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现代政治文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关键现实课题。所谓政治认同,是指生活于一定政治体系中的社会成员对现存政治体系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基于特定利益而积极支持、参与政治体系的实践行为活动。政治认同是现有政治体系及其体系内组成主体之间的有效的政治实践联结,无论是对于该政治体系还是其体系内组成主体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之下,同时国内又面临着政治、经济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所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矛盾。受到国际、国内两方面形势的影响,我国公民政治认同方面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凸显了出来。我国民主政治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行,长久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公民的政治认同程度。
在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 80 年以后出生的青年劳动力持续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在城市就业,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根据《全国农民工监测报告》等资料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规模逐年扩大,在农民工中的比例也逐年增长且已经过半。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依靠力量。解决好他们的问题,对我国城镇化目标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提法。这标志着党和国家已经这一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提高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在坚持和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问题,不仅仅因为 1 亿多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主体①,他们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因为能否与市民共享发展成果,既关系其自身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又关乎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程度,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现代化、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实现。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探索并出台了一系列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措施,新生代农民工是否认可和满意?这既可反映农民工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又是其政治认同的体现。
........................
1.2 研究的意义
a.理论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
第一,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视角的转换。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主体,也是城市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关注这一群体,学者们也纷纷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这一群体。他们从生命历程、权益保障、经济收入、情感缺失、精神生活等诸多方面,采用统计分析、实证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但这些研究和探索大多置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学科视野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结合党和国家的最新理念、政策,以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并不多见。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视角,运用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和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理论,系统性地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问题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培育路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利益因素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基础性的、起关键决定作用的要素、乡村振兴进程中重视文化振兴等观点,能够促进后续研究者在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上,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角进行思考和探究。
第二,丰富了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内容。当代我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和社会转型期的国内形势。在这双重背景之下,公民的政治认同问题日益凸显了出来。从实践来看,一个强大、稳定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不仅仅需要各种复杂的政治程序技术和国家强有力的法律,而且从根本上依赖于公民对现有政治体系有强烈的政治归属感并自愿遵守现有政治体系的规范。目前,学界也越来越多地关注政治认同这一问题。但目前的研究,大多为整体性、笼统性的研究,没有考虑到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也忽视了政治认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会随着影响因素的改变而动态地发生变化。本论文以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政治认同为对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政治认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将其特征归纳为动态变化性、群体分化明显、内在冲突性和渐趋理性四个方面,促进了政治认同这一问题研究的细分和深化。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2.1 重要概念界定
2.1.1 政治认同
a.政治认同的内涵
根据《英汉大词典》的解释,“认同”一词的基本含义包括以下几种:①身份、本身;②同一人、同一物;③同一、相同、一致;④个性、特性。①西方学者们对认同这一概念也都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作了界定,如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哲学、民族学等诸多学科,由于着眼的学科视野不同,对认同内涵的理解也千差万别。
“认同”一词最早起源于心理学,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最早使用了这一词汇。根据他对阐释,认同属于心理过程之范畴,也就是主体主动模仿其他主体或团体的价值、规范和面貌的情感联系形式。此后,他的学生埃里克森继续深化和系统化了认同理论,从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角度对“认同”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将这一概念在“自我认同”中使用。
《现代汉语词典》对“认同”一词作以下两种解释:因与自己有相同点而倍感亲切;承认、认可③。我国学者梁丽萍对认同作了如下阐释,即个人对自己隶属于某一群体这种身份的心理肯定。同时,认同也可以理解为心理攀附。这从时间和群体两个向度对认同作了阐述,认为认同具有时间的延展性和群体的广泛性。
为此,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所作出的概念界定和主要观点,笔者认为,认同包括心理(归属)和实践(行动)两个层面,其本质要义在于一种从思想上认可到行为上自觉趋同的过程。即所谓认同,是指一定主体对他人或客观存在的某种事物的肯定倾向的心理评价和自觉的行为表达。认同这个词常常被使用在社会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等概念中。
...........................
2.2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
利益是唯物史观中的重要范畴,马克思通过对利益问题的研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哥达纲领批判》《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论述了利益问题。利益问题涉及的范畴较多,较为常见的有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马克思恩格斯注重对利益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利益思想。
a.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
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实质上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满足生存和生活的物质资料是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但由于物质资料的生存从来都是社会地进行着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本质使人的利益也与社会关系紧密相连,社会关系是利益形成的社会基础,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利益关系。
从利益的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始终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利益,具体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方面,而不仅仅是保护其单一的经济利益。人是呈现出多样性特征的社会存在,其多样性的需要导致了利益的多样性。
(1) 政治利益是人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利益
人天生与政治生活无法分割。政治利益是政治主体在现有政治体系内依法享有的参与该政治系统政治生活的权利和利益,具体包括其政治体系成员资格、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与并成为其中政治团体的成员、参与政治体系的政治生活、表达和请求自身权利等。马克思从人的政治属性出发,十分关注人的政治利益。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他首先是从对人的两种存在形态的探讨出发,阐述其利益思想。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可以表述为作为自然的存在和作为社会的存在两种存在形态。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应该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的个人所组成,即作为对象化活动主体是以个体方式相对独立的存在。他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①个体的自然存在应当从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地存在表现出来。个体是所有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的最终承担者,他们“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②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为我而存在。因此现有政治体系中的每一个主体都有相应的种属尊严,这种种属尊严在政治实践中的体现就是其组成主体(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
............................
3.1 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历程 ................................... 23
3.1.1 公平流动阶段 .................................... 23
3.1.2 促进增收阶段 ................................. 24
4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现状和主要特征 .................................... 31
4.1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31
4.2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现状分析 ............................ 33
5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 51
5.1 经济因素 ....................................... 51
5.1.1 经济收入的权益保障不足 ................................ 51
5.1.2 社会保障的城乡二元化 ............................. 52
7 培育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的路径
7.1 完善利益机制,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获得感
7.1.1 构建完善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
虽然现代化使得不同个体之间产生距离并且由此而造成人性异化,人类对群体生存的渴望却依然强烈,只是其表现方式和实现发生了改变。人的群体性自然使人表现出相应的群体行为,并且将人融入到群体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对人们结群的愿望应当表现出尊重的态度,对结社等活动也应逐步减少控制,允许人们因行业、籍贯、兴趣、环境等因素结成各类团体,使公民社会得以发展进步、趋向成熟,使人们在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归属感和集体感。一个成熟的社会应当构建起完善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这个机制起到安全阀的作用,能够及时疏导公民的社会情绪。对于事件及时透明的处理是避免事件进一步恶化的关键,为了增强制度的吸纳能力,营造一个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多元利益诉求进行竞争,使各种声音充分表达,使社会不满及时化解。并且,它在无形中对社会成员形成一种潜在压力,约束着成员的思维空间和行为能力。这样,人们就不容易形成反社会的心理,从而进一步降低社会泄愤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