于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