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相关概述
(一)生态文明观概述
1. 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自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的又一种全新社会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为核心的生态文化。“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物既包括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也包括被动生存的一切生物。因此,生态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是指有益于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螺旋式进步,工业文明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人类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竭尽全力的索取和破坏之后,生态环境失衡,自然环境破坏,资源面临枯竭,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作为工业文明的伴生现象笼罩着人类社会,成为现代文明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生态文明观应运而生。
中国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教授首次提出“生态文明②”概念。在 1987 年 4月召开的全国生态农业研讨会上,基于对中国恶化的生态环境的思考,叶谦吉提出了“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他认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这是从生态学及生态哲学的视角来看生态文明。
美国生态文明专家罗伊·莫里森在 1995 年所发表的《生态民主》一书中,阐明了“生态文明”①的概念,并被全世界广泛引用。该书分析了工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及其扩展与制约之间的冲突,并探讨了工业文明的后果和困境。他提出,要控制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危害,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文明形式呈现给人类社会。
.................................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概述
1.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概念
人类在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情况下,为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发展,解决当前的生存危机,进行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的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势在必行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教育对象为在校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指导,通过学习、宣传中国传统生态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等理论,使高校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养成生态文明情感,践行生态文明行为。这些生态文明的普及教育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关键。
2.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包括生态思想、生态行为、生态消费和生态政策。
(1)生态思想理论教育
生态理论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是指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大学生通过生态思想学习,从理论上掌握我国生态文明的思想核心,使大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价值观;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认识到生态文明的目标是“人的充分发展和生态系统改善的自觉的和谐的统一”,意识到人的实践活动是通向生态文明的基本路径。
(2)生态行为教育
生态行为是个体生态成就的外部表现。大学生的生态行为素质的养成,可以为现代化强国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的建设者。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既要强调生态知识的集成,又要提倡生态实践,加强大学生生态行为教育,达到知识和实践的统一。具体来讲,就是教育大学生采取有利于生态的绿色生活方式,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并以身作则影响周围的人共同为维护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现状调查及问题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的调查设计与样本概况
1.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的调查设计
为了调查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问卷共计 30 个问题,其中学生问卷 25 题,教师问卷 5 题。问卷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现状,包括生态文明认同和生态文明行为进行调查;二是对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现状,包括大学课程、内容、方法和遇到的困难进行调查。本调查在网络调查工具的帮助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2000 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 1862 份。
2.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的调查样本概况
本样本涉及到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 4 个直辖市,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和新疆 5 个自治区,吉林、辽宁、江苏、河南、湖南、黑龙江、湖北、河北、浙江等 23 个省份的高校。本次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 2000 份,共回收到有效问卷1862 份,为本论文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被调查者的基本状况见表 2-1,从表 2-1 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被调查的学生中,有 875 名男生,占总数的 46.99%;有 987 名女生,占总数的 53.01% 。调查数据显示,大一年级的学生共有 493 人,占总人数的 26.47%;大二年级的学生共有 471 人,占总人数的 25.29%;大三年级的学生共有 455 人,占总人数的 24.43%;大四年级的学生共有 443 人,占总人数的 23.79%。从调查的专业人数可知,文理科所占人数比例相当,人文社科类学生共有 751 人,占总人数的40.33%;艺体类学生共有 318 人,占总人数的 17.07%;而理工农医类学生共有793 人,占总人数的 42.58%,比人文社科类高出两个百分点。
.................................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
通过问卷的回收和整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现状如下所示:
1.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从问卷中我们可以得知,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多数为积极向上的。首先,大学生中的多数人已经具有了基础的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对国家倡导的生态文明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度。 “您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这一调查中,有 83.60%的大学生选择“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有 6.53%的大学生选择“自然具有神秘的力量,人应敬畏和顺应自然”,有 4.77%的大学生认为,人应该主导自然,选择“人应该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另外有5.10%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见图 2-1)从数据中可以得出,大部分大学生对自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科学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能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可以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前提保障。
.................................
(一)提供生态社会环境支撑.......................................37
1.政府加强生态立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支撑..................................37
2.媒体加强生态宣传,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支撑..................................37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改善对策
(一)提供生态社会环境支撑
1.政府加强生态立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支撑
树立生态文明观,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不仅要让大学生起到受教育的作用,而且需要健全、完善的法令来支撑。政府要加强生态法制的制定,弥补法律上的不足。同时,要用严格的规章和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管理。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补偿制度,健全市民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截止到目前,我国制定颁布了环境保护行政法规五十余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二百多件,国家环保标准八百余条。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可以为高校大学生进行生态观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
另外,根据生态文明观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国家应在相应的环境条件下,完善生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立法,保障高校顺利进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和实践活动。对于中国的生态文明社会构建计划,合理地利用法律,加强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普及,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加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2.媒体加强生态宣传,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支撑
利用媒体宣传环境保护,传播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收到关于生态文明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实践活动;可以及时掌握生态文明建设最新的实时信息;可以知晓国家的生态保护方针政策,为高校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支撑。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微信、微博、QQ 的微时代信息社会的到来,是大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学习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良好契机,为建设生态文明舆论环境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的“一位”。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要给予高度重视。如今,我们的国家民富国强。但是,与大家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却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只有将生态文明观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融合,才能培养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行为能力的高素质生态型人才。所以,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制度化、常态化、系统化的生态文明观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教师是关键,课程是基础,学生是主体,学校是主场,家庭是客场。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理论、中国传统生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和世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当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观念、意识和行为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形式主义和被动应对仍然是生态文明观实践的拦路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来自各个方面,不论是社会、学校和家庭,还是大学生自身,都有着充分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