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与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06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无政府状态下的安全困境

第一节 安全困境的概念辨析
一、安全困境的提出
早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里就已经讲述雅典和斯巴达之间所存在的安全困境,虽然并未用安全困境这个词:“斯巴达人之所以决议和约已经被破坏,应即宣战,不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同盟者发言的影响,而是因为他们恐怕雅典的势力更加强大,因为他们看见事实上希腊的大部分已经在雅典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说雅典的强大引起了斯巴达的恐慌,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斯巴达决定介入战争。发生在 2500 年前的这场战争大约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而此时的中国也上演着类似的故事,诸侯争霸,任何一国的强大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警惕与恐慌,“合纵”、“连横”不断上演。
在学术界,约翰.赫兹是公认的首先使用“安全困境”一词的人,在 1950 年他发表在《世界政治》的文章《自由主义的国际主义与安全困境》一文中赫兹写道“在当前两极化的世界里,随着核武器的出现,人类从历史之初就开始面临的那种困境变得更加极端化了。这种困境源于一种基本的社会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一群最基本的单元相互交织,但是他们不能有效的组织起来一个更高一级的组织。只要无政府社会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国际状态存在,‘安全困境’就会在所谓的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他们的领袖之间产生。……为了努力避免这些攻击而实现安全,他们不得不去争取越来越多的权力以便能够抵消其他人或群体权力的影响。这样的行为就会使得其他群体感受到巨大的安全威胁从而为此做出最坏的打算。在无政府的国际状态之下,各单元之间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因此不可能有绝对的安全感,权力竞争是其必然的趋势,其结果就是寻求安全与权力扩张之间的恶性循环。”
虽然“安全困境”的现象早就被发现,但是对于什么是“安全困境”学术界一直莫衷一是。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安全困境”发生的原因。比如小约瑟夫.奈认为“安全困境的产生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这个最基本的国际政治特征密不可分。在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追求安全的独立行为可能会导致所有国家的不安全。如果一个国家为了本国免受侵害而不断增强其实力,那么第二个国家在看见第一个国家变强大以后,会产生极大的恐慌从而去增强自己是实力,以防备第一个国家”这样国家就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困境。
......................

第二节、国家对安全困境的应对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家之间安全困境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原有均势遭到有意无意的破坏,国家采取了相应的制衡措施以保持原有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安全困境采取的最常见的应对手段就是制衡。当一国感觉自己处于安全困境的状态之中,它会本能的采取一系列的制衡行为。本节将探讨均势的生成机制以及由此引发的制衡行为。
一、均势的破坏引发的制衡行为
(一)争论中的均势概念
均势是一个最古老、最持久的理论,受到许多外交家的推崇,但与此同时,又是最富有争议的理论,以至于现在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小约瑟夫.奈曾经把均势分为三种类别:作为权力分布的均势,即权力资源在各个国家的分布;作为政策的均势,即国家主动追求的一种政策,旨在阻碍其他国家超越本国以保持本国的安全;作为多极体系的均势,即用来描述历史上所出现的多极体系的例子。
而肯尼思.华尔兹则认为不管国家是不是把其作为外交政策,均势都会自动生成,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均势自动生成理论。华尔兹认为“根据该理论,我们预测系统中会出现强劲的均势趋势。这一预期并不是说均势一旦形成便将永远存在,而是说均势一旦被破坏,仍然能以某种方式恢复,均势将周而复始的形成。”
以上两种是比较经典的对均势的理解。我们看到在对于均势的描述里,没有能够实际测量的变量来说明均势正在发生,或者均势正在被打破,这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是一种实力大体上势均力敌的状态,而不是说一方有多少军力,另一方也要达到这种水平才算得上均势。“均势在指导国际政治时就有了三个弱点:不确定性、不现实性和功能不足。”③在如何评估一国实力时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国家实力一般由国土、人口、军事实力、工业能力、国民素质等主要部分组成,对于国土和人口两个指标来说评估的客观性较大,可以通过基本的数据获得,但是对于军事实力、工业能力是否超过一国的评估则难度较大。一方面一国无从得知另一国真实的军事实力、工业能力的数据,所有的评估只是在一个粗略的框架下得知。另一方面,一国表面虽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其军事潜力巨大,以日本为例,二战后的日本军事力量受到极大限制,但是其工业能力转化为军事实力的潜力巨大。对于国民素质、创新能力等主观性极强的软实力因素来讲,评估起来更是困难。因此,建立在模糊的评估基础上的外交政策就会带来许多误判。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国家总是以最大的恶意推断对手国家以确保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判断何时均势已被打破时往往出现夸大其词的现象,或者说国家这是刻意为之。当国家实力的某一单一要素超越另一国时,得出均势已被打破的结论未免十分草率,但是国家往往乐意这样做,因为没有国家知道什么情况下是最安全的,只能在最大程度上作最坏的打算以确保安全。“换言之,国家必须留有安全的余地,以便即使自己错误的估算了对方的实力也能维持有利于自己的权力均衡,为此目的,所有参与权力角逐的国家不再以权力均衡作为本国的目标,转而追求本国实力的相对优势。并且,因为没有一个国家能预知它的计算误差究竟会有多大,所有国家势必寻求环境许可下可能得到的最大误差”①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于均势的追求不仅没能维持和平,反而引发了国家之间激烈的安全竞争,也就是安全困境。
........................

第二章国家崛起与安全困境

第一节 国家崛起的含义
国家的崛起往往会引发地区性乃至世界性力量格局的变化,历史上许多权力的转移总是伴随着战争的发生。在这一节我们主要讨论国家崛起的含义,大国崛起的理论梳理、国家崛起的路径梳理以及国家崛起是不是一定会引起安全困境乃至战争的发生。
一、国家崛起的概念
崛起一词在汉语里主要是突起、兴起、奋起的意思。国家崛起也就是国家最终实现超越其他强国,综合实力居于世界各国前列的目标。阎学通教授认为“崛起应是指一个大国与其他大国的相对综合实力差距快速缩小或拉大,并对世界力量格局、国际秩序和国际行为准则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全部完成就是崛起的最终实现。”①在此我们可以看出,评估国家崛起的重要指标是一国的综合实力,当一国成为地区性甚至是世界性的强国,能够在地区或者世界参与解决重大的国际事务,并对世界有着强大的影响力的时候,一国才算是崛起成功了。综合实力既包括象征着国际硬实力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又包括国家文化与制度的吸引力,也就是软实力。如果一个国家的崛起仅仅是硬实力的崛起,那么这个国家很快就会在世界上消失,这种崛起只能是昙花一现,历史上的蒙古帝国就是最好的例证。考察历史上的大国,诸如希腊、罗马、中国,无不是在建立强大的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的同时,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为人类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国家的崛起是一种全面的崛起,而不是某一方面实力的突出。
崛起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过程中,崛起国家会遇到种种困难甚至是阻挠,因此国家的崛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

第二节 大国崛起的主要理论
西方尤其是美国研究国家崛起的理论较多,我们熟知的《大国的兴衰》一书以历史的角度考察了历史主要大国的兴衰历程。作者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角度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保罗.肯尼迪认为世界大国的相对地位在不断变化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各国实力的增长速度不同,二是技术突破和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可使一国比另一国得到更大的优势。”
除此以外,探讨大国兴衰的理论主要有国际周期理论、权力转移理论以及霸权转移理论。
一、国际周期理论
莫德尔斯基是国际周期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考察了 1494 年以来的五百年间的国家的兴衰历史发现这是由一个一个的周期组成的历史进程,且在每一个周期里都有一个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起到主导作用。他把这一过程分为五个长周期,每个周期又分为争夺霸权的全球性战争、世界领导国的出现和承认、对原有霸主合法性的拒绝以及权力的分散化四个阶段。这五个长周期是:“1494—1580 年,是葡萄牙(Portugal)称霸的时期;1580--1688 年,荷兰(the Netherlands)是最重要的国家;1688—1792 年,不列颠(Britain)成为领导国。1792—1914 年,不列颠再次充当世界主导国家;1914—1973 年,直至 20 世纪后期,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通过考察,莫德尔斯基得出了成为世界大国所必须的条件:
一是地理环境上的“安全盈余”。具体来讲就是从地缘政治上来看,一个国家如果是岛国或者半岛国家这将为该国提供良好的安全屏障。英国以多佛海峡为屏障,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在征伐战争时也只能对着英吉利海峡望洋兴叹。美国则是一个以太平洋和大西洋为屏障的大岛,地理位置为美国提供了良好的安全环境,为美国的崛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是建立一支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与马汉的“海权论”如出一辙,两者都强调海上军事力量对于维护国家安全、控制制海权以及促进国际贸易与国民经济的重大作用。反观西班牙、英国以及美国、日本的崛起无不是拥有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
三是在经济领域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的发挥不单单是经济实力的作用,应该是以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实力。
四是国内政治的开放与稳定。“即便有偶尔的内乱或政局不稳等国内问题,也不足以削弱世界大国的对外领导作用。”
........................

第三章 中日国力的对比变化--安全困境的形成.......................... 55
第一节 中日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的变迁历程 .......................... 55
一、从建交到蜜月(20 世纪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 ........... 55
二、从摩擦到结冰(20 世纪九十年代至 21 世纪初) .............. 57
三、从破冰到再结冰(21 世纪初至今) ......................... 60
第四章 日本对中国的制衡行为--安全困境的升级........................ 79
第一节 日本利用各种手段牵制中国发展 ............................ 79
一、修改和平宪法,壮大军事实力.............................. 79
二、 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 81
三、 在全球范围内对中国进行外交围堵......................... 84
第五章 中国对中日安全困境的应对之策............................... 95
第一节 利用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加强自身建设 ........................ 95
一、从思想上认识到国家崛起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 95
二、 发展现代化军事力量作为中国崛起的后盾................... 95

第五章 中国对中日安全困境的应对之策

无论中国对日本所形成的安全威胁有多虚幻,中日之间的安全困境已经存 在。在日本不断对中国进行外交围堵、联盟制衡的情况之下,中国只有积极的回应才能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准备。

第一节 利用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加强自身建设
一、从思想上认识到国家崛起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从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历程也可以看出来,一个国家的强大需要几代甚至是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在此过程中,作为一个后来者,崛起国总会受到其他国家的质疑,总要面临国际社会的融入与接纳的过程。国家崛起对于地区格局乃至世界格局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也意味着国际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与其他国家的摩擦、受到别国的质疑与抵制在所难免。随着国家实力的壮大,国家的利益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不断加深的同时,相互之间的利益摩擦与冲突也会增加。中国只有不断的释放出善意,对其他国家在一些非核心利益上作出一定的让步,才能建立起互信。中国要始终意识到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中国的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有的外交政策与战略都要为此目标服务。这就可以避免因其他国家的质疑使得国家的外交政策发生偏移。正如政府多次强调的那样,中国始终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政策,欢迎他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坚持做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面对别国的挑衅与围堵时,一方面意识到这是国家在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磨练,另一方面为保护中国的核心利益要做出坚决的斗争。
..........................

结语
本文主要梳理了安全困境的有关理论,并对大国崛起与安全困境的关系作了论述。通过分析发现,大国崛起之所以会引发安全困境主要是因为一国实力的强大导致的均势的失衡,从而使得其他国家产生恐慌。但是在过去那些大国崛起的历史过程中,大多数是依靠武力的扩张而实现的崛起。当中国作为一个后来者实施崛起的战略之时,国际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平发展是已经是时代主题,各国都在致力于经济发展与国家繁荣,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与此同时,核武器的出现也极大的降低了战争的可能性。而中国的传统“和合文化”的巨大力量也开始显现,这使得中国意识到要想实现国家的崛起必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和平的崛起也意味着国家实力的强大,这依然会引发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的恐慌,更加符合安全困境的经典定义。
由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中日关系属于典型的安全困境,且还在不断的螺旋式上升之中。中国实力的强大使得日本感受到了威胁,进而通过发展国内的军事实力、加强日美同盟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外交围堵以及利用中日固有矛盾不断的制造事端,使得中日关系处于冰点的状态。但是如果冷静的去思考中日实力的对比,我们会发现,中国不仅没有超越日本甚至与日本的距离还相去甚远。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从人均 GDP 来看,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日本所产生的恐慌在很大程度上是虚幻的,中日之间并未到了不能相容的地步。但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使得日本总是要以最坏的意图去推断中国以最大程度的保障日本的安全。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与日本经济的停滞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中日之间由于长期的积怨使得邻国从未真正建立起互信。历史矛盾、地理位置的临近又使得这种境况进一步加深。中日两国都以怀疑的目光注视着对方,这就极有可能导致最终的悲剧。
二是中国在详细评估中国的发展环境后应该意识到,中国的主要精力依然放在国内的经济建设上。中国的崛起受到许多国家的质疑,但是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中国有发展本国经济的权力。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国内还面临着复杂的问题,中国依然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并主动创造战略机遇期加快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在对外政策方面在坚持韬光养晦的同时,积极有所作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塑造良好的外交环境。在本国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国际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依然要把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军队是国家崛起的后盾保障,为国家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军队的现代化也是一个大国崛起的应有之义。虽然传统安全威胁在不断降低,但是历史的经验一再表明,军队建设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最可靠力量。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