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形成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和一系列的科学发展思想,但也存在着众多的失误,这里不再赘述。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折点,从此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进程,形成了宝贵的科学发展的经验。经过几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当今,已经形成了*********同志的“科学发展观”思想。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在不断提升的,同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质的飞跃。在肯定当今的发展理论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回过头去,对之前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和理论的提升。邓小平理论作为承上启下的具有开创性的发展理论,一方面承接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论,另一方面又结合中国实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和现实化。邓小平理论涉及社会生活诸多领域,学界也有着大量的探讨,本文旨在对邓小平的“精神动力”思想进行探讨和理论提升,以期能丰富和完善邓小平理论的体系。从人类发展的总体进程上来说,社会发展的过程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变奏的过程,而且精神生活是人之所以为人、人区别于动物而存在的重要标志。作为人类的无形资产,精神生活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因此对“精神动力”的研究是一个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就备受重视的问题。作为一个时代性问题,历史上关于“精神动力”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中国古代有厚德载物的传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精神追求;西方也有自由、平等、博爱重精神的传统。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同样形成了自己的关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动力”:既是有别于西方的“精神动力”,亦是有别于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精神动力”,是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亿万劳动人民的努力,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中形成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精神动力”。在革命时期,这种“精神动力”激励着千百万中国人取得革命的胜利;在建设时期,这种“精神动力”在不断得到丰富、提升和升华的同时,也对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人选择对邓小平的“精神动力”思想进行研究。当然,对一个问题的把握和研究,首先应该站在前人的“肩上”,应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体上的把握。
2 邓小平“精神动力”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基本内涵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由人类的共同的实践不断推进的,从广义上来说,人类实践不仅包含人类劳动的实践层面,而且包含着人类改造社会所建构的制度层面和语言层面,以及人类活动的意识层面。实际上,这三个层面都离不开人的精神层面,人的精神层面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内化在语言、制度、思想和实践之中,这便是“精神动力”。精神本身是个复杂的词汇,古今中外哲学家对精神的探讨形式多样、纷繁复杂。而本选题的旨趣并不是对精神本身的探讨,而是把视域限制在邓小平的“精神动力”思想之内,置于社会历史文化之中。我们说,邓小平的“精神动力”思想,是有别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的“精神动力”思想,是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生存的“精神动力”,有着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鲜活性。因此,对邓小平“精神动力”思想的探讨,首先简要的看看其思想的渊源。
2.1 邓小平“精神动力”思想的历史渊源
我们认为,邓小平的“精神动力”思想主要源自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毛泽东的“精神动力”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头,也是邓小平“精神动力”思想的源头。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提出“精神动力”这个概念,但是,他们的著作中蕴藏着丰硕的“精神动力”思想。我们知道,马克思通过批判传统的旧唯物主义和绝对唯心主义,确立了自己的辩证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因此就否认了精神的存在,而是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承认精神的力量,而马克思的实践观在宽泛的意义上本身就包含着精神的因素。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人类主体不断地从自然界中索取营养成分发展自己,另一方面,人类主体又不断地将自身的精神、意志等本质力量对象化给自然界,从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而这个过程,是通过语言、概念、理论等中介而完成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说:“‘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①“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②从这里可以看到,精神的力量是通过语言、理论等中介途径而内化到实践中,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从而改变世界,进而建构人类历史社会,因此,精神的力量最终是通过人类的实践转化为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后来,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地用“精神动力”这个词汇,但是,他更明确地表达了“精神动力”的存在及其内涵。恩格斯说:“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③在这里“理想的力量”更进一步地接近邓小平所使用的“精神动力”一词的意蕴。人类的存续总是要根据外部世界的变化而想像着“理想意图”,而这种对美好意图的追求与向往不断地推动着人类实践地改造社会,不断地把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象化给自然界,不断地建构着“人类化的历史世界”。因此,毫无疑问,“精神动力”首先源自于实践和客观世界,包括感觉、思想、动机、意志等等精神因素,成为人们内心的“理想的意图”,并在实践过程中化作物质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演进与发展。我们前面强调了,人类的理想蓝图是来源于现实的存在,当人类的理论正确地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会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马克思主义代表,充分地研读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等知识,结合他们所在的那个时代的背景,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科学地预测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树立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些理论和信念不断地化作世界人民追求人类解放与进步的“精神动力”,从而使这些“精神动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或者沿着社会主义精神文化方向发展的趋势。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强调:“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①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并不是说我们要否定传统的一切文化和观念,而是要从本质上与过去的传统观念划清界限,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应该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观念形式,也只有这种新型的观念形式和理想信念,才能形成社会主义性质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就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来看,他们在其一生中克服经济上、政治上、社会上、生活上的重重困难,身体力行地践行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这种与困难做斗争、奋斗不息的行为,正是他们践行“精神动力”的真实写照。
2.2 邓小平的“精神动力” .............................................................................20-24
3 邓小平对“精神动力”主要............................................................................. 24-33
3.1 马克思主义信仰 .............................................................................24-26
3.2 社会主义追求 .............................................................................26-28
3.3 爱国主义情操 .............................................................................28-30
3.4 集体主义精神 .............................................................................30-33
4 邓小平对“精神动力”.............................................................................33-43
4.1 “精神动力”对精神............................................................................. 33-36
4.2 “精神动力”对物质文明............................................................................. 36-39
4.3 “精神动力”对社会和............................................................................. 39-43
5 邓小平对“精神动力”实践.............................................................................43-51
5.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3-45
5.2 学习历史和政治............................................................................. 45-46
5.3 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 46-48
5.4 深化改革开放 .............................................................................48-51
结语
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国人分散开来力量不大,集合起来力量就大了。”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不仅是指能集中物质的力量,也是指能集中精神的力量。改革开放后,物质文明发展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的、根本的物质动力;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追求、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层面构成了社会发展的间接的“精神动力”。两者相辅相成、勾联互动,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文明动力,共同驱动着中国社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精神动力”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②这是《邓小平文选》里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语重心长,不但是对下代人甚至下几代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期望,也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要继续保持鲜活的“精神动力”的期待。当下,“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③,在这种国际国内的环境下探讨邓小平的“精神动力”思想,有利于全面理解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解放和繁荣文化生产力;有利于学习、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