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协商民主的理论综述
一、协商民主的概念与特征
(一)协商民主的概念
虽然学术界对协商民主的探讨已相当广泛,但对协商民主概念的界定却尚未取得一致。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形态,国外以戴威·米勒为代表,国内以朱勤军为代表。他们认为协商民主是在吸收各种民主理论共同价值和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民主形态。第二种观点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民主治理形式,国外以乔治·M·瓦尔德斯为代表,国内以陈家刚为代表,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民主治理形式,它强调对公共利益的责任、推动政治话语中的相互理解、识别所在政治意愿,以及支持那些重视所有人需求与利益的有约束力的政策。第三种观点认为协商民主不是一个是 A 是 B 的单一范畴的概念,而是把众多范畴并列其中。如张钦朋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理性的民主决策形式,又是一种有效的民主治理形式,同时还是一种合理的民主制度设计。刘务勇认为,协商民主既是一种民主的形式,也是一种民主的决策程序和机制,又是一种国家和社会的治理结构和形式。
以上第一种和第二种观点的分歧在于是把民主看作手段还是把民主看作目的,把民主看作手段,协商民主就是一种治理形式,把民主看作目的,协商民主就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形态。然而无论从哪一个单一的角度去看待协商民主,似乎都是片面的。所以笔者倾向于上面的第三种观点。
在这里,结合上面的第三种观点对协商民主应从如下角度理解: “协商民主”一词是由“协商”和“民主”这两词复合而成的,“协商”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而在政治语境下,“协商”它强调了政治共同体中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和自主性,强调理性的观点和说服,而不是操纵、强迫和欺骗,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交流而不是策略目标。参与者倾听、响应并接纳他人的观点,他们忠于交流理性和公共价值,在决策之前,赋予参与者对各种建议或方案的审视、检查和批判的权力。而“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由 demos 和 kratos 两个短语组成。前者是指贵族统治或精英统治,后者既指在一个特定的城邦或城市国家中生活的全体公民,也被用来指普通百姓、下层民众、下层社会、“暴民”。公元前 15 世纪中叶,当希腊人将 demos和 kratos 结合起来,首次使用“民主”这个概念来表述一种新的政治生活方式的时候,它所概括的是当时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城邦所实行的直接民主政治实践,即“人民的统治”或者“由人民直接的或通过分区选出的代表来治理、统治。”...............
......................
第二部分 我国民主政治中协商民主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我国民主政治中协商民主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和逐步确立、规范,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社会变革呈现剧烈化的态势。社会经济成分、经济组织、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或多元化,公民社会形成的脚步不断迫近。公民社会的来临意味着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不断涌现,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人们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利益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不可避免地加剧。如何解决利益群体及其个人之间的利益诉求?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唯有和平方式即有序政治参与的方式,在承认社会利益群体之间既有冲突性又有互利性的前提下,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才能寻求共同利益的实现,获得彼此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因此,协商民主在现实社会条件下日益必要。它对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协商民主提供了高效而合法的决策,减少了社会动荡。扩大公共参与的范围无疑会给决策过程增加额外的负担,乍一看,这似乎是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率。但我们应看到,在成功的协商民主中,公共参与的成本会由于政策的合法性而被较低的法律费用和更快的实施所平衡。首先,在公共协商中协商民主在决策中既尊重多数人的意愿,又尊重和照顾少数人的合理意见和要求,克服了单一的多数通过的民主决策机制的缺陷。在实现多数人的民主权利的同时,使少数人的意见得以充分的表达,使尊重多数和保护少数相统一,因此它符合大多数公民的偏好。其次,即使公共协商无法总是产生合法可行的决策,但它也为行政人员的决策提供了更准确的信息基础。在决策的一开始就把所有相关观点、利益和异议考虑在内就能预防非理性的、无法经受合法审查的决策而提高决策效率。最后,协商民主还具有程序合法性。协商民主需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依靠民主的法制化、程序化来实现。这种经过正当性的考验的协商传播了一种坚实的民主合法性概念,也使这个决策接受合法性挑战的机会越来越少。因为那些可能挑战规则意愿的人参与其形成过程也会因此为其担任某些责任,从而使实施这个决策也就更加平稳、顺当。.........................
......................
第二部分 我国民主政治中协商民主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6
一、我国民主政治中协商民主的作用..........................................................26
二、当前我国民主政治中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29
(一)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29
(二)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33
三、我国民主政治中协商民主存在问题的原因..........................................39
(一)协商民主主体方面的原因...........................................................39
(二)协商民主实践条件方面的原因...................................................43
(三) 协商民主环境氛围方面的原因.................................................47
1.政治文化氛围有待提高 ..................................................................... 47
2.与选举(代议)民主的结合有待强化 ............................................. 49
第三部分 我国协商民主在民主政治中的有效协商对策...................................50
一、明确主体责任..........................................................................................50
(一)加大对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力度...............................................50
(二)强化协商民主在民主政治中的重要地位...................................50
(三)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精神,提高政治参与能力...........................51
1.增强公民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 ......................................................... 51
2.培育良好的公民美德 ......................................................................... 52
3.弘扬自治精神 ..................................................................................... 52
二、强化保障建设......................................................................................53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3
1.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53
2.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 54
3.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 54
4.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 54
(二)创新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体制...............................55
1.执政法治化 ......................................................................................... 55
2.领导制度化 ......................................................................................... 55
3.体系开放化 ......................................................................................... 56
4.活动社会化 ......................................................................................... 56
(三)完善人民政协中的协商民主制度...............................................56
1.协商形式程序化 ................................................................................. 56
2.协商制度法制化 ................................................................................. 57
3.协商主体平等化 ................................................................................. 57
4.协商渠道多样化 ................................................................................. 58
(四)建立基层协商民主的保障和监督体系.......................................58
1.建立基层协商民主的保障体系 ......................................................... 58
2.建立基层协商民主的监督体系 ......................................................... 59
(五)完善民主协商的协商机制..............................................................60
1.增强执政党和其他民主党派间的双向互动 ..................................... 60
2.建构多层次的政治协商机制 ............................................................. 60
3.扩大参与主体的广泛代表性 ............................................................. 61
4.注重制度框架的柔性化与广泛吸纳性 ............................................. 61
5.形成多元化的参与反馈渠道 ............................................................. 62
(六)优化公共治理机制..........................................................................62
1.规范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 ................................................................. 63
2.建立不同治理主体间的沟通对话机制 ............................................. 63
3.培育、完善公民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 ............................................. 64
三、增进多方结合..........................................................................................64
(一)加强现代政治与政治参与型文化的结合...................................64
(二)积极推进与选举民主的有机结合...............................................66
结束语.........................................................................................................67
参考文献.....................................................................................................69
结束语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许多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政治的和谐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在当前利益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态势下,协商民主有效的解决了民主的途径与方法,话语的表达与伸张,民主形式的多样与高效,通过讨论的决策体现了真正的民意,体现了政治的和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奠定了深刻而广泛的思想、政治基础。
协商民主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这是由协商民主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所决定的。协商过程就是各政治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即在公共利益的框架下,在法律、制度或政治惯例的保障下,互相提供信息、交流意见,通过有效的协调达成利益表达和利益实现。协商性民主着重于程序正义,更加注重体现竞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对不断产生的社会冲突,经过制度化、无害化和建设化的处理,可以有效利用冲突的激活效应,同时又可避免由冲突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实现差异甚至冲突基础上的社会和谐。
总之,在今天的世界,对话民主的呼声已越来越高,通过协商而不是依靠暴力已越来越多地成为解决国内利益矛盾、民族冲突、地区纷争和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协商民主的发展,也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新的民主形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 第 2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列宁选集 第 4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选集 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 49 页.
[6]列宁选集 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 275 页.
[7]毛 泽东选集 第 4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周 恩来选集 上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9]邓 小平文选 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我国民主政治中的民主协商制度化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协商民主,民主政治,对策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