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人生智慧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养成的意义政治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398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以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科学论断为指导,吸取老子智慧精华,古为今用,采取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立足大学生人生观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挖掘老子人生哲学思想对当今大学生成长的有益成分,把老子人生智慧与大学生人生观养成结合,阐释其重要启示和意义。

一、导论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人生观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虽然其主流表现为:积极、乐观、社会责任感强,但仍有部分大学生人生观存在问题,如重享乐、轻奉献,对待生活得过且过,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面对大学生人生观存在的问题,高校教育者需要采取不同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生观。
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养成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也十分必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老子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沧海遗珠,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养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传统养分。由于《老子》有其历史局限性,大学生人生观现状具有复杂性,所以,要立足当下,着眼大学生人生观现状,对老子思想进行深入的加工解读,古为今用,为大学生人生观存在的问题寻求古方良药,助推大学生科学人生观养成,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老子思想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古以来研究者颇多,相关学位论文也出现不少,但主要集中在哲学、生态学和教育学等方面,将老子人生智慧与大学生人生观养成结合起来的研究很少见。
(1)关于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老子人生哲学评价不高,认为老子人生哲学就是消极、被动、没落的哲学。与此不同的是,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充分认可了老子“知常曰明”的自处之道。在《求真与求道——老子人生哲学新论》一文中,学者周炽成、邓魁从“求道”、“求真”与“无为而无不为”三个角度分析得出结论:老子人生哲学是积极进取的哲学。
(2)关于老子生态学思想的研究
在学术界,关于老子生态学思想的理论研究,目前较为成熟,研究者们大都以专著的形式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解读,由余谋昌撰写的《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由王泽应撰写的《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道的精粹》和由佘正荣撰写的《中国传统生态伦理的诠释与构建》一系列专著陆续问世。这些著作都系统地对老子生态学思想进行了解读和概括,采用辩证分析的观点,在认识到其落后于时代部分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其科学的部分。他们都从不同的视角入手,赞同了老子思想中所蕴含的自然倾向,认可了诸如“少私寡欲”、“道法自然”、“知止不殆”之类的生态伦理思想。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论文也对《老子》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探讨,主要观点集中在老子生态思想对我们当下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生态文明等都有着积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

二、老子人生智慧的理论探讨

2.1 老子及其评价
老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
2.1.1《老子》及其作者

《老子》又称《道德经》,学界普遍认为是春秋末年的老子所著,全书共分为 81章。其中,《道经》共 37 章,《德经》共 44 章。关于老子及著作《道德经》的记述,

主要见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周朝管理文书档案的文官,因而有机会遍读群书,所以学问与见解拥有一定高度。后来他“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史记·老庄伴韩列传》)据记载,孔子曾经至周问礼于老子。孔子对老子的印象是:老子像龙。扬雄说:“君子得时则大用,不得时则龙蛇。”贾谊《吊屈原赋》中讲:“袭九渊之神龙兮,沟深潜以自珍。”龙,指的是超然于俗世的得道之人。可见,老子远超然于当时的社会。

就当下的学术界来看,《老子》有近 200 种个版本,目前我们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于 1993 年在湖北荆门出土的竹简版的《老子》。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有两个:第一个是汉代河上公注本,另一个是曹魏王弼注本,王弼版的《老子》也是目前我们较为熟知和认可的版本。关于《老子》的分章,在目前的学术界主要存在四种比较主流的分法:一是如王弼本和河上公本之类的,分为八十一章;一是如汉代的严书之类的,分为七十二章;一是如元代吴澄之类的,分为六十八章,但采用这种分法的人并不多;另外,马王堆汉墓帛书版的《老子》并没有分章。在本文写作的过程中,笔者采用最广为流传、学术界最为认可的王弼版本,将《老子》分为 81 章,并参考了学者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一书。

......................

2.2 老子的人生智慧
《老子》一书蕴含丰富的人生哲学,笔者主要探讨了老子“尊道贵德,顺势而为”、“上善若水,谦虚奉献”和“知止不殆,去除极端”的人生智慧,为大学生人生观养成提供传统思想养分。
2.2.1“尊道贵德”,顺势而为
(1)“道”的内涵

“道”在《老子》中共出现 74 次,是书中最重要的概念。老子以“道”为核心推演出一个朴素辩证的哲学体系,思想内容涵盖了从天道至人道,谈及了人生、政治、自然和社会等诸多领域,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在哲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在过去,就是在今天看来,依旧有着丰富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指出“道”是万物的本根,是第一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道”,并不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却是万物的根源,笔者赞同傅佩荣老先生的观点,“道”是究竟真实。“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③王弼注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也。”即“道”是一个永恒存在,道的永恒性表现在:与其他具体事物相比,它无始无终、无生无灭。

第四十二章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里“二”、“三”并非指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借代和喻指。老子认为,“道”是事物发展最根本的源泉,道就是自然,自然也就是道,“道”是“人类生活的准则或法则”,即规律。“道”是可以落实到具体万物和作用于人生的,“道”落实到人生便是“德”。
老子认为,道生养万物,往复循环,以至无穷;物由道生,茁壮发展。“道”养育万物是没有具体的目的的,只是顺自然而行,“道”在养育万物的过程中将规律带入其中。学者陈鼓应认为:“道”是万物变化、生灭的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具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是宇宙万物最初变化的发动者,因此“尊道”便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不二法则。
.........................

三.大学生人生观的现状分析.............................17
3.1 大学生人生观..................................18
3.1.1 人生观.................................18
3.1.2 大学生人生观形成过程......................19
四.老子人生智慧对大学生人生观养成的意义...........................24
4.1 老子人生智慧对大学生人生观养成的作用.........................24
4.1.1 助力大学生科学人生观的养成.....................24
4.1.2 为大学生解决人生问题提供传统思路.................25
五.以老子人生智慧滋养大学生人生观养成的途径.......................29
5.1 采用多种形式推进“老子人生智慧进校园”...............29
5.2 开发新媒体,运用现代媒体技术传播老子人生智慧...............30

五、以老子人生智慧滋养大学生人生观养成的途径

5.1 采用多种形式推进“老子人生智慧进校园”

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一种力量,是一面永不褪色的辉煌旗帜,也是学校思想教育永恒的主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老子人生智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科学人生观的树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要采用恰当、有效的方式推进“老子人生智慧进校园”。
推进“老子人生智慧进校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和原则规范、要采取与实际相符的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
............................


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