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①总书记所讲的“初心”,是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回答;总书记所讲的“使命”,则是对“为了谁”、“我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回答。②初心和使命恰恰是人的价值观的体现。那么,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或者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价值观,就要从党和国家的需要去发掘,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去探寻,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去理解。守住了初心,就有了为什么而出发的使命,“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③。
一是凝聚价值共识、培塑时代新人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鲜活、持久的生命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④。“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⑤,青年大学生将直接参与并全程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将与国家发展的巅峰时刻合拍共振,这是新时代大学生的荣耀,也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期待。从本质上说,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是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⑥。与之相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为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者。
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同时,要时刻警惕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范围的交往主体不断扩大、交往频率不断增加、交往活动不断丰富,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全方位、宽领域的应用,信息的传输速率提升,涉及范围扩大,为人们的信息获取带来诸多便利。但是,全球化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逐渐开始呈现多样化、隐匿化,不断向我国输入西方价值理念、历史观念、宗教信仰等,抹黑和丑化社会主义制度,诋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冲击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更为值得警惕的是,他们在我国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寻找“代言人”,一些意志力不坚定、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容易受到利益诱导,成为他们在我国搞“颜色革命”的工具,这种现象在国内高校中时有出现,对我国国家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必须重视起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必须狠抓起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大学生政治敏锐度和判断力的提升上具备专业优势。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通过中国知网、读秀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题的学术成果多集中于对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这些研究在各自范围内有着多视角、成体系的论述,与本文研究有着一定程度的交集,或多或少为本次研究提供借鉴。因此,基于本文整体研究思路的需要,对国内关于“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分析。如下:
(1)对价值观的研究。对价值观进行综述主要在于列举、总结与本文相关的思想观点,做到立论有基础、分析有依据。李德顺教授的《价值论 一种主体性的研究》一书,在学界举足轻重。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关于价值、价值观的理论借鉴也多源于此著作。本书充分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价值的存在论视角详细论析了价值的基础、本性和类型;从价值的意识论视角对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进行了区分,以此为基础系统探讨了价值观念的具体内容,以及对评价和评价标准作了一系列概念和原理的论述;以价值的实践论为视角对价值、真理与实践,历史与价值,以及价值冲突与当代文明进行了分析,从而对价值的论析更为深入和广泛。李德顺教授确立了一个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哲学研究框架。张军在其《领导者工作价值观》一书中,分析了领导者工作价值观的生成基础,从领导者的价值主体意识、领导者的工作秩序信念、领导者的工作规范意识、领导者的价值实践思维、领导者的价值本位观念分析了领导者工作价值观的结构系统。①
(2)对教师价值观的研究。以教师价值观为视角,学界多从教师群体的共性出发,对教师工作价值观、教师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管向群在《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研究》一书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为原则,对古今中外教师价值观进行梳理和比较,并从现实性出发,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教师价值观进行现状分析,凝练了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学高身正、仁爱厚生、敬业乐教、淳朴弘毅、传承创新,并分析了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路径。①黄正平在其学术论文《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与教师职业道德》、《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体系建构与内涵凝练》中,将教师价值体系概括为人生价值观、职业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人际价值观、知识价值观等相互联系的价值观念②,将教师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并对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与教师职业道德进行关系辨析。③胥兴春在其博士论文《教师工作价值观及其影响效应研究》中,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合中对教师工作价值观及其影响效应问题进行论证分析,指出“教师工作价值观是指教师与工作有关的稳定的信念与评价系统......是个性倾向范畴中最具指导性的观念”④。
............................
第 2 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理论概述
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内涵解读
2019 年 3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六点要求”,把“政治要强”放在首位,特别强调了“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总书记一语中的,诠释了政治信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定性作用,教师具备怎样的信仰,就会体现怎样的追求。信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特有形式,更是其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动力系统。那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探讨,必然要从“一般性”出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实践基础,把理论的“一般”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具体”中,以在“具体”中找到更核心的特质。
2.1.1 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
(1)价值的含义
价值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价值通常用“好和坏”来替代,“好”代表正价值,“坏”代表负价值,“好”指示了生活中大部分积极意义的词语,“坏”则反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坏”可以理解为是价值的生活语言的“代表”,“‘好坏’的哲学表述,就是‘价值’”①。“好和坏”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也泛指甚至替代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词语,诸如真、善、美、吉、利、福等等,皆有“好”的意蕴,坏则反之。另外,“意义”一词,也代替价值存在于人的生活当中,仔细想来,生活中我们与“意义”的关系非同寻常,使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例如,我们所接触的旅行的意义、读书的意义等,强调了对人的“意义”。还有,生活中的“有用”一词,也常常带有价值的意蕴。例如,人们会说某物对我有用,强调了此物能够满足“我”某一方面的需要。那么,人为什么能够与好、意义、有用等紧密相连?这是一个生活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下面我们需要继续论述的。
.........................
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种思想或者思潮都不是无中生有、从天而降的,它都拥有自己的历史前提或者理论来源,任何学说“也都带有自己的历史痕迹”①,价值观研究也是如此。所以,“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②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是人类的思想宝库,他们的著作蕴含了丰富的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对人的实践有着科学的论述。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指导方向,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引领作用。这些都是笔者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理论来源。
2.2.1 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立论之本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论述是一个全面、系统、内容丰富的有机整体,涉及人性、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自由等具体内容。其中,人的存在是揭示人到底是什么人的首要出发点,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分析,就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异化,从而进一步提出人应当如何改变这种存在状态,发展成为人该成为的样子,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的存在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把人的存在归结为自然存在、类存在、社会存在、个性存在四种基本的、具体的存在。③①人的自然存在是其他一切存在的出发点,人的自然存在是人的生命持续的体现,“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④。②人的类存在是指人同他人具有“类”的相通性,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这个“类”的一份子,是作为“人”的存在物。人的思维着的、实践着的对象,也就是人的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不仅是自然界,也包括他自己。这样,他就能够把自己的生活作为存在对象,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来支配。③人的社会存在让人同人的自然存在得以区别开来,能够以他人和社会关系为对象。
..............................
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核心内容...........................45
3.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崇高信念...............................45
3.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学信仰...............................47
第 4 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生成要件......................67
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生成的主体依据.................. 67
4.1.1 作为传道者的自我意识.............................67
4.1.2 提升专业性的发展要求.............................69
第 5 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生成逻辑......................83
5.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理机制.......................................83
5.1.1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感知和价值体验...................... 83
5.1.2 对意识形态教化的价值理解和价值判断...........................85
第 7 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时代价值
7.1 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一定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它必然是因为自身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存在于此。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存在价值“也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经济的生活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①,也就是要从国家站位来研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是否满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否满足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的需要,是否满足助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从而确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时代价值。
7.1.1 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2012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依靠艰苦奋斗,历经艰难险阻,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向繁荣富强的跨越式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下,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复兴的曙光。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展时讲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旨归,既需要在政治、经济、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取得长足发展,也需要“厚德载物”,有价值支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记·郊特牲》),“任何文明都是以‘价值信仰’为核心和纽带而建构的生存共同体”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而来,孕育在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文化中,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具备强大的凝聚力和整合力。所以,中国梦就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的价值信仰,是中华民族持久生命力和团结奋进的灵魂支撑。
...........................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创新,就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从“重要阵地”、“主干渠道”、“灵魂课程”、“关键课程”的表述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定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台阶。这是其他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具备的优势和条件,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天时地利人和”。
新时代有新变化,新变化有新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围绕时代主题,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态势,彰显思想魅力,发挥政治优势,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价值功能。铸魂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首要使命,教师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根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弘扬中国精神,为大学生注入“理想信念”立根铸魂,植入“价值观念”强基固本,融入“精神基因”凝神聚气,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让大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活动。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学的价值观。所以,以价值观为出发点,论证教师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关键”作用,成为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一种尝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生成意味着教师能够从主体性出发,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价值、理论价值、人文价值以及教育价值,从而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承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