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政治教育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80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历次讲话为新时代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注入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所进行的事业是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无论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科技创新人才,还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都离不开劳动教育。青少年劳动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对于工匠精神的发扬和传承,对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对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真正的教育工程,基础性工程。青少年劳动教育要真正走出困境并且在内容、载体、空间、评价方面实现突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我们今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益探索都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一份力量。

第一章 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基本分析

第一节 劳动的基本内涵
要理清劳动教育这一概念,必须首先明晰劳动的基本内涵。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①在劳动过程中,人类不仅使自然物的形态发生改变,而且帮助自身发生了质变,劳动是人类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大致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大类,人是劳动的主体,人类通过劳动来获取自身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劳动对于人类而言有着三大特殊意义。
首先,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劳动使人的前肢变为双手,猿脑变为人脑,猿从此转变为人,人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物质财富,人类文明由此产生。”他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提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②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根据劳动方式的差异,将人的存在形态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自由个性”三种形式。随着劳动能力的不断提升,人类逐渐摆脱异在力量的束缚,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身的全面本质,生成为自由而自觉的存在。
其次,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劳动史基本上就是一部人类社会史,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而生产力发展水平本质上就是人类的劳动水平,劳动方式的发展变化直接决定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劳动,其共同特点都是必须付出精力、体力、时间以及知识和技能。
最后,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发展,自然界只能为人类提供原始资源,人类必须通过劳动将其由无法直接利用的“自在自然物”变为“人类自然物”,人们通过劳动获得自己所需的衣、食、住、行。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通过脑力劳动创造文学、艺术、宗教、法律等等一系列精神财富,因此,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必须要靠人类的劳动来创造。
......................

第二节 劳动教育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在不同的时期和场合对于青少年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此以年龄作为唯一划分标准。本文的研究主体“青少年”特指 13 周岁-18 周岁的学龄人群,其中 13 周岁-15 周岁(初中阶段)被称为少年期,16 周岁-18 周岁(高中阶段)被称为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正值人生成长的黄金阶段,是个人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劳动教育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 劳动教育的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对于“劳动教育”这一概念大多数人并不陌生,但是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当中,劳动教育一般都被划入德育的范畴,关于其基本内涵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辞海》对劳动教育的定义是:“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④《教育大辞典》从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劳动素养出发,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⑤。
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定义、内容和范围都发生着质的变化,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德育附属,而是德智体美四育的基础,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先导。从定义上看:新时代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劳动这一实践行为深化受教育者对我国基本国情以及自身行为的理解,从而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规范的正确劳动价值观,进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将来的美好生活奠定良好基础。从范围划分来看,劳动教育应当包括劳动观念的培养、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技能的训练、劳动人格的塑造。从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来看,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之间存在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关系,劳动教育对于其他四育的开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

第二章 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基础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劳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历来提倡“勤劳勇敢,求真务实”的劳动观,无论何时何地,中国人民都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者生活所需的一切物质与精神财富,正是这种观念和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劳动观念和精神是当今开展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思想来源,如何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劳动教育思想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成功的关键。
一 鼓励辛勤劳动,重视家风传承
中国古代虽然从未明确提及“劳动教育”这一概念,但是在家庭教育,私塾教育以及官办教育中均有深入地践行,其中“勤劳节俭”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传统美德。“勤能补拙”,“业精于勤,荒于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说的都是勤劳的重要所在。《乐府诗集·梁太庙乐舞辞》中写道:“克勤克俭,无怠无荒。”《朱子家训》提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朝教育家颜元提出:“君子处事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除此之外,中国古代劳动教育还十分重视父母的言传身教,只有父母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孩子才能“谨以习之”。明朝仁孝文皇后徐氏说:“农勤于耕,士勤于学,女勤于工。”?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阐释对勤的道理,勉励长子纪泽说:“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勤惰卜之。泽儿习勤有恒,则诸弟七八人皆学样矣。”?他认为,勤则家“兴”人“通”,惰则家“衰”人“穷”。要做到勤,需持之以恒锻炼。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农耕文明社会,形成了农忙季节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农闲时节读书学习的独特“耕读”文化,并且极其重视家风传承。“耕读传家”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唐宋时期发展成熟并走向鼎盛。“耕读传家”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一方面改善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使得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接近人民,从而养成了求真务实的作风。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错误价值观,鄙视农业劳动,看不起劳动人民的社会现象也得到遏制。
........................

第二节 马克思、列宁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劳动教育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当中,劳动教育始终是与阶级斗争,生产力的进步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劳动教育的定义、作用和实施方法做出了全新阐述。鲜明地指出劳动教育在反抗资本主义斗争、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制度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中西方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有着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正式传入中国,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影响十分巨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此后,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共领导人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逐渐形成独具中国特色,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教育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体会与思考。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的劳动教育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当中,劳动教育始终是与阶级斗争,生产力的进步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劳动教育的定义、作用和实施方法做出了全新阐述。鲜明地指出劳动教育在反抗资本主义斗争、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制度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体会与思考。
(一)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概念及其形成基础
18 世纪 60 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迅速席卷全球,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的大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工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主要的生产形式。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这是一件足以改变命运的大事,因为机器化大生产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在极短的时间内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而且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得以享受生活。然而事与愿违,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不仅没有使无产阶级获得进一步解放,反而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资本家开始变本加厉的无限延长其工作时间以充分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工人阶级无法通过劳动获得生存所需的基本资料,而资产阶级的生活却极其奢靡腐化。“不劳动者恒得食,劳动者不得食”的怪现象充斥着整个西方世界,导致无产阶级好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恶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开始从无产者的劳动现状入手,通过揭示资本主义世界的劳动异化现象出发,提倡通过科学的劳动教育进一步帮助无产阶级了解劳动的本质及内涵,培养其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让其充分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学会用劳动的武器来反抗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统治。
.............................

第三章 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要求与发展现状..........................34
第一节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定位新要求..................................34
一 人工智能和工业 4.0 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定位......................................34
二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35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和完善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对策分析......................................45
第一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五育”融合发展理念....................45
一 以劳树德,促进学生道德水平提升...............................45
二 以劳增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46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和完善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五育”融合发展理念
劳动教育同其他“四育”之间从来就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有机整体。在当前这一时代背景下,要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树立“五育”融合发展理念,坚持“五育并举”协同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将劳动教育当做一个重要的抓手。充分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劳动教育,为成就广大青少年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一 以劳树德,促进学生道德水平提升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以发展精神力量为目的的劳动中,技能和技巧不应当成为最终目的,而应当是达到社会目的、创造目的的手段。”39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当中,劳动教育一直属于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的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团队精神和奉献意识,更有助于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能端正学生的“三观”,提高社会公德,学会责任担当,学会合作和助人,经受意志品质的磨砺,且有助于解决当下德育虚化问题,善莫大焉。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着力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其明白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劳动者无上光荣,不劳动者不得食。除此之外,劳动教育还可以培养青少年的集体主义观念,帮助其克服自私自利的坏习惯,形成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
............................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的历次讲话为新时代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注入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所进行的事业是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无论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科技创新人才,还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都离不开劳动教育。青少年劳动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对于工匠精神的发扬和传承,对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对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真正的教育工程,基础性工程。青少年劳动教育要真正走出困境并且在内容、载体、空间、评价方面实现突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我们今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益探索都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