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无论是从区域经济建设,还是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招商引资都显得十分重要,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填补资金缺口、推动地方经济向好发展、增加就业、优化产业结构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招商引资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利用外资规模较小,方式以对外借款为主。上世纪 70 年代末期,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诞生,这是我国首家利用外资兴办的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然而,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外商投资规模都没有得到有效扩张,每年获得批复的项目不过三百余个,投资金额只有 5~6 亿美元。1983 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 22.6 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 10.7 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 9.2 亿美元。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利用外资方式的优化,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基本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40 多年来,我国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 2 万亿美元[1]。1983-2018 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情况见图 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外资对弥补一国资金缺口、发展国内经济非常重要,所以一直以来招商引资及其管理问题备受国内外学者、研究人员关注。
1.2.1 国外研究现状
招商引资是指区域吸收投资(一般为非本区域)的活动,是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和承接。国外学者较早对招商引资基本理论与实践做了相对完整的研究。
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1910)将多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形成了外部经济思想,这为“产业园区”这一概念的诞生提供了理论支撑。马歇尔表示,无论企业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时期,无论其规模如何,要想产生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生产经营是唯一的途径。当然,中小企业可以联合发展,依托于地理位置创建产业园区。
后来,产业园区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这方面的研究广度不断拓宽,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美国经济学家波特(Michael Porter,1991)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聚集成为一种重要模式,孕育了无数的创新成果,而这些成果的应用将会促进经济发展 [4]。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921)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如同灵魂,产业聚集的发展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5]。
美国经济学家维农(R·Vernon,1966)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做出解释,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英国经济学家赫尔施(Hersch,1967)对全面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进行描述,形成国际产品周期理论。美国学者海默(S.Hymer,1960)首次提出垄断优势理论;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1987)在海默的基础上对垄断优势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从而形成了垄断优势论。他们认为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应着眼于“垄断优势”。英国经济学家马科·卡森(Mark Casson,1976)和彼德·巴克莱(Peter Buckley,1976)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跨国公司市场内部化理论,认为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在内的中间产品的流动,必须在公司内部通过转移价格实行内部化贸易,从而减少税收,减少贸易壁垒的影响,减少市场贸易的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H·Dunning,1977)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够利用的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时,才完全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
..........................
第 2 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园区的概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产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企业的区域。通常情况下,先要开发出一定面积的土地,并对其进行区域规划,拟定合理有效的发展战略并制定出能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标准等,使符合要求的企业入驻园区,成功地将优势资源整合到一起,促进企业发展。产业园区又可以定义为特定的经济领域,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在具备一定实力、潜力、能力的城市中指定某一区域,在政府的引领下,借助于市场化、行政化等手段,为这一区域的发展制定出合理的战略目标与发展规划,为其配套设施的完善投入足够的资金。在此基础上,以良好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入驻这里,以这些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创建起完整、集约、特色化的产业链,进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17]。
产业园区在我国早已不是新生事物,虽然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对产业园区给出的概念有所不同,从中可以对产业园区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即是在政府部门的批准与引领下创建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得到了政府层面的资金扶持,还享受到了一定的优惠政策,
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大量投资者的目光,围绕某一产业或多个产业创建起区域性较强的经济集中区。在优越的条件下,在专业化的环境中,这些企业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园区实际上就是集约化发展,投资者在这里能获得完备的基础设施及更多的优惠政策,投资成本能得以控制,办厂流程得以优化,能有效放大产业集群优势,以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带动周边产业、地区的经济发展[18]。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从产业园区经济发展中受益,国内多个地区都拥有了优质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在扩大发展规模的同时,还积极创立生态系统,为产业结构调整、自然景观的修复等起到了引领作用[19].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文的研究理论基础主要有双缺口模型、垄断优势理论、比较优势投资理论、招商引资项目管理理论等。
2.2.1 双缺口模型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一般约束是用于投资的资源的短缺,而不是缺少投资刺激。因此,经济的开放一般便通过这样两条渠道来影响资本积累:一是通过举借外债来补充国内储蓄不足;二是进口一部分用于投资的资本品[1]。
双缺口模型最初是由世界银行的前发展政策副主席、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H.B.Chenery)与以色列经济学家米克尔?布鲁诺(M. Bruno)与 1962 年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发展选择:以色列的事实》(Development Alternatives in an Open Economy:The Case of Israel)中提出的。该模型对世界银行的政策,尤其是对国际援助分配方面的政策,具有很大的影响。从宏观层面看,依托于国民收入决定论,当经济条件较为封闭,国民收入与储蓄、消费二者之间形成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如果用 Y、C、T 来表示,可以用 Y=C+I、Y=C+S 这两个公式来表示,由此可见,只有在 I=S 的前提下,国民收入才能达到平衡[1]。
这表明,在封闭的两部门经济中,在投资过程中,储蓄是唯一的经济来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规模能否得到有效扩张,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储蓄能力。然而,要想提高投资额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只有一种办法,即降低消费额度。但这在发展中国家似乎无法实现,因为这些国家居民收入普遍不高,储蓄量也比较低,不能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经济发展具有明显滞后性,甚至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1]。
然而,伴随着经济环境的开放,这种局面将会得到改善。因为在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可由 Y=C+X、Y=C+S+M 两式导出,即 I-S=M-X。运用“I-S”测算出储蓄缺口,用“M-X”测算出贸易缺口。应该注意的是,该等式的成立是指双缺口事后的相等;而在事前,则无论投资、储蓄、进口和出口都是相对独立的变量,从中可以看出,投资与储蓄额度之差未必能恰好等于进口与出口额度之差,这应该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关注,以适宜的手段对其进行调控。但是,如果仅仅对构成双缺口的几个经济变量进行修补,未免显得消极。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想适时弥补贸易缺口,一定要将引进更多的外资,并提高外资使用率,为进口贸易提供必要的外汇,这样一来,也能使储蓄缺口得到有效填补[1]。
..............................
3.1 ZD 产业园概况 ..................................................... 18
3.1.1 ZD 产业园建立背景 .................................. 18
3.1.2 ZD 产业园园区简介 ....................................... 18
第 4 章 ZD 产业园招商引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26
4.1 园区的投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 26
4.2 园区土地供求矛盾突出 ................................... 27
第 5 章 改进 ZD 产业园招商引资管理的对策建议 .................................. 32
5.1 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管理的做法与启示 .............................. 32
5.1.1 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管理的做法 ............................... 32
5.1.2 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管理的启示 ................................ 34
第5章 改进 ZD 产业园招商引资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管理的做法与启示
5.1.1 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管理的做法
1994 年,在国务院的批复与引领下,苏州工业园正式创建,坐落于苏州古城东部,历经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点产业基地,汇聚了大量技术型产业。苏州工业园占地面积为 288 平方公里,其中新合作区面积为 80 平方公里,园区内共包括多个产业,成为产业转型与发展的主阵地,成为生态旅游、科教创新、战略高新产业等的发展主阵地。截止到 2015 年,该园区的 GDP 达到了 2070 亿元,同比增长 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257.2 亿元,增长 11.7%,税收占比达 93.6%,税收总额突破了 670 亿元大关。但进出口总额略有下降,为 796 亿美元。固定资产、使用外资额度分别为 612 亿元、16 亿美元。在 GDP 中,R&D 投入占比为 3.35%。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 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 5.6 万元,增长 7.5%。
苏州工业园在招商引资管理的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及时摒弃陈旧的招商引资管理理念。在二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该园区充分意识到招商引资能为园区发展注入活动,以理念更新为突破口谋求发展。第一,将区域开发观念转变为全球意识。准确把握当前区域性、全国性经济发展情况,对自身进行定位,力求最大化地发挥出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在国际分工中进行自我定位,为自身发展摸索出一条最合理的道路。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该园区就为园区总体规划投入了三千余万元,在这一过程中,从新加坡优秀园区的建设中汲取经验,在园区内企业尚未产生需求的情况下,积极完善基础设施,设定了“规划即法”的标准。整个园区之中,所有项目的开发与建设都要遵循“先规划再建设”的原则。第二,将优惠政策转化为区域优势,以完善的硬件设施为各个项目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吸引更多知名企业的注意,使他们竞相入驻园区,为园区内所有企业提供良好的软件与硬件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新格局。从当前情况看,在所有同等规模的园区之中,该园区的硬件服务水平明显占据优势。为了使基础设施能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决定为每平方公里投入 1 亿美元的资金专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如此大的手笔令人震惊。如,为了整治园区环境,不惜推掉所有地面上的设施,除了基本的水、电、暖、排污等设施以外,还有通讯设备、有线电视管线等。再从软件环境来看,园区努力让所有企业都被公正、和谐、发展的氛围所萦绕,提出了“政府努力满足企业需求”的招商引资口号。
............................
结论
2015 年 ZD 产业园在发展初期就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之后 ZD 产业园被纳入国家战略发展目标之中,积极对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使该园区成为融合中德两国资源优势的重要载体,成为整个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发展将会使“中国制造”向着世界高端水平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 ZD 产业园招商引资管理进行研究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一是 ZD 产业园在各个方面的建设中都卓见成效,比如招商引资取得较为明显成果,营商环境得到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进、外资企业入驻数量不断增加、园区管理部门服务意识不断增强等方面。
二是 ZD 产业园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能清醒的认识到在招商引资管理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涵盖投资产业结构、园区土地供求、外资规模结构以及投资环境等方面。
三是针对以上问题,结合 ZD 产业园发展情况提出建立外商投资指导目录,以优化投资产业结构;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解决土地供求矛盾;创新对外合作模式,加快调整经营战略和市场布局;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加强招商引资队伍建设等。未来几年是 ZD 产业园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应尽快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升 ZD 产业园先导作用,助推产业园区经济快速发展。
在课题研究中,深深地感知到个人在学识、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虽然对国内外优秀园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先进做法加以借鉴,但尚未构建起较为清晰、完善的理论研究框架,研究比较肤浅。此外,由于 ZD 产业园时间仅 4 年,许多项目都处于快速成长之中,生成的数据资料并不丰实,对本研究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与工作中,将继续跟进本园区的招商管理情况,积极进行调研,力求制定出更为合理、有效的对策,使其招商引资管理问题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