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然非逾越性的历史性分析
自有人类以来,人就不断地“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正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②人正是在与自然的这种不断地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中才获取人类自身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整个人类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双向辩证运动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这种既逾越又不能逾越的矛盾运动发展史,也就是自然发展史。这里既有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认识与改造,又有自然对人的客观生存性基础制约。所以,我们必须对自然的界限:逾越与非逾越性有个清晰的科学认识。因此,我们对自然非逾越性的认识,有着可逾越、不可逾越的双重辩证认识,其目的,就是让人类认清自然的先在性、客观性、自组织性、非逾越性;让人类在不逾越自然的前提下,在不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范围内,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做到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辩证有机统一,确保人类社会的永续性生存与发展。
1.1 自然的界限:逾越性与非逾越性
自然的逾越性(或称为自然的可逾越)是指人对自然的不断加工、改造、利用,不断从自然中获取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不断使自然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方向改变,也就是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这里,首先表现为人对自然逾越性的积极能动性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自然逾越性的积极能动性实践改造与利用。这是因为,自然是不会主动为人类所认知和了解,更不会主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现成的、直接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自然界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不是直接的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③另外,自然本身是一个外在于人并先于人而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其自身独立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在自然界中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①就是说,“自然界整体的规律性和动态结构的界域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绝对限度”。...............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自然与人
自有人类以来,整个世界被分化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组成部分:人与自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把人与自然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的解放、自然的解放、人与自然的和解作为其终极奋斗目标,并最终形成了极富前瞻性、科学性、彻底性、指导性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深入辩证思考、精辟论述的目的,就是要求人们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既能使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服务,又不对自然的承载能力、自我修复能力造成伤害,以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矛盾的科学解决,并从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共产主义三个维度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有利于现实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都为我们现实的人类生存危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可资借鉴的思想理论渊源,为我们反思人与自然关系、人对自然的行为方式、理念,反思自然对人而言的可逾越、不可逾越的双向辩证运动指明了方向。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自然与自然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人离不开自然,自然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基,离开了自然、逾越了自然,人类就犹如“离了水的鱼”必将走向死亡。因此,人类第一个历史性活动就是对自然进行加工改造和利用,使自然向着有利于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方向演变,以满足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最为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①“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它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②就是说,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作为为自身而存在的自然存在物是离不开自然的,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精神的无机界、人的精神食粮。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的各种环境因素、各种资源能源,必须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自然与人....................11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自然与自然规律 ............................ 11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 13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 15
第三章 辩证理解自然的逾越性与非逾越性......................19
3.1 辩证理解的现实根源 .............................................................. 19
3.2 生态伦理思想中自然界限 ............................................... 21
3.2.1 现代西方生态思想...................................................... 21
3.2.2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 24
3.3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辩证超越 .............................. 25
第四章 辩证处理自然的逾越性与非逾越性问题....................31
4.1 坚持马克思的辩证自然观 .................................................. 31
4.2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 34
4.3 坚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35
结束语
当今生态自然环境问题已成为人民的重大话题之一,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热点之一。人们突然意识到人类持续性生存发展的紧迫性、严重性,突然意识到自然对人类生存性制约作用即自然对人类生存性整体不可逾越的重要性、根本性。人类要想摆脱困扰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亲密“伴侣”式的和谐共生、持续性繁荣发展,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指导下对人与自然关系、人对自然的行为、自然对人类而言的可逾越不可逾越的辩证关系即自然逾越非逾越性的辩证关系进行辩证思考,并根本改变人对自然的征服、掠夺、奴役,树立人与自然“鱼水情”般的生态文明自然观。
本文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在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指导下,并结合古今中外已有的生态思想,对自然不可逾越性即自然的非逾越性进行辩证思考,力求在此基础上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性生存发展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自然观;并从行政、立法、教育、宣传等方面入手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科学发展,为我国人民营造一个更适宜生产、生活、生存、发展的枝繁叶茂鸟语花香的“诗意栖居地”,提供全新的理论指导。同时又进一步反本开新,与时俱进的创造性的解读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以彰显其当代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哲学观自然不可逾越性的辩证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的非逾越性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