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对社会科学家来说,这是一个一切都面临转型的时代。许多重要的学者致力于把握新的政治参与形式的特征,并且得到了名目各异的结论:Giddens提出的“生活政治”(lifepolities)以人们日益增长的为自己生活作决策的能力为特征;eastezls则着眼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总结出“网络政治”(networkedpolities),它迥异于此前的“媒介政治”(mediapolities),并导致“过去半个世纪中代表民主特点的坚固的政治表征体系瓦解”;Bennett命名了一种体现在生活方式和消费选择中的,更碎片化、个性化和符号化形式的“身份政治”(identitypolitios)4;Dalhgrcn则指出,当一件事物处于剧烈变化之时,把握它的样貌与特征非常困难,尤其当学者们都从不同的起点出发时更是如此。新型信息技术常被认作授权的工具,一些最新技术的去中心化潜力也被看作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曙光。正如Kapor所说,新的言说发生地在网络上的开发从性质上为新的政治提供了机会,“对于何时、为何、与何人交换何种信息,用户们能进行非中心化的、分散的、直接的控制,这便是当今的互联网模式,它似乎是批判性思维、主动、民主以及质量的园地。”“Kapo:并非单枪匹马,web2.0形式的新媒体常常被看作是重新塑形民主的重要参与潜力。互联网通过为更多人提供更广泛来源的更多信息,形成了可管理的、大规模的、多对多的讨论和争辩“,并且能够对复制理性批评论辩的基本结构的话语起到促进作用”,也因此被寄望成为一种新的,能够形成对话和公共舆论的网络公共领域。“博客领域”(blogosPhere)一词,通过借鉴“公共领域”的命名,被众多研究者用于讨论博客的政治功能。对博客空间的关注撬动了一种关于互联网的民主潜能的乌托邦推测,认为它能够创造公共话语和政治参与的绝好机会。
一、作为媒介的中国互联网:在市场逻辑与意识形态之间
博客或部落格是一种线上日志,帮助作者纪录个体经验,表达对各类主题的观点,并同时允许受众针对内容进行互动和评论。在本文的语境中,我将博客定义为一种技术上易于操作的,互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出版的形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己达到4.57亿,其中64.4%同时是博客用户。2010年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嗅到了博客进一步提升的媒体价值:随着机构与名人博客影响力的增大,博客的信息传播模式将从“主要以个人信息对少数人共享转换到个人信息对多数人共享的状态”,从而导向博客的规模性与创造经济价值的潜力。”这份报告揭示了中国博客的功能从个人日志向个人出版的转型。随着博客在中国的日益普及,商业化的趋势日趋显现。2007年12月,中国最主要的博客服务提供商(BSP)之一“新浪网”实施了它的商业计划。该计划根据博客的点击率为博主提供分红。这是作为个体的博客用户能够从BSP获得收入的开端,但通常只有拥有较大数目读者的作者才能够通过分红的形式获利,而一些独立博客作者则在更早就开始从博客中获取盈利(此处独立博客作者指注册并购买独立域名的博客主),并有更广泛的盈利渠道可供开发。
中国博客所面临的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参与的阻碍是政府对互联网的审查和过滤体系。中国漫长的网络管制的历史被很多人解读为一种对于网络的政治后果的恐惧。在一个传统上政治和信息较为封闭的社会引入一种新型的传播工具使中国政府面临各种自由言论的冲击与公民权利的要求,尽管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不必然承担传统媒体所肩负的宣传任务,它也依然处在政党宣传部的监管和控制之一卜。为了讨论互联网在面对市场和政治两种作用力时的新政治形态,我认为有必要回顾当前中国的文化逻辑和媒体生态特征。
二、如何思考中国互联网新政治
1.“网络公共领域”构想的失效与传统民主理论的危机
纵览2000年以来关于中国互联网政治学的讨论,学界的一个主流声音是对互联网成为“网络公共领域”的寄望。作为西方民主体制的核心概念和基石,“公共领域”理论被众多文献作为讨论的起点,试图论证中国互联网能否构建哈贝马斯理想中的公共领域,或探测到达这个理想情境还有哪些条件没有具备。哈氏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个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独立空间,作为平等公民的个体聚集在这个空间里,带着理性及对普遍利益的追求,就公共事务进行讨论与辩论。Hartely认为,在咖啡屋与市政大厅之后,媒体是当今“市民被创造并存在的地点和方式”犯,一种新的公共领域。然而对哈贝马斯来说,大众传媒的世界只是“形似”公共领域而已,处在经济和政治的对流运动中的公共领域正在经历一次“再封建化”。一方面,通过国家行政系统和文化工业,政治系统的边界扩展到经济和社会文化系统。“另一方面,商业化进程也被从哈贝马斯到今日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学者如席勒和麦克切斯尼看作对公共领域的侵蚀和民主的对立面。
目录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19
四、研究设计和方法....................................................20
1.作为路径的个案研究.......................................................20
l)为什么是个案研究?..................................................20
2)个案选择:为什么是工小峰的博客?...........................................20
2.方法:虚拟人种志(virtualEthnography)、人种志与访谈........................21
1)为什么是虚拟人种志?......................................................21
2)为什么做人种志观察?......................................................22
3)为什么做访谈?............................................................22
五、王小峰博客呈现的政治样态..........................................25
1.四面出击的反抗:以媒介体制为基地......................................25
2.解构从语言开始:批判性互文指涉的民主美学................................33
3.博客资本家的崛起与商业化之所以可能.....................................40
....................................................
结论
由于缺乏西方式民主的基础,中国从长时期的毛泽东意识形态中转向了1989年前的一段为期极短的现代性启蒙阶段,而后经历了民主理想的幻灭和全球资木主义的大潮。在这整个快速而陡峭的转型过程中,从来没有一个公共领域“斡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也从来没有产生过民族国家式的民主。对公共讨论的渴望和对政治事物的讨论长期被压抑在民间文化的层面,并且从来不曾有机会进入山国家所有的媒介系统所中介的官方话语之中。从目前看来,互联网没有成为中国民主的一种工具,但却成为了长期被压抑的“民主的内在声音”,“被表达和听见的一个新的平台,一种连接中国人民和世界“世界主义”民主与正义的渠道,一种能够巧妙避免和抵制了霸权和意识形态控制的新政治诞生的机会,一间民主训练的教室。
这种民主训练经由互联网科技的全球性、去中心化而实现,并且甚至伴随着商业化的过程,这个模式并不能划入西方式的传统现代性的民主政治,但是一旦我们突破“方法论上的民族主义”(methodologiealnationalism)的框架以及现代性的政治范畴,进入后结构主义的路径并采用一种方法论上的“世界主义”的路径,就能轻易地确认这种由数字文化实现的新政治为中国自己的民主形式,或曰一种替代性民主。这是一条缺乏优秀基因并且营养不良的道路,但它是中国网民开发与培植的一块富有创造性的空间,一种独特的,中国式的民主进程。
探究互联网新政治与替代性民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后结构主义,互联网,新政治,世界主义,博客,王小峰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