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几年,微博的数量和质量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喷薄的局面。由于其信息发布和转发的独有特点,微博在公共舆论的形成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近年来的重大的公共事件中,往往有70%以上都能看到微博的直接作用。公共事件包括很多种类,有指向经济领域的,如物价等问题,有社会领域的,如食品安全等问题等等,引发了各方的关注。并且逐渐也浮现出一类指向政治系统的,比如钱云会事件、乌坎事件等。本文把专门指向政治系统的一部分微博抽离出来,这一类微博的对政治系统的运行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进而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文化。由于微博产生的时间还比较短,政治微博的作用也是刚刚凸显出来,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如何更好的引导微博的使用,更好的引导舆论,实现政治微博和政治系统的良好互动,促进中国民主化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微博与政治微博的概念和特点
2.1 微博
2.1.1 微博的定义
微博,百度全科给出的定义是,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 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基本特点是只能记录片段化语言,只限140个字符,同时可以插入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传播的途径是基于用户关系网络,即微博用户发布一条原始信息,不仅显示在自己的微博界面上,同时还显示在他的所有关注者的微博界面上,粉丝可以再转发到自己的粉丝微博中。在浏览帖子、转发帖子的过程中,粉丝可以对帖子直接进行评论和附加自己的转发内容。通过微博这个新的平台,用户可以随时更新自己的状态,发布信息、观点等,打破了博客、即时通讯软件(QQ、 MSN等)的交流模式。博客、Email沟通交流是一种延时性的;而即时通讯软件又需要马上回答回复,而且是封闭式的,不利于信息公开化。博客虽说是公开的,也是多对多的传播模式,但是相对于徼博,其更新频率低的多,无法到达信息的即时性传播。
2.1.2 微博系统的特点
微博自产生后,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不是偶然的,是微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微博的操作十分简单,特点也十分明显:一般不超过140个字,可在手机、电脑等多种终端上运行,转播、评论十分方便等。由此微博的特点具有即时性、短小性、网状辐射裂变传播等一般特点。微博的这些特殊的技术性特点,决定了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甚至不同于以往的互联网媒体的特点。而微博的独特的技术特点,形成了一些新的运行中的特点,也必然带来对政治的新的影响方式。首先,微博的个体性特征。微博操作技术上的简单化,内容的即时性和公开性、匿名性、碎片化等特点,带来了微博的时间上的话语权优势和劣势。不同于传统媒体和各类主流媒体,微博的主人在这一技术的支持下,往往能够在信息出现的第一时间发布到网上,大多数博主没有了现实中的身份的限制,表达上可以随意、真实。微博的发布者,面对微博的终端,进行的是人对机的一对一的互动。微博的发布者,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在即时性的技术支持下,发布的内容,是基于个人生存经验,是原生态的真实性的,这成为微博上的生存法宝。而与微博对比,传统的意识形态政治遭遇网络话语,日渐边缘化。传统的官方媒体,虽拥有网络的渠道优势,却主导不了公共议程,也构建不出新的话语,原因在于封闭的行政机构无法应对幵放之网络,传统的媒体,往往是代表特定群体话语的,传统主流媒体把健康、成熟、理性本身作为增值服务,过分整合的内容,在微博面前,没有了优势。失去活力的意识形态无法应付新的话语系统。在微博的发布上,独立的个体,抛开了现实中交往时必须面对的身份、距离等的限制,成为平等的个体。使得微博的发布,拉平了在现实中的收入、职业等纵向、横向的立体网络,变成一个个独立的原子的个体。
在木然说,微博的世界时平的。微博的发布主体,构成了一个平面的网络。这是契约论的理论前提。洛克的契约论,是建立原子个体的假定上的,在微博上,如果所有人都能上微博的话,使得这一假设变为现实。契约论这一前提,是西方契约思想的基础,正是在这一假定下,论证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微博发布者的网络,给理想中的民主、自由、平等的哲学概念,在现实中,有了实现和实践的可能。其次,微博的公共性特征。网络始终是虚拟的。面对徼博的发布的主体,却是现实中的人,是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微博的博主可以通过与其他用户的关联,形成一个社会交往网络。所谓关联包括:关注,被关注和互相关注;微博作者所发布的信息能即时显示在其关注者的页面上。用户可以自由设置自己的信息量。微博的一键转发操作,将信息很快捷的呈现给更多用户,实现几何级的裂变传播。经过这样的互动,信息形成了社会流动。这样,通过社会网络实现信息的扩散,而公民在微博上的的社会网络也得以形成。在频繁的不断更新的大量的微博信息中,大多是碎片化的真实的生活经验、感悟等。因此,微博的内容除了特定的信息发布等客观型内容,剩余的主观型内容上,观点的直接表述,往往重于结果产生过程的论证,个人情绪情感的表达往往多于理性的推演。由此,微博更多承载了偏好很明显的主观、随意的一些信息,进而微博上就很容易形成浅显的、倾向性较强的舆论,而非深刻的思想。同时,个人现实中的年龄、地域、职业、行业等社会身份,会投射到微博主体的关系网络中,调查显示,人们关注和被关注的一大部分是自己的亲友同学,是双向的。除此之外是名人、专家、专门的新闻发布者等。对这一类人的关注,往往是单向的。现实生活中有交往的地方,就无法实现理想中的原子型的社会存在。单向关注和双向关注的同时存在,说明微博世界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它的平等发生在信息发布的阶段,而在信息传播、交往和讨论的阶段并不能完全实现。很多的讨论进行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坐在一个场地,一起平等协商。而是,有人在说,其他人几乎同步表态的过程。这不失为一个平等协商的过程,至少在现有阶段是最能近似的实现平等协商、理性讨论的系统。微博上的交往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结合。自我表述和亲友等"熟人"是微博主体作为个体存在的基础,而对于公共事务的关注,是公共性的显示。微博世界是某种程度上的现实社会的投影,是综合的、全面的多种领域的大集合,也是个体性和公共性共存的集合。
2.1.3 微博的发展状况
如今,微博已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新浪微博,截至2010年10月,微博用户数已达5000万,用户平均每天发布超过2500万条微博内容。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这一年,微博展示了巨大的力量。南方周末评出的2010年十大传媒事件中,与微博直接相关的占了三件;微博还在宜黄拆迁、11.15大火、动车事件等公共事件的报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①2010年8月,中国第一份微博研究报告《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出炉。该报告将用户注册微博的原因作为一项调项目,结果显示:46.6%的用户选择"随时表达自己观点",31.0%的用户希望通过微博"与他人共同讨论热点话题",26.4%的用户是为了 "了解最新资讯"。从这项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微博的出现使得"沉默的大多数"不再选择"沉默",民众愿意将自己的观点分享,或者分享别人,同时可以通过这个"微博大平台"各抒己见,讨论热点话题,了解最新的信息资讯。所有的一切只因为他们拥有微博这个可以随意表达、畅所欲言的平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谢耘耕在2010年中国传媒年会上指出:4.3%的受访者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38%会在微博了解大量的公共事件和突发事件,并发表意见,6.5%参与了微博的发表。如果说,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那么2011年就是中国的微博壮年。2012年1月,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博用一年时间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
2.2 政治微博 ..............................................................................15-21
2.2.1 政治微博的界定 ..............................................................................15-17
2.2.2 政治微博的分类 ..............................................................................17-21
3 政治微博的运行特点 ..............................................................................21-29
3.1 政务微博的运行.............................................................................. 21-22
3.1.1 政务微博的基本.............................................................................. 21
3.1.2 政务微博在政治微博..............................................................................21-22
3.1.3 政务微博的组织 ..............................................................................22
3.2 意见领袖政治微博的.............................................................................. 22-25
3.2.1 意见领袖政治微博 ..............................................................................22-23
3.2.2 意见领袖政治微博在..............................................................................23-24
3.2.3 意见领袖政治微博的 ..............................................................................24-25
3.3 普通网民政治微博的 ..............................................................................25-29
3.3.1 普通网民政治微博的 ..............................................................................25
3.3.2 普通网民政治微博的 ..............................................................................25-26
3.3.3 普通网民政治微博的.............................................................................. 26-29
4 政治微博的运行逻辑 ..............................................................................29-34
4.1 理性文化带来的被动 ..............................................................................29-30
4.2怀疑文化引发的主动 ..............................................................................30-34
5 结论
首先,政治微博系统的发展和运行,政务微博的信息发布,和意见领袖的批判,广大普通网民的积极参与,使得微博问政发展迅速,有利于政务的公开透明,对政治决策造成随时的监督,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重大公共事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有利于公民权利的维护。同时,政治微博的意见采集、问政于民的功能,有利于提高行政服务质量,提高行政服务的效率,也为政治系统注入新活力。广泛的积极的政治参与,有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在讨论、辩驳和交往正,公民的政治理性得到成长,加强了公众对于政治系统的政治认同的发展。另外,政治微博的发展,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利于公民合理的利益表达。政治博上的理性讨论,官方的及时回应,有利于民众负面情绪的消解,成为社会稳定新的安全阀。最后,政治系统是一个产生于社会而逐渐脱离社会,日渐封闭的系统。政治微博,成为迅速上升的一种政治能量,参与到政治系统的运转过程中,在微调着原来政治系统运行的逻辑。因此,这是时代前进中的必然。政治微博的兴起,为一些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提供了处理的契机,如果能适当整合,发展成为民主化的力量,对政治系统的意义将是远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