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与矫正政治研究--基于陕西部分高校调查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98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矫正和解决。大学生要强化道德自律增强矫正内驱力;高校要进一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来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矫正的推动力;传播媒介、网络运营商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道德自律来优化社会环境以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矫正的感染力;政府要建立健全网络监督管理体系来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矫正的震慑力量。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移动互联网、无线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QQ、博客、微博、微信和论坛等应用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平民化个性化、低门槛、易操作和交互强、传播快的特点迅速改变着网络生态,人们不再是单向性的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处理者。人们可以即时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传递自己生活的阴晴圆缺,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4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7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7.72 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7.53 亿,微信朋友圈、QQ 空间用户使用率分别为 87.3%和 64.4%,微博使用率达到 40.9%,知乎、豆瓣、天涯社区用户使用率分别为 14.6%、12.8%和 8.8%。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 4.22 亿。自媒体平台给广大网民提供了更多的网络自由,但同时也是滋生更多网络道德问题的土壤。自媒体时代更加呼唤网络道德。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发布中心统计,截至 2017 年 12 月,我国网民中学生比例达25.4%,是中国巨大网民群体的 1/4。中小学生由于升学压力、家庭、学校的管制等因素,对网络、自媒体的使用会受到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大学生网民便成为学生网民群体最活跃、最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一个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大学生思维活跃、积极热情、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并勇于表达自己,他们对于网络自媒体的接受度和依赖度以及网络自媒体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都超过以往的任何一代人。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也相伴而生,如网络暴力、信息污染、知识产权侵犯、甚至网络违法犯罪等现象不容忽视。如果对于这些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不加以教育、引导,会导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宏观来说,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会加以削弱,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无法贡献出他们的应有之力,也不利于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自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互联网诞生以来,有关网络道德的研究和教育与互联网的发展几乎就是同步的,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由于美国是互联网发展的先行者,其对网络道德的涉及也是最有先见性的。早在 1976 年,美国应用伦理学家W·迈那(Walter Manner)就提出计算机伦理学应当作为哲学的一个独立学科而存在,为发展这一学科,他在大学开设了计算机伦理学课程,并于 1978 年出版了 A starter Kit for Teaching computer Ethics(《计算机伦理教育入门》),为计算机伦理学在西方的入门奠定了基础。随后,很多大学把这门课程作为一门跨学科课程在各系开设。
随着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网络道德的研究也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一些学者敏锐地就网络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道德观念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一系列相关著作相继问世。曼纽尔·卡斯特在其被誉为“信息时代三部曲”第一卷的《网络社会的崛起》(1996)通过对在网络的出现、多媒体的发展促使下产生的新的沟通系统对社会形式与过程产生的重大后果,给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带来的巨大的变化的关注,来阐述人与人之间交往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人们道德伦理观念的嬗变,以及带来的道德评价标准、价值判断的复杂变化。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1997)一书也是这个时期影响较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深入简出的描绘了数字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作者指出知识产权的滥用、隐私权受到侵犯、软禁盗版和数据窃取等现象和问题将是人们亲身体验到的数字化生存造成的文化破坏,从而折射出网络文化对人类传统文化与伦理观念的冲击与影响。理查德·斯皮内洛在《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2007)一书中通过反思网络这个无国际的空间是否真的没有边界,旨在揭示网络道德和伦理困境的复杂性以及它们与个人生活的休戚相关性,从而思考如何有效管理互联网。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自媒体概述
2.1.1 自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关于自媒体的概念,由美国硅谷著名的 IT 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最先提出。他在 2002年提出“博客自媒体代表着‘新闻媒体 3.0’”。他创造性的将新闻媒体分为三个阶段:新闻媒体 1.0,即我们所熟知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新闻媒体 2.0,是在新技术支持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例如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网络媒体等。在这个阶段,新闻的呈现渠道逐渐向电脑、手机等一些新兴科技工具拓展和移转,然而新闻的传播模式仍然还是点对面的、少数媒体对多数受众的传播模式。新闻媒体 3.0,是在此前的基础上加上分享(share)与链接(link)两种性能,造就的与前两种传播方式截然不同的点对点传播模式,即自媒体传播方式。在自媒体传播模式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处理者,无需拘泥于专业限制,也不需要专业机构的把关。在信息发布之后,该信息会被数以万计的人同时接收,这些人可以自主选择评价、转发或忽略,从而产生新的新闻行为。

2003 年 7 月,美国新闻协会媒体中心出版了一份由谢恩·波曼和克里斯·威利斯联合撰写的《自媒体》报告,其中对自媒体下了一个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简言之,就是人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这一界定也是学术界以后对自媒体研究沿用比较多的一个定义。2003 年丹·吉尔默在《下一时代的新闻:自媒体来临》中指出“由于网络讨论区、博客等互联网新生事物风起云涌,许多对科技娴熟的受众,已经迫不及待却又自然而然地参与了新闻对话,而成为整个新闻传播流程中重要且有影响力的的一环,‘We Media’将是未来的主流媒体。”
........................

2.2 网络道德失范的概念
2.2.1 道德与网络道德
a.道德的内涵
理解网络道德要从理解道德开始。道德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起作用,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人的意识水平和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道德一般会被作为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对行为的正当与否起一定的判断作用。

通过对道德概念的阐述可知,首先,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秩序调节方式,它不依赖国家强制力量起作用,而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通过内心信念、教育和社会舆论来维持和倡导;其次,道德是人的道德,具有属人的本质,是产生并服务于人的工具,用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之甄于完善与和谐;再次,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在特定的人类交往中形成的,也会随着社会制度的更替、经济关系的变革、人的认识能力的增强而变化。马克思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网络社会的形成,网络道德便产生了。
b.网络道德的内涵及特点
学者们对于网络道德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定义。严耕、陆俊和孙伟平在《网络伦理》一书中,对网络道德作了一个这样的界定:“网络道德就是对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曲富有、马秀华和胡凤春认为:“网络道德是针对上网行为的特殊性而相应做出的对社会道德细化和充实”。
.........................

第三章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状调查 .................. 21
3.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21
3.1.1 问卷调查的目的 ........................... 21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原则 ................... 21
第四章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成因机理 ....................... 36
4.1 技术根源 ..................................... 36
4.1.1“身体缺场”——网络的虚拟性 ............... 36
4.1.2“把关人”缺失——自媒体的平民性 ........................ 37
第五章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矫正对策 ........................... 51
5.1 大学生强化道德自律以增强网络道德失范矫正内驱力 ......................... 51
5.1.1 提高网络道德认知水平,反思自身网络言行 ....................... 51
5.1.2 以网络道德责任感为核心,培养网络道德情感 .................. 52

第五章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矫正对策

5.1 大学生强化道德自律以增强网络道德失范矫正内驱力
马克思认为道德的本质在于人类精神的自律。也就是说,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矫正,首先应该是大学生主体的构建,必须强化自身道德自律,以增强网络道德失范内驱力。
5.1.1 提高网络道德认知水平,反思自身网络言行

矫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首先必须提高网络道德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有利于大学生增强信息辨别能力和自律能力,增强大学生对于网络负面信息的对抗性,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第一,大学生要重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夯实思想基础。个体的发展不应仅仅表现在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技能的提升,还应包括思想高度、德性修养与践行能力的统一与提升,即“德”和“智”的全面发展。在提升自身专业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对思想政治基础理论做好相应的掌握。客观上,高校的思想政治基础理论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不论是在课程的安排上还是在内容的编排上,既有基本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法规基础,还有一定的哲学思考和其他政治理论学习。对于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可能会认为课程相对枯燥,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正确认识思政课程的属性,在认真学习的前提下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积极思考,寻求启发,为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自己的网络道德认知水平。第二,作为一名大学生,要以正确的方式关心时政,关注社会热点,树立爱国情操。每个大学生都应提升自身的主人翁意识,认识到自己的重要作用,以主人翁意识去关注国内和国外的热点事件,增强自己的爱国情操,并提升自己全面看待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信息分辨能力,做到理性对待社会热点事件。
........................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的结论

本论文以陕西省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为研究对象,设计问卷对当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状以及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相关因素进行探索分析。调查统计发现,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总体良好,但也有一些主要集中于轻度失范和中度失范的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信息污染行为、大学生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的形式以及因子分析的方法探析了技术诱因、大学生自身、高校、家庭和政府这些主体和社会生态环境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