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越的外交政策及其与中、苏的外交(1954—1960)
越南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地缘政治上讲,越南地处中南半岛东部,素有中南半岛的前沿屏障和重要门户之称;它又处在东南亚的腹地,扼太平洋、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是亚太各大国利益与战略的交汇点的中心。正是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冷战期间的命运。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划分势力,由于越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美苏两国各自的战略安排,越南成为苏联与美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前沿阵地。而越南自身的历史以及外来势力的介入,使这样一个狭长的国土上交织着旧殖民主义势力与民族解放运动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美国与苏联争夺的矛盾。
第一节 日内瓦会议后东南亚地区以及美国、苏联的形势
日内瓦会议后,伴随着法国、英国等老牌殖民主义势力相继退出东南亚,东南亚各国相继获得了独立。新兴的国家都面临着新的内忧外患,基本上所有国家都不得不面对共产党领导的起义,再加上政治上的独立并没有迅速带来经济利益,大多数的东南亚国家都陷入了国内的叛乱和动乱中。
法国的势力退出东南亚后,美国很快就取代了法国在东南亚的地位。为了防止共产主义在东南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共产主义进一步蔓延到南亚、中近东,甚至威胁到西欧的安全和稳定,美国决定在东南亚建立围攻共产主义的包围链:1954 年 9 月 6 日到 8日,通过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及其议定书,美国同英、法、澳、新、菲、泰等国建立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织”,同时规定越南、老挝、柬埔寨为条约保护国。日内瓦会议规定越南将在 1956 年 7 月之前进行全国普选以实现国家统一。众所周知的是,如果进行普选,允许公民投票的话,共产党肯定会赢得政权。为了在印支半岛形成一个与共产党政权区域截然相反的、反共的自由越南政府,美国政府全力扶持南越,提供政治支持、军事支援和经济援助,使其有能力与北越共产党政权进行对抗。在吴庭艳的幕后操纵下,1955 年建立了吴氏独裁制度,成立了越南共和国,北越以选举的方式统一南北的愿望落空了。
1950 年代的美苏冷战中苏联处于防守地位,在美苏关系上,苏联一直寻求缓和两国关系的机会。日内瓦会议协议的达成是两国关系缓和的一次成功的尝试。苏联在印支半岛没有什么战略利益,为了缓和与美国的关系,苏联可以牺牲越南的国家利益。1956 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苏联提出了“三和一少”理论,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和“少援助民族解放运动”,苏联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越南的统一大业。1957 年苏联甚至同意北越与南越作为两个独立的国家同时加入联合国。苏联以牺牲越南的国家利益的方式来换取同美国之间关系的缓和,这一举动直接影响了北越政府的对苏政策。
..................
第二节 日内瓦会议后北越的外交路线与政策
一、北越的外交路线及其发展
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北越政府以实现祖国的统一为核心,结合不同阶段面临的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外交路线。外交路线从以和平斗争的方式逐渐演变为武装斗争的方式进行革命。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发展过程:
首先,早在日内瓦会议之前,越南劳动党就已经将“和平、统一、独立、民主”作为越南劳动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同时北越政府决定以和平的政治斗争方式实现越南的独立与统一。日内瓦会议后,北越政府执行保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并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世界上任何国家建立并维持外交关系。为了严格的履行日内瓦协定,按照和平政治斗争方针的指示,北越政府将大部分在南方的革命武装人员撤往北方,只留下了约 1 万人,由黎笋任书记的越南劳动党南方区委领导,从事秘密宣传、组织群众团体和渗入地方机构的和平政治斗争,为大选做准备
其次,北越政府通过和平的政治斗争方式以实现国家统一时,南方的革命力量正在遭受白色恐怖的摧残。1955 年 7 月,吴庭艳发动大规模的政治迫害运动——“除共运动”,即通过发布政令不断升级反共迫害运动,在南方大肆捕杀越南共产党人。同年 10 月,吴庭艳建立了越南共和国,这标志着规定“举行全越自由普选”的日内瓦协议变成了一张废纸。北越决定改变原有的和平政治斗争方针,准备在南方进行武装斗争。但是中苏两国认为进行武装斗争的时机尚不成熟,不赞成武装斗争的方式,再加上北越国内的经济形势也比较严峻,北越最终认可了以政治斗争的方式进行革命,但是北越并没有否定以自卫斗争的方式来进行战斗。
由于越南劳动党中央对南方采取了克制的和平政策,南方革命力量在白色恐怖中遭到严重摧残。全越大选不能实现,南方党基层组织产生了对和平政治斗争方式强烈不满的情绪。为了抑制党内的这种不良情绪,避免造成严重后果,越南劳动党在内部做了一系列的工作。越南劳动党通过一系列的讲话、文件学习等方式强调,现在北方进行的建设是为了国家的统一服务的,是为南方而斗争。其中最有效的学习文件是负责南方领导组织工作的黎笋代表越南劳动党中央撰写的《南方革命之路》,文件的总精神是坚持和平政治斗争的方针政策,但强调“南方人民救国和自救的唯一途径就是革命道路”,只是正当的“世界和平运动”形势下,革命斗争要“以人民的政治力量为基础,而不以人民的武装力量来进行斗争”。文件既不偏离和平政治斗争的总路线,又以隐晦的方式表明越南劳动党不排除将来实行武装斗争的可能性。黎笋本人极力主张武装斗争与和平政治斗争相结合的革命路线,他曾多次向越南劳动党中央提出应当准备武装斗争,以辅助政治斗争的意见。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北越采取克制和忍让的政策。
.........................
第二章 北越的外交政策及其与中、苏的外交(1961—1964)
第一节 1961—1964 年的美国、苏联及其东南亚地区的形势
继“戴维营”精神后,20 世纪 60 年代,美苏双方继续尝试缓和两国之间的关系。美苏双方缓和的局面下是双方力图获得更多的利益,在竞争中占有更多的优势。肯尼迪上台之后提出了“和平战略”,它可谓是“左手拿箭,右手拿橄榄枝”,目的在于分化不再是铁板一块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关系。美苏两国在这一时期的差距有所缩小,赫鲁晓夫采取积极称霸的政策。但是这一时期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导致美苏双方都不敢再轻举妄动,更倾向于通过谈判解决国际问题。这是美苏冷战中最为激烈的一次博弈,双方最后通过和平方式,各让一步,维持了各自的利益。欧洲战场上的局势并没有使东南亚地区的斗争“降热”,相反,欧洲战场上的持平更坚定了美国在东南亚这一区域反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之后,在同美国的博弈中,苏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美苏两国在对抗中都被相互震慑到了。这场危机使得苏联不敢再轻举妄动。苏联将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了限制核军备竞赛。然而亚洲区域形势的发展迫使苏联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1961—1964 年,整个印支半岛重新陷入了战火之中。为了维持目前的和平局面,避免悲剧发生的可能性,苏联强调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国家也能够和平共处,面对问题,要尽量采取克制的态度,寻求妥协与谅解,避免引起新的世界大战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当时缅甸、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国都试行了西方式的议会民主,结果大都以武力解决国内政治经济矛盾而高失败。印支半岛上的三个国家也陷入了战争。首先由于吴庭艳政府的腐败无能,南越的政治危机越来越严重,1961 年越南重新回到全面内战的局面。美国一直将南越看成是反对共产主义的坚强的壁垒,为此肯尼迪总统首次派遣军事顾问团到南越,这标志着美国迈出了大规模卷入越南战争的第一步。其次伴随着越南战争的升级,由于老挝的特殊地理位置,美国同时轰炸了北越控制下的老挝领土,关于老挝成立联合政府的日内瓦条约被破坏了,老挝也陷入了内战。最后印度支那联邦的另一个成员柬埔寨为了避免卷入越南战争,竭力推行中立政策,对于境内“胡志明小道”的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也未能避免美国对柬埔寨领土的军事轰炸。印支半岛陷入了战火中。
......................
第二节 1961—1964 年北越的外交路线与政策
1960 年 9 月 5 日,越南劳动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基于对国际、国内斗争形势的精辟分析,大会提出了越南南方当前革命的任务是:“团结全民,坚决反对侵略和挑衅的美帝国主义,反对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吴庭艳的独裁统治集团,在南方成立一个民族民主联合政权,实现民族独立和各种民主自由权,进而实现国家统一,为保卫东南亚和世界和平做出积极的贡献。”在抗美救国战争上,北越政府一直都坚定以军事斗争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信念。早在美国政府发动特种战争之前,北越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部署。首先,1960 年 12 月,北越政府帮助南方成立了民族解放组织,它实质上是由北越的越南劳动党直接领导的。其次,1962 年 1 月,北越决定成立越南人民革命党,这是民族解放组织的“坚强骨干”。再次,北越的越南劳动党决定在越南南方发动全面暴动,将山区、农村和城市划为主要作战区。在北越政府与民族解放组织的领导下,南越人民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到了 1964 年大约有 20 万人。在南方发动的暴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解放了越南南方 4/5 的土地和 2/3 的人口,逐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有力态势,宣告了美军及南越政府军“特种战争”的失败。
外交政策应该随着国际和周边的大环境的变化相应的做出改变和调整,而不是一味恪守某一时期的制定的政策习惯、墨守成规。北越的外交政策正体现了这一规律。在处理与中国、苏联之间的外交路线和政策上,北越的大国平衡战略也不是保持绝对的平衡。北越政府坚定地从本国利益出发,根据中苏关系的现状以及他们的外交路线而做出符合本国利益的外交政策。
从 1960 年到 1964 年,中苏之间利用各自的通讯工具、报刊等进行论战。中方认为苏联犯了修正主义的错误,走上了“机会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的道路,在越南问题上,中方坚持暴力革命的方式,坚决采取强硬的对外政策。苏联仍坚持以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政策为指导,同时指责中国的“左”的激进主义和“教条主义”。中苏两国都希望通过论战证明自己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以此来击败对方甚至将其排除在社会主义阵营之外,获得国际共产主义的主导权,中苏两党关系彻底破裂。
.........................
第三章 北越的外交政策及其与中、苏的外交(1964—1968) ················ 29
第一节 1964—1968 年的美国、苏联及其东南亚地区的形势 ··············· 29
第二节 1964—1968 年北越的外交路线与政策 ····················· 30
第三节 1964—1968 年北越与中国的外交 ······················· 32
第四节 1964—1968 年北越与苏联的外交 ······················· 34
第五节 北越与中国、苏联的外交特点 ························ 36
小结 ······································· 37
第四章 北越的外交政策及其与中、苏的外交(1968—1975) ················ 39
第一节 1968—1975 年美国、苏联及其东南亚地区的形势 ················ 39
第二节 1968—1975 年北越的外交路线与政策 ····················· 40
第三节 1968—1975 年北越与中国的外交 ······················· 42
第四节 1968—1975 年北越与苏联的外交 ······················· 44
第五节 北越与中国、苏联的外交特点························ 45
小结 ······································· 47
第四章 北越的外交政策及其与中、苏的外交(1968—1975)
第一节 1968—1975 年美国、苏联及其东南亚地区的形势
一、美国与苏联的争霸
1969 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开始调整美国的对外战略。在国际体系内,美国需要调整自身发展战略来保持同苏联的竞争能力;在印支半岛上,美国深陷越南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没有获得胜利,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相反美国元气大伤,大量的资金、物资的投入,以及片面的军事大发展,削弱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在同西欧盟友的关系中,美国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优势,西欧各国乃至日本都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政策。美国的重点战略利益始终是在欧洲,再加上中苏关系的破裂促使美国对共产主义有了新的认识,美国决定实施全面收缩战略,尽快从亚洲撤退,摆脱越战的困境。
经过勃列日涅夫的领导,苏联实力大增,已经真正的有实力可以与美国“平起平坐”了。苏联真正的开始同美国争夺世界霸主地位。整个 1970 年代苏联在争霸体系中处于攻势,表现得咄咄逼人。
美苏在东南亚地区的争霸集中表现在应如何解决越南问题。由于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已经优于美国成为中国的首号敌人。美国为了制衡苏联,同时尽快结束越南战争,决定打“中国牌”,缓和同中国的关系,开始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苏联在意识到美国通过中国解决越南问题时,率先一步同美国进行和谈。因为苏联对中国的敌视要远高于美国,为了避免在亚洲与欧洲同时两面受敌制约,苏联决定在亚洲首先解决越南问题,缓和同美国的关系,同时防止中国在北越重新发挥影响力,导致北越同中国站在同一战线。
....................
结束语
本文以北越的外交政策为切入点,以北越的抗美救国战争为背景,研究了北越同中国、苏联的外交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同时回答了北越在不同阶段与中苏外交关系变化的原因。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 1954 年到 1960 年北越政府的被动外交时期的路线与政策,从和平的斗争方式演变为暴力的革命斗争方式。在对外关系上北越保持同中国的友好关系,同时积极争取发展同苏联的外交关系。第二部分讲述了 1961 年至 1964 年北越政府等距离外交时期的外交路线与政策,论述了北越政府如何应对美国的特种战争,以及北越同中苏之间的外交关系。第三部分研究了 1964 年到 1968 年北越的外交路线与政策。在外交路线上北越坚持通过战争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独立与统一。但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北越和美国开始接触。在对外关系上,北越处在最尴尬难为的时期,但依然正确处理了同中苏之间的外交关系,获得了中苏的共同援助。第四部分探讨了 1968 到 1975 年北越政府的外交活动,这一时期其处在同美国 “边打边谈”阶段,在对外关系上北越同苏联走上了统一战线,与中国的关系疏远甚至破裂。
越南的抗美救国战争本身是一场很普通的民族解放战争,但是由于这场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不平凡,便注定这场战争的不简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划分了世界范围,同时展开对第三世界的争夺,再加上越南本身的特殊的地理位置,这几个因素综合起来使得这场战争变得异常复杂。研究这场复杂的战争背后美国、苏联以及中国的博弈的成果有很多,人们往往忽略了这场战争的主体——北越,以及它所采取的外交政策。
一般来讲,处在重要战略位置的小国常常面临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北越的情况恰巧如此,它处在苏联与美国、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抗的前沿阵地上,那么如何处理好与中苏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北越的外交政策的大部分内容。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与统一,北越通过外交方式的斡旋,获取苏联与中国的援助,将中国与苏联当作是抗美救国战争的后盾。越南统一大业的实现,中国与苏联的贡献不可否认。
参考文献(略)
越南民主共和国面临的局势及其外交策略的调整(1954-1975)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越南,民主,共和国,面临,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政治论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