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论
人权作为一个概念自产生至今已有数百年,而“human rights”一词却仅仅具有不足 60 年的历史。从最初的“natural rights”到近代的“rights of men”再到现在的“human rights”,寥寥数语的变动并非只是“言词而已”,其后蕴藏着数百上千年血雨腥风的权利斗争史。在我们过去的人权研究中,我们的焦点或是集中在什么是权利上,以至于常常有人将人权与权利混为一谈;或是集中在关于某一项具体权利是否是人权的论证上。这样的研究进路使得“人是什么”或者说“人权上的人是什么”这个本该在人权研究中受到重视的问题被悄无声息地埋没了。
(一)既有人权研究的主要进路及其局限
诚如瑞士学者胜雅律所言,“‘人权’这个词有两个组成部分:‘人’和‘权利’。然而,大多数西方人对人权历史发展的解说,仅仅强调其中一个成分,即‘权利’历史发展的条件和过程。”以往的人权研究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为有关人权的基本观念,如人权的概念、特性与分类等; 其二为人权的具体范畴,即,哪些权利可以成为人权。而这些研究又几乎都侧重权利概念的辨析。常见的人权概念的解释主要有如下几种:
1)“所谓人权,一般来说,仅指人类作为人当然拥有的权利,即人生而具有不可侵夺不可转让的权利。”
2)人权是“以人格为定向的(personally oriented)、规范上必然的(normativelynecessary)道德要求。”
3)“人权是个人的权利,是满足个人需求、实现个人目的的权利。”
4)“人权指的是那些人之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仅从定义来看,上述定义都强调了“人”是人权的指向,但是他们随后对定义的论述却都无一例外地仅仅围绕权利的相关问题展开,譬如哪些权利为人当然拥有,哪些权利是必需的、不可剥夺的权利等等。
在人权的分类说中,对权利的偏爱就更为明显。西方通行的分类学说是《世界人权宣言》中首创的人权分类法,它将人权分为公民和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这种划分方法强调各项权利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功能。另一种分类学说就是著名的人权代际说,它是由法国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法律顾问卡雷尔·瓦萨克(Karol Vasak)提出的。他认为:第一代人权形成于美国和法国大革命时期,主要是指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第二代人权形成于俄国革命时期,主要是指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第三代人权是对全球相互依存现象的回应,主要包括和平权、环境权和发展权。..........................
...............................
二、人是什么?
要回答什么是人权上的人,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人是什么。对于人是什么的追问贯穿了整个人类的思想史,千百年来,寻求这一答案的努力也随着学科门类的不断增多而变得日趋多样化。各门学科都以自己的方式就这一问题提供了答案,人权理论也不例外。在回答什么才应是人权上的人之前,我们有必要追溯以往各学科对于人的研究,因为“人是一种如此广阔、如此丰富、如此多样性的存在者,任何一种定义都表明它自身是非常有限的。人所具有的方面太丰富了。”尽管这种梳理不尽全面,但它们蕴涵着可能的答案。
(一)哲学上的人
康德曾说哲学的问题域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问题:1、我能知道什么?2、我应当做什么?3、我可以期望什么?人是什么?形而上学回答第一个问题;道德回答第二个问题;宗教回答第三个问题;人类学则回答第四个问题。然而,从根本上说,人们却可以把这所有的问题与回答都归于人类学,因为前三个问题都与后一个问题相关。”
其实早在古希腊时代,德尔斐神庙里那句“认识你自己”的谶语中就已经指示了哲学思考的方向。
由于哲学是一门充满玄思的学问,它总是以超验的方法在寻求人是什么的解答方案。尽管这种方法在各个时期甚至同一时期都会有所不同,但哲学家始终在寻找一种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答案。尽管他们也会进行客观的观察,但哲学家们运用的更主要的方法是内省。因为人类的活动可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部分,其中精神活动更是人的特性所在,因此必须由内省的方法来进行把握。而运用内省方法这一事实本身也昭示了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大区别,即人具有自我意识。“我思故我在”的断语道出了“人是一种能够对自身进行思考的存在者”。
关于人的内在本质的思考大致可以分为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两个流派。自然主义的哲学思想可溯源于古希腊,当时的哲学家往往是通过观察宇宙自然现象来达到对人自身的认识。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可推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前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万物遵循着逻各斯,一切通过火相互转化。而人也是由火构成的,人的灵魂是神圣之火的一部分,这种火越纯正,灵魂也就越完美。柏拉图则认为人的本质是灵魂,是精神性的、不朽的灵魂。
在他的灵魂结构说中,人被分为灵魂和肉体两部分,其中灵魂是不死的、完美的,是人的本质规定,而在灵魂的三个部分即情欲、意志和理性中,理性起统帅作用,意志次之,情欲最低。.............................
.............................
二、人是什么? ........................................................ 5
(一)哲学上的人...................................................... 5
(二)语言-文化中的人............................................. 7
(三)生物-心理学上的人........................................... 8
(四)政治-法律上的人............................................ 11
(五)人权史上的人................................................ 12
三、人权上的人 ....................................................... 15
(一)自然维度.................................................... 15
(二)社会维度.................................................... 18
(三)精神维度.................................................... 21
四、人权上的人对于人权理论的影响 ..............25
(一)以人权上的人反观人权............................ 25
(二)以人权上的人反观人权体系................... 27
................................................. 3
结论
透过自然、社会、精神三个维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虽然具有确定的基本生理、精神结构,但却有着一张普洛透斯式的脸的人。他有着一些确定的基本的生理、精神需求,也有着一些可变的需求与理念。这样的探索结果也许会让追寻确定结果的人们大失所望,但这并不能否定这种努力的意义,这正如正义的那张普洛透斯式的脸丝毫不能减退人们对于正义的热情和信仰。
这样一个人权上的人的形象虽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何为人权的争论,但毕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认识人权不可缺少的视角。在西方的传统人权观中,往往以先验的“天赋人权”为人权根据,由此而创设的人权标准体现了西方的价值和文化,表现在国际人权立法中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从根本上不利于人权的国际保护。而“人权上的人”这一论题的提出,使人们得以从重构人的进路重新认识人权。“人权上的人”的形象相对于“西方人”形象的胜利,也是人权新价值的胜利。新的价值基础的确立无疑将促进人权的国际保护。
此外,“人权上的人”使得确立一些最低限度的基本人权具有了现实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人权上的人”在生存意义上的需要成为确立基本人权的标准,而基于确定的生理、精神结构而产生的这些需要的现实性与确定性则为确定基本人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此外,由于人的需要具有强弱之分、层次之别,这使得各项人权的效力具有不同的位阶。对各项基本人权的效力层次的定位,有利于人们在出现权利冲突时,根据效力级别来解决。但这种解决毕竟是不完全的,这不仅因为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具体人权的效力等级排列会出现差别,也是因为有大量的人权是处于相同的效力级别的。
最后,“人权上的人”凭借其社会性及由其衍生出来的历史性、民族性等特点,消解了普遍主义的人权观所赖以依存的普遍价值观,而使人们注意到了相对于抽象价值的具体价值的存在。..........
参考文献
1、世界人权宣言
2、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3、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4、人类环境宣言
5、欧洲社会宪章
6、亚洲人权宪章
7、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
8、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
9、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 年版。
10、赵敦华主编:《西方人学观念史》,北京出版社,2005 年版。
11、张世英主编:《哲学与人》,商务印书馆,1993 年版。
12、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13、郑雪编著:《人格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人权上的人:一种法哲学论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人权,法哲学,社会维度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