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创新是时代前进的引擎。创新可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为国家发展保驾护航。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2006 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九大强调创新引领发展的作用。在这样科技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创新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 2006 年以来,我国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从 5757.27 亿元增至 2018 年的 19677.93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14%。随着研发投入的加大,研发的产出成果也显著增长。我国专利授权数量从 2006 年的 26.8 万项增长到 2018 年的 244.7 万项,增长了 8.13 倍;技术市场成交额从 2006 年的 1818.18 亿元增长到 2018 年的 17697.42 亿元,
增长了 8.73 倍。
上述可见,随着我国研发投入不断提升,研发产出成果也是极为丰硕。针对研发活动,学术界已分别对研发投入和产出展开了广泛研究,但是它们仅仅是研发活动一个组成分支,不能反映比较完整的研发全貌,因此有必要从整体的研发效率展开深入研究。相比研发投入或研发产出,研发效率的提升要更加复杂,不仅受到政策、金融、市场等宏观方面的影响,还涉及到公司规模、管理者能力、公司治理程度等微观层面的影响。企业在创新研发过程会遇到众多的风险,降低研发效率。例如,管理者因个人私欲导致研发投资不足,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不能支撑研发长周期的进行;研发决策失误引起过度投资,导致投入无法成果转化;研发人员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出现贪图个人利益而外泄研发关键成果的行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发效率的影响因素
研发效率衡量的是企业在进行创新研发活动时,研发产出成果与研发投入资源的相对关系,即企业每投入一单位的研发资源能产出多少研发成果的关系。早期 Farrell(1957)认为技术效率描述的是在公司现有技术条件下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他认为技术效率是在技术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如何投入最小量的资源[4],国内学者柳卸林(1997)认为研发效率是企业在进行研发创新时的相对研发产出和相对研发投入来测算的[5]。概括来说,研发效率指的是企业在进行创新研发活动时候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当企业达到最优的研发效率时,企业配置资源的效率最高,此时企业的效益最大。
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主要从政府政策、市场、区域等的宏观层面和聚焦企业的微观层面出发,从不同的视角展开对研发效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1.2.1.1 宏观方面的影响因素
政府政策方面,Czarnitzki 和 Licht(2005)发现政府的研发津贴可以降低企业研发过程中的风险,从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6]。肖文和林高榜(2014)发现,政府偏向支持未来前景好的技术创新活动,这与企业的短期利益不一致,使得政府的补助没有给企业研发效率产生积极作用[7]。雷鹏等(2015)发现,政府补助可以为传递市场信号,使得外部投资者更容易投资政府补助的企业,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但是会损失纯技术效率[8]40。谢伟等(2008)也支持了政府补助和研发效率的负相关关系[9]。
...........................
第 2 章 理论基础与假设发展
2.1 理论基础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源于 1970 年阿克罗夫对二手车市场的发现,买卖双方对二手车了解程度不同会达成不同的交易。随后经济学家斯彭斯、斯蒂格利茨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市场展开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信息不对称理论指的是在整个“信息市场”下,拥有更多市场信息的人会比拥有较少市场信息的人处于优势位置,信息优势者可能隐藏关键信息,使得信息劣势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逆向”交易。
信息不对称理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各个市场经济领域。在整个研发创新过程中,经营管理者符合“经济人”假说,希望做出更少的行动,获得更大限度的收益。在 R&D 投资决策中,经营管理者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考虑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拥有更多信息优势的经营管理者可能违背代理人道德,隐瞒公司内部的实情,做出传达不一致的行动。处于信息劣势的公司股东根据不充分、不准确的信息可能做出不准确、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研发战略决策,从而影响研发效率的高低。股东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控股股东由于股权占比大,可能联合公司经营管理者,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通过占款、并购等方式侵占信息劣势方中小股东的利益。各个业务部门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如技术人员拥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可能出于个人利益,向外界换取利益。
内部控制手段可以有效地减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进一步影响到公司的创新活动。通过制定信息与沟通的规范,使得公司内部、公司股东、外部投资之间进行更充分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从而进一步解决信息不对称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
2.2 研究假设
2.2.1 内部控制与研发效率
研发活动具有高风险系数、研发复杂并且时间较长、收益未知性的特点,很容易受到新技术、宏观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高投入和低产出”的结果,极大地降低了研发效率。同时,企业内部在进行创新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投资超额、不足的决策失误,也可能因为研发项目流程和绩效管理不到位,出现研发人员偷懒或贪图个人利益泄露研发成果的行为,对研发绩效和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研发投资决策时,内部控制可以通过缓解第一类和第二类的代理问题,提高研发决策的质量,减少出现研发投资不足、研发投资不当的问题,从而规避了部分研发风险,保证研发活动的健康持续,提高研发产出的管理水平,最终提高企业的研发效率。
有效的内部控制有效地缓解、制约委托代理问题,使得利益者之间相互制约,避免因为风险偏好、机会主义、代理问题,出现的研发投资决策失误,缓解研发过程出现投资不足、投资不当的问题。在第一类代理问题中,公司经营管理者可能出于个人利己行为减少研发投入,而研发投资不足会导致研发活动停滞不前、研发成果产出较少,从而降低企业的研发效率。而在第二类代理问题中,大股东随着公司持股份额的提高,有动机干预、控制公司资源以及管理层的决策,并通过占款或者转移资产等方式谋取个人利益,这样会使得公司减少研发投入,损害研发收益,最终降低企业的研发效率(朱德胜等,2016)[73]136。而内部控制可以通过控制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李萍等,2015)[67]329,来防范资金转移的问题,从而保证公司的财产安全。并且,中小股东监督动机不强,也会对研发活动造成风险,损害企业的研发效率。而内部控制指引体系在立项与研究方面提出,企业针对研发风险,应当跟进研发项目进程,及时检查、评估各个研发阶段的产出成果,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撑,保证项目按期、按质完成,可以有效防范研发失败的风险。
...........................
第 3 章 实证分析 ................................... 23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 23
3.2 描述性统计 ........................................ 23
第 4 章 结果与展望 ................................... 35
4.1 结果讨论 ........................................ 35
4.2 政策建议 ...................................... 35
结论 ............................ 39
第 4 章 结果与展望
4.1 结果讨论
通过上章分析,检验了内控对企业的研发活动中投入到产出阶段的研发效率的影响以及股权制衡、控股股东性质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其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内控对研发效率的回归分析结果,研发效率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而提高,本文假设 H1 成立。伴随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企业研发活动涉及到的代理成本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有助于减少研发投资过度、投资不足、投资不当等问题,提高研发效率。此外,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增强信息沟通和委托代理合约履行,提高项目管理能力,促进研发目标达成,最终提高研发活动从投入到产出阶段的研发效率。
(2)根据股权制衡、内部控制与研发效率的回归分析结果,股权制衡度低的企业的内部控制对研发效率的正向影响更显著,假设 H2 成立。在股权制衡度低的企业中,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在企业进行研发投资时出于利己考虑而产生的利益分歧会更加凸显,从而加重了企业研发过程所涉及的第二类的代理问题。大股东可能通过占款、转移资产等方式谋求自身的利益,从而减少对研发的资金投入,而中小股东监督动机不足,造成研发决策质量低下,研发活动面临更多的风险。因此,内部控制通过缓解第二类代理问题和企业风险来提高研发效率,在股权制衡度低的公司更显著。
...........................
结论
本文在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和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内部控制对企业研发效率的作用机制,并从股权结构的视角,分析了股权制衡、控股股东性质对内部控制和研发效率之间关系的影响机制,得到如下结论:
(1)企业的研发效率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而提高。一方面,内部控制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研发活动中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提高研发决策质量,减少企业出现投资不足和投资不当等引发的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提高研发效率。另一方面,内控质量的提高,可以降低企业内外的信息沟通成本,提高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研发活动的认同感,降低融资约束,缓解研发投资不足的问题,从而提高研发效率。此外,内控质量的提高也可以降低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成本,降低机会主义给研发活动带来的风险,从而提高研发绩效,提高研发效率。同时,内控质量的提高可以通过各要素来增强委托代理合约履行的能力,提高研发活动的项目管理能力,促进目标达成,提高研发成果产出,从而提高研发效率。
(2)内部控制对研发效率的正向影响在股权制衡度低的企业中更显著。因为股权制衡度低的企业中,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在企业进行研发投资时出于利己考虑而产生的利益分歧会更加凸显,加重了企业研发过程所涉及的第二类的代理问题。大股东可以联合公司管理者采取转移资产等方式谋求个人利益,从而减少研发投入,容易导致投资不足的问题。而中小股东监督动机减少,致使企业的研发风险更大。因此,内控通过缓解第二类代理问题和降低研发风险来提高研发效率的关系在股权制衡度低的企业中更显著。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