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师素质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31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一、初中政治教师素质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一)初中政治教师素质研究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开展了七次较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始。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由于此次课程改革采用的是面向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故简称“新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人们日渐形成了一个共识: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新课程改革呼唤着教师素质的提升。
1、课程理念的更新要求提高政治教师素质
从现代教育的发展来看,“理念”不再只是哲学的专用词汇,也是人类发展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包括人类通过教育及其改革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实施的教育过程、教育模式和相关的教育手段。
教育理念则专指隐藏在教育行为后面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理解这一核心理念,借鉴叶澜先生的一句话“未来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稍作变动,下文仅从教学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三个维度来谈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当然,新课程理念
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之所以选取这三个方面,是为了论述的深入浅出。
(1)教学观:从独白到交往
1)传统教学观的弊端:独白
由于根深蒂固的教师绝对权威思想作崇,http://sblunwen.com/dxszzlw/ 以往的相关课程及教学虽然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教授仍然是主导的教学方式。讲授式教学实际上是“独白式”教学,教师是“独白”的主角,学生只是听众和观众。新课程实施后,一些教师开始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重要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的政治教师开始注意到上课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来。但教师与学生的“授一一受”的单线联系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仅以信息化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我发现,教师花费了大量精力、心血制作课件,很大程度上只是课程文本、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单纯呈现,特别是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整合于政治课的教学模式。这种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表现演示的功能,只具有教师一一学生的单向性,其实施大多采用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观看的形式,根据教学设计在预定的时间演示
既定的内容。诚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政治课教学,对激发学生兴趣、
化解教学难点、活化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甚至于对品德教育而言至关重要的沉入情
境、加强体验等确实有所帮助。................
............................

二、初中政治教师素质的一般讨论

(一)教师素质和政治教师素质

1、素质和教师素质

(1)素质的含义
一般认为,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素质的狭义概念,是基于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即遗传素质。据《辞海》中的解释,素质是“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生理学上,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对素质的狭义概念的典型描述,也是素质一词的念,其特点是强调人的素质的先天性,毓解剖生理学和心理学领域最早使用素质这一概人的后天发展的主体可能性。
广义的素质概念,也就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则泛指主体现实性,亦即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使用狭义的素质一词时,通常明确称之为“遗传素质”,人们谈论或研究一个人或一类人的素质时,往往是指广义的素质,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师的素质亦是如此。
(2)教师素质的界定
什么是教师素质?这是当前教育界函待澄清的一个概念。不同的教师素质观,直接影响着师资培训工作的目标,影响着师资培训体制改革的方向,影响着广大教师素质提高的方向关于教师素质,一些研究者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做了一些研究。夏玉宣等认为: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以及将各种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它是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是以人的先天察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
林崇德等认为:教师素质的科学定义应该具备以下六点:首先,要切实体现这一职业的特性,反映教师的独特本身;其次,对于教师素质的理解,要有深刻的理论背景,不能由研究者凭空设计;第三,教学活动是教师工作的中心任务,教师素质的定义必须着眼于教学活动本身;第四,反对那种元素主义的教师素质观,应将教师素质看成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其内部包含着复杂的成分;第五,教师的素质是结构和过程的统一,动态性是其精髓;第六,教师素质的定义既能为教育实践和教师培训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又具有可操作性。...................
...........................

三、新课程对初中政治教师教学素质的新要求............16
(一)新课程对初中政治教师教学素质的新要求..............16
1、对“新要求”的界定...............................................16
2、聚焦教学素质新要求的原因...................................16
3、新课程对初中政治教师教学素质的新要求..............18
(二)初中政治教师教学素质现状分析............................22
1、教学观念改进合理......................................................22
2、教学方法普遍改进......................................................22
3、课程评价取向受到制约................................................22
4、教学手段改进滞后.........................................................23
四、新课程对初中政治教师其它素质的新要求..............24
(一)新课程对初中政治教师文化素质的新要求...............24
1、初中政治教师文化素质现状.........................................24
2、新课程对政治教师文化素质的新要求............................25
(二)新课程对初中政治教师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新要求......29
1、初中政治教师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现状................................29
2、新课程对初中政治教师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新要求..........30
五、达成初中政治教师素质新要求的主要障碍和..................34
(一)达成初中政治教师素质新要求的主要障碍哪径杯蔡..........34
(二,达成初中政治教师素质新要求的“途径松萦..................35
六、达成初中政治教师素质新要求的对策建议.......................36
(一)宏观途径.............................................................................36
1、继续提高政治教师的物质待遇...............................................36
2、改革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以美国为例......................................36
3、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36
(二)中观途径....................................................................................37
1、加强校长的引领作用...................................................................37
2、建立校本培训制度......................................................................38
3、完善校本教研制度......................................................................38
(三)微观途径...................................................................................39
1、注重自我更新...........39
2、注重学习......................40
3、做反思性实践者...............41
主要参考资料.......................43

结束语

政治教师的素质对于教师素质而言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政治教师素质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层面上进行的。如在朱明光、蓝维、高德胜主编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张志建主编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研究》、刘强主编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以及《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等书中有对政治教师素质的相关论述。《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在最后部分(第8章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论),对政治教师的人格要求,教育观,知识、能力结构作了论述;而《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研究》一书则在最后一章(第十三章)从思想政治教师的使命、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成长的历史和现状入手对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作了比较粗泛的研究。简而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思想政治课研究》这三本杂志中,有关政治教师素质的文章也多是侧重于某一点或是一些经验、感受、体会的片断总结,比较散,不成系统。但值得一提的是《水量水质水韵水源—兼论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24一文,该文文笔优美,思维流畅,对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相关素质作了形象的比喻:“水量”:新课程理念下政治教师拥有的知识量;“水质”:新课程理念下政治教师具有的思想品德素质;“水韵”:新课程理念下政治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水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不断学习,敢于创新。
综观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对政治教师素质的研究要么是从大的宏观层面上进行的,要么谈经验感受。至于把政治教师(特别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素质放在新课标背景下进行系统论述的成果更是不多。

参考资料:

1、教育部:《九年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3年5月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年6月
3、皮速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三版
4、洪明:《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5、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6、陈涵平:《教师言语美》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7、韦志成:《教学语言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8、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9、班华:《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第3版
10、楼江红、张绪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