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在拉客劳和墨菲看来,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结构性作用的结果及阶级同一性、总体性理论的陷落,马克思主义在1960年代这个特别富有创造力的阶段之后,到了1970年代中期,已经陷入了僵局。所以,“在当代资本主义现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能够合法包容的东西之间存在着日渐扩大的裂痕,这足以让人记住围绕着像‘最后决定’和‘相对自主’这样的概念发生的日渐让人绝望的扭曲。这种情况基本体现在两种类型的观点上:否定任何变革,让人难以信服地退到正统的堡垒中去;以一种特别方式对新的趋向进行描述性分析,这种趋向没经过任何综合就被简单地与没有变化的理论主要部分并置在一起。;ty基于这种情况,拉客劳和墨菲要求复活使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运作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并且自问那个关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资本主义之中的偶然性和断裂性的问题。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话语在第二国际时期要结束的时候,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奥地利马克思主义那里,其中包括:从知识分子问题到民族问题,从劳动价值论的内在矛盾到社会主义与伦理之间的关系问题,国际工人运动以及围绕着苏维埃的经验对这一运动中革命派的再认识。然而随着第二国际的结束,特别是在第三国际中,马克思主义的多样化过程被中断了。拉客劳和墨菲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卢卡奇对于理论和政治结合起来有不可否认的判断力,但他仍没有超出整个第三国际的陈旧话语理论,这也基本代表了整个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水平。但葛兰西是一个特例,在他的著作中,包含了阵地战、历史集团、集体意志、领导权、知识分子和道德领导这些丰富的领导权理论。拉客劳和墨菲认为,这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多样化的新起点。同时,也构成了他们思考的出发点。
一、有关历史回顾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拉客劳和墨菲多年来,一直从事政治哲学研究,并各自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著作,墨菲曾经师从阿尔都塞。他们合著的《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Hegemonyand Socialist Politics)一书使他们成为所谓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这部著作指出了未来新左派斗争的新目标。他们认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左派应该采用由列宁到葛兰西所发展起来的“领导权”策略,从而实现激进与多元的民主。拉客劳和墨菲在这部著作中明确宣称自己的理论是属于“后马克思主义”的。
拉客劳和墨菲的观点发表以后,就引起了西方理论界的广泛注意和争论。从1986年到1990年间,英国著名左翼杂志《新左派评论》( New Left Review)以及其他杂志曾发表了大量评论文章,对拉客劳和墨菲的理论进行评论,众多理论家对他们的理论褒贬不一,其中贬斥多于褒奖。其中最激烈的是英国学者诺曼·格拉斯的批评。格拉斯于1987年发表了题为《后马克思主义?》一文,对拉客劳和墨菲的理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拉客劳和墨菲所谓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要的原因是:一、他们所阐述的‘总体主义概念’多少与‘左派’政治和法西斯政治二者的混合物相似;二、他们否认左派的思想来源是百年来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和历史环境,也就是否认马克思主义是左派的思想来源;三、他们认为列宁主义的发展结果是斯大林主义的独裁主义,所以,列宁主义也不是左派思想的来源;四、他们把整个马克思主义与斯大林主义即‘独裁主义’混为一谈,武断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没有民主的;五、他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对待自由主义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们认为过去曾经受到怀疑的自由主义,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适用。;f2}对拉客劳和墨菲的理论进行评论的主要著作和论文还有:《无意义的“极端马克思主义”:对拉客劳和墨菲的真实回答》、《后马克思主义的激进主义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还是后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替代:社会秩序的建构》、《绝对的意志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权概念批判》、《悬置起来的观点:谈话录》、《后马克思主义是超越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政治理论和实践吗》、《当代马克思主义流派》。针对各种各样的评论,特别是批评,拉客劳于1990年发表的《关于当代革命的新思考》( New Reflexion on theRevolution of our Time )中做了回答,并重申左派在当代的革命策略和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参考文献
[1]拉克劳、墨菲.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C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 2: 114.
[2]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714.
[3]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6.
[4]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0.
[S]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32.
[6]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间.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34.
[7]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36.
[8]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40.
[9]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43.
[10] Sorel.Reflectionson Violenc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8.
[11]葛兰西.南方问题笔记.转引自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M].哈尔 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71.
[12]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72.
[13]葛兰西.葛兰西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41.
[14]葛兰西.葛兰西狱中札记选(英文版)[Z].伦敦,1971: 242.
[15]周凡.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谱系学及其语境(下)闭.河北学刊,2005, 3: 68.
[16]周凡.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谱系学及其语境(下)明.河北学刊,2005, 3: 69.
[17]拉客劳.领导权理论与后现代思潮[C].南京大学学报,2003, 6: 7.
[18]墨菲.民主的伦理学[[J].国外理论动态,2004, 7: 44.
[19]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98.
中文摘要 2-3
Abstract 3
绪论 5-13
一、有关历史回顾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5-9
二、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思路 9-1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与重构 13-18
.....................................
第二章 从文化领导权到激进民主政治的逻辑延伸 18-23
.....................................
第三章 文化领导权与激进民主政治的对比研究 23-33
第一节 从文化领导权到激进民主政治转向的成因 23-24
第二节 文化领导权与激进民主政治的内在差异 24-33
.....................................
结论 33-35
参考文献 35-38
致谢 38-3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