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内部控制起源于西方国家,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在西方国家得到了空前发展,而我国的内部控制尽管在西周时代就产生了思想启蒙,但现代意义的企业内部控制却是在建国之后才逐步开展的,政府出台的多部法律法规也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多企业在内部控制的实际工作中仍感觉没有抓手,不知从何做起。而内部控制是有效的组织策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企业的科学经营管理,确保各种规章制度能够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能够增强企业资产的安全性,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有效地规避多样化风险,提高管理效率,以便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建筑业也实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在 2017 年,建筑行业获得了 20 多万亿元的总产值,同比增长超过百分之十,高于全国 GDP 的增长速度;建筑行业中的建筑面积达到了 130 多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4%左右;房屋新开工面积大约达到了 178654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7.0%左右;全国固定资产投资 631684 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 140005 亿元,增长 19.0%;建材零售额为 3221 亿元,同比增长 10.3%。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建筑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在自身发展过程当中增长速度一直都很快,有着非常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在未来仍将保持旺盛需求,建筑行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然而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及近年以来我国对于房地产行业进行的宏观调控,为我国同产业链的建筑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建筑施工企业实际上的业务市场范围在悄然萎缩,且各种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整个建筑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极大困境。与此同时,近几年来,许多企业都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会计造假以及违法采购等等接连被披露,建筑企业中重大安全事故也是逐年增加,其中固然有中国建筑市场管理混乱、部分施工人员技能底下、质量安全管控缺失等原因,但归根到底,事故频发、问题频出所暴露出的行业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内部控制的缺失。因此,在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背景之下,建筑企业必须要开拓更大的市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自身实际发展状况,实现内部资源的整合,即“内部控制”。故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建立和健全其内部控制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企业实践方面,都十分有必要对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内部控制框架研究
关于内部控制的框架研究,是在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中逐步成型的,可以通过其各个发展阶段来进行总结和概括。
国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萌芽于 5000 多年前,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是 20 世纪 40 年代前的内部牵制阶段,以意大利复式记账法为标志, 后逐步发展,实现了账目间的核对,并加快推进了整个岗位之间的分离,进而内部牵制这个概念也最早由此而来。L.R.Dicksee(1905)提出“内部牵制”理论,将内控牵制划分成人员轮换、会计记录、职责分工三大部分[2]。乔治(1930)以上述理论为基础,将内部牵制系统地定义为程序与账户统一形成的合作体系。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间的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在 1949 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就发表了相关文件资料,指出企业必须要实现科学的内部控制管理,确保企业的会计资料信息足够准确,要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加快推进各项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让现代企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之后在 1973 年,美国审计公告 55 号中定义“内部控制制度分为内部控制会计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3]。第三阶段是 20 世纪80 年代末一直到 90 年代,这是所谓的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具体标志是 1988 年 5月,美国 AICPA 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 55 号》文件,在其中进行了相关概念的更新,把原有的内部控制做了改变,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构成要素,具体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以及控制程序三个方面[4]。第四阶段是 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在 1992 年,美国的相关部门成立了组织委员会,针对该领域进行了相关研究,并由此提出了具体的专题性的报告,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必须要实现科学的管理,进一步提升营运效率,进一步增强财务资料信息的可靠程度,尽可能的达成目标。报告中提出“内部控制包括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法性目标三个方面,构成要素体现在五个方面,例如控制环境、信息沟通、风险评估以及信息监督等”,完善了该领域内的理论研究,由此内控进入整体内部控制框架阶段 [5]。第五阶段是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阶段,也就是从 21 世纪初开始一直到今天,美国委员会于 2002 年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后,在 2004 年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一整体框架》的 COSO新报告,将内部控制提升到了“风险观”的理念,提出企业风险管理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法性目标四大目标和内部环境、事件识别、控制活动、风险评估、目标设定、风险反应、信息沟通、信息监控八个要素[6]。2011 年,COSO 委员会又发布了新版内控框架征求意见稿,并在 2013 年正式发布了新的内控框架,主要细化了内控框架的结构内容,提炼出五要素的 17 项总体原则,扩大了内控报告的范畴、强调了管理层判断的使用,增加了反舞弊与反腐败的内容,供使用者参考。
..........................
第 2 章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2.1 内部控制的涵义
关于内部控制的涵义,通过研究国内外的相关理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不同的时期,各国或相关组织对企业内部控制有着不同的概念理解。例如 1976 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审计推荐草案》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组织体制的设计和企业管理人员制定的所有协调制度组成、为取得特定管理目标、促进企业业务有序且有效率进行的财务资料”;美国 COSO 报告指出“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具体的过程,必须要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达到相关的具体目标[50]”;而 2008年,我国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指出企业的目标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确保自身资产的完整性,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加快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由上述对内部控制的解读,可以得出其基本涵义,即:内部控制(InternalControl),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效率,合理使用资源,达到具体的管理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方法以及制定的计划等等。
...................
2.2 COSO 内部控制框架
由于在内部控制的框架要素上,国际社会基本规范采用的是 1992 年 COSO报告中的五要素观,而不是 2004 年风险管理的八要素观,因为将“风险反应和事件识别”在风险评估这一要素上来进行研究和体现,将“目标设定”这一要素融入到各个环节的管控中,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优化操作更为简洁、顺畅。同时 1992年五要素框架已获得市场广泛认可,且 2014 年 COSO 委员会发布的新框架未做本质性改变,故在这三种版本的 COSO 内部控制框架中,本文所述的是国际社会公认且广泛使用的 COSO 五要素框架,其具体内容如下:
2.2.1 控制环境
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能够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发展,让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当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良好内部环境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为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让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必须要加强内部环境治理[51]。企业的内部环境因素具体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以及企业文化五个方面。
(1)组织架构
企业必须要有强大的制度保障,才能够加快推进内部控制活动的顺利实施。而且,企业的权力机构必须要参与到企业的内部建设过程当中去,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发展战略
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当中,要制定出科学的战略决策,对战略意图进行具体的分析,包括愿景、战略目标和运营目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制定战略目标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对企业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
(3)人力资源
企业必须要实现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健全相关的体制机制,采用科学的激励机制,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快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4)社会责任
内部控制对社会责任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指出现代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的过程当中,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权益,还应该致力于推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5)企业文化
在企业的内部环境中,必须要营造出良好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够让企业的成员坚定理想信念,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企业文化建立和塑造的过程是将制度的约束上升为员工精神层面自我约束的过程,可以作为职工理解企业活动的框架以及具体准则,有利于加快推进整个企业的战略实施及发展。
...........................
3.1AM 公司概况···················23
3.2AM 公司内部控制发展历程···············23
3.2.1 起始阶段·························· 23
3.2.2 发展阶段······················ 24
第 4 章 优化 AM 公司内部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41
4.1 注意实现内部控制的优化目标················· 41
4.2 注意遵循内部控制的优化原则······················· 42
4.3 注意采用适宜的内部控制优化方法····················· 43
第 5 章 AM 公司内部控制的优化策略····················· 45
5.1 内部环境·····················45
5.1.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45
5.1.2 优化公司组织结构体系················· 46
第 5 章 AM 公司内部控制的优化策略
5.1 内部环境
5.1.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对 AM 公司而言,其管理架构的健全能够确保其内部控制体系的平稳运行,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是公司的监事会、管理层与董事会,区分各个岗位的职权与责任,例如,董事会需要对审计单位直接负责,确保审计单位具有权威性与独立性。而监事会的组建必须确保其监督职权得以有效行使,通过管理层、监事会、董事会三者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形式来实现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58]。
5.1.1.1 增加外部董事
立足于 AM 公司管理结构的发展实际,公司应在现有的董事会成员中扩大外部独立董事的数量,全面行使独立董事的职能,借助其专业技能坚实、工作技能纯熟、判断能力卓越的特点,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管。
5.1.1.2 增加管理层人员
AM 公司的规模逐渐扩大,各部门的业务量也与日俱增,现阶段的两位副总经理管理五个职能部门未免有些分身乏术,且新增的人力资源部、审计部(具体介绍见 5.1.2.1)也需要相应的管理层人员负责,故公司应增加两名副总经理。
5.1.1.3 建立分公司上报审批制度
对于 AM 公司来说,其中心业务是工程项目,许多工程项目的承接和实施都要依靠分公司,所以需要构建具体的上报审批体系,分公司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对上级部门汇报,严禁出现越权的情况。而就下级部门而言,需要构建起项目的分管体系,并按照自身的发展实际组建管理委员会,履行施工项目施工进度的监管职能,妥善处理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状况。
....................
结论
本文基于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研究,选取建筑施工企业 AM 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内部控制的优化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完善的内部控制是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持续运营的基础保障,但由于建筑企业的特殊性,使得大部分建筑企业仍然存在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内部控制部分环节较为薄弱等现象,需要对之加以重视和完善。
其次,有效的内部控制要凭借内部控制五要素之间的协调平衡及相互作用来实现。内部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五个要素,在公司内部管控体系里都是缺一不可的。
而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和完善应在以下方面进行加强。一是要从公司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员工激励机制、企业文化等方面来优化企业的控制环境;二是要增加对设立单独的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的重视;三是完备公司内部管控评定体制,保证当前内部管控的有效性。四是提高员工薪酬激励制度、上下级沟通制度,及时获取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咨讯;五是提高内部监督,加强内外部监督的有机结合。
最后,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有全局系统观念,内部控制工作不仅要讲效果而且要讲效率,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兼顾一般、突出重点,有选择地进行重点控制,学会“弹钢琴”。
建筑领域面临最新一期的构造调整,在领域即将大变动的前景下,内部管控的关键性更为明显,而内部控制并非始终固定的,本文对 AM 公司的内部控制的优化研究只是我国建筑行业中的一个小缩影,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永恒的课题。因此,本人也将继续致力于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力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略)